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特殊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特殊教育
中国特殊教育

陈云英

月刊

1007-3728

zgtsjy@yahoo.com.cn

010-62003367

100088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特殊教育/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特殊需要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展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领域最高水平学术成果为宗旨,保持学术刊物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培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意义、问题与逻辑——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思考

    赵斌高源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16门课程中唯一的思政课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这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当前我国培智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存在体系缺失、实践失能、成长受阻的现实问题。培智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逻辑包括:遵循儿童共性、特殊儿童道德发展差异性的发展逻辑;聚焦核心素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教的目标逻辑;基于法律法规、课程标准,有机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精神的内容逻辑;提高公民素养的战略逻辑。

    培智学校道德与法治显性课程课程建设

    国际高等教育无障碍环境研究的热点与启示——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的量化分析

    宗清瑶邹义欢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高等教育无障碍环境领域显示出较强的研究潜力。研究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379篇文献为例,使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发文量与引文量、发文国家、主要研究者,了解国际高等教育无障碍环境的研究现状,分析关键词洞悉研究热点,分析突现节点文献预测研究趋势。结果发现:自2018年起,高等教育无障碍环境领域得到更多关注,发文量呈急速增长的状态,发文主要集中于美国,且该领域研究者具有多样化的学科背景;已有研究围绕思想无障碍、物理空间无障碍、虚拟空间无障碍等方面展开,包括辅助技术、全纳教育、人工智能、在线学习等主题;研究者关注残疾学生的声音与经历,审视高等全纳教育的现状,持续关注通用学习设计。

    高等教育残疾大学生无障碍环境文献计量

    意向性自我调节对听障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分析

    田宪华张绍波付伟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听障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生命意义感与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关系,采用意向性自我调节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问题性网络使用问卷对454名听障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意向性自我调节对听障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存在意义感在意向性自我调节对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间存在中介效应,寻求意义感在意向性自我调节对问题性网络使用影响间存在遮掩效应;(3)对意向性自我调节和生命意义感得分进行潜剖面分析,可将听障青少年分为两种类型:低调节能力-低意义感组和中等调节能力-中等意义感组,且中等调节能力-中等意义感组的问题性网络使用得分显著低于低调节能力-低意义感组。为减少问题性网络使用行为,建议特殊教育工作者注重培养听障青少年的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听障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积极追寻生活品质,实现高水平的生命意义感。

    意向性自我调节生命意义感问题性网络使用听障青少年

    父母自主支持、自我接纳、同伴支持与听障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

    张思羽刘琪徐夫真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自我接纳问卷、同伴支持量表和中文健康问卷对798名听障青少年进行调研,考察听障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自主支持与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以及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和同伴支持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自主支持、自我接纳和同伴支持水平越高,听障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少;(2)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和同伴支持的调节作用存在学段差异:自我接纳在高中和高职听障生父母自主支持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同伴支持可以调节高职听障生自我接纳与其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揭示了父母自主支持、同伴支持和自我接纳对减少听障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及学段差异,发现高同伴支持可以缓解低自我接纳高职听障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对不同学段听障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科学的研究依据。

    父母自主支持自我接纳同伴支持心理健康问题听障青少年

    语言输入模式对聋生书面词语学习的影响——来自行为和眼动实验的证据

    武慧多宋雪萍严丽萍郑显玲...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输入模式对聋生书面词语学习的影响,本研究以39名聋生(包括20名手语交流偏好聋生和19名口语交流偏好聋生)为研究对象,以聋生尚未习得的书面词语为学习材料,采用被试内研究设计,比较了不同交流偏好的聋生在手语、口语、手语支持下的口语(sign supported speech,SSS)三种语言输入模式下书面词语的学习效果。随后,探究了在SSS输入模式下聋生学习书面词语时的眼动特征及其与书面词语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手语和SSS输入模式下,聋生的书面词语正确率高于口语模式;但对于手语交流偏好的聋生,手语输入模式下的正确率最高。SSS输入模式下,聋生更倾向于关注教学者的手部;手语交流偏好的聋生词语正确率与眼部注视时长和注视次数相关显著。在聋生书面词语学习中,SSS输入模式下的学习效果优于口语模式;但对于手语交流偏好的聋生,相比于手语输入模式,SSS模式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优越性,表明对于偏好使用手语的聋生,手语教学仍是聋生教学的必要补充。

    聋生书面词语语言输入模式眼动

    听障大学生童年期虐待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听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比较分析

    周婷谢笑春范志光王苏...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童年期虐待对听障大学生抑郁的作用机制以及反刍思维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并比较听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作用机制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童年期虐待问卷、反刍思维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71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听障大学生的童年期虐待、反刍思维、消极应对和抑郁水平高于普通大学生,积极应对不存在差异。(2)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反刍思维、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童年期虐待对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反刍思维和积极应对、反刍思维和消极应对在童年期虐待对抑郁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3)听障大学生群体中,消极应对的中介效应以及反刍思维和消极应对的链式中介效应均小于普通大学生;反刍思维和积极应对的链式中介作用在听障大学生中不成立,但在普通大学生中成立。即童年期虐待是大学生抑郁的风险因素,其在听障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中的作用机制不同。因此,应重视童年期虐待对听障大学生抑郁的影响,通过改善反刍思维、培养积极应对、减少消极应对来缓解听障大学生抑郁的发生。

    童年期虐待抑郁反刍思维应对方式听障大学生

    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的动态面部表情识别研究

    王芸姣马伟娜谢宇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讨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对动态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及其对四种基本表情(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的识别是否具有优势效应。选取年龄和智力水平匹配的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各30名,让他们完成动态的表情匹配任务。结果发现,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完成任务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典型发展儿童,且孤独症组儿童对快乐表情的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表情,表现出优势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对动态面部表情的识别存在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动态表情表情识别学龄前儿童

    孤独症儿童的手势产出与发展研究进展

    钟晓云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孤独症是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其早期诊断对干预治疗的效果极为重要,其中手势是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的重要指标。通过回顾文献发现,孤独症儿童的手势频率较低,类型和功能都较有限,且与其他交际模态的结合能力弱。孤独症儿童手势发展可能偏离正常轨迹,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语言发展。孤独症儿童的手势障碍主要与共同注意、动觉系统和镜像神经元系统等的缺陷有关。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拓宽研究角度并关注汉语孤独症儿童的手势使用。同时,应逐步健全对孤独症儿童的手势评估体系,在家庭与学校环境中加强手势使用,并综合利用资源与设备为孤独症儿童创设手势使用环境,以进一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与交际能力。

    孤独症儿童手势发展

    丁老师为什么不想当老师了?——融合教育资源教师实践困境的制度分析

    刁龙陆文一王维昊王亚男...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身份认同危机理论,通过对南方某小学的"弃业"融合教育资源教师进行个案研究,探讨资源教师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异质性层级压力及其制度归因。研究发现,资源教师在纵向上,受到由扭曲激励机制带来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与失效协同机制带来的自下而上的道德压力;在横向上,受到由边缘性身份制度带来的发展压力与模糊性身份制度带来的杂务压力。四方面异质性层级压力扭曲了资源教师的教育实践,引发了身份认同危机。为有效缓解资源教师实践困境,应积极扭转逆向激励机制,改善资源教师聘用和晋升体系,明确资源教师工作边界与职责,加强融合教育理念宣传,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

    融合教育身份认同危机资源教师个案研究

    教师领悟社会支持对随班就读学生课堂参与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

    袁维周斌英彭田田葛悦...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参与是评估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教师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847名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教师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教师领悟社会支持、融合教育效能感和随班就读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教师领悟社会支持和随班就读学生课堂参与水平中等偏低,教师融合教育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基于来源和类别测量的社会支持对教师融合教育效能感和学生课堂参与都有显著影响;五个来源的社会支持中仅有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支持和家长支持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参与影响显著,专业支持、领导支持和家人支持对教师融合教育效能感影响显著;教师融合教育效能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和随班就读学生课堂参与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提示要加大对教师的社会支持,尤其是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支持,以此提高教师的融合教育效能感,进而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

    随班就读社会支持融合教育效能感课堂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