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韩济生

月刊

1006-9852

pain1712@126.com

010-82801705、82801712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8号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本刊的方针及任务是贯彻临床与基础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交流有关疼痛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及新的预防治疗方法,以便促进我国疼痛医学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同时也可使国际疼痛医学界通过每篇论文的英文摘要及时了解中国疼痛医学方面的最新进展,促进国际交流。读者对象为国内临床各科医务工作者和研究疼痛原理的科研、教学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特异性σ2R/TMEM97配体FEM-1689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并抑制整合应激反应

    龙沙沙韩清见Yang H
    16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药理学界,σ2受体(σ2R)早在30多年前就被描述过,但其分子特征仍模糊不清,直到最近才被确认为跨膜蛋白97(TMEM97).经研究证明σ2R/TMEM97 配体可减轻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机械超敏反应,其最大抗痛作用的时间为给药后24 h.该研究试图通过解决 2 个关键问题来了解其抗神经病理性疼痛效应:σ2R/TMEM97 化合物是否通过受体选择性地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对痛觉神经元的下游机制是什么?该研究使用了一种Tmem97全身基因敲除小鼠,发现σ2R/TMEM97 结合化合物FEM-1689,需要该基因才能在小鼠神经损伤模型中产生抗痛作用.利用小鼠背根神经节原代神经元证明,FEM-1689 能抑制整合应激反应(ISR),并通过 σ2R/TMEM97 特异性作用促进神经元生长.随后,该研究扩展了其临床转化价值,证明 FEM-1689可降低人类感觉神经元中的整合应激反应(ISR)和 p-eIF2α水平,并可减轻甲基乙二醛对 ISR的致病作用.同时,研究还证明了σ2R/TMEM97 在人类痛觉感受器和卫星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这些结果证实了σ2R/TMEM97有希望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靶点.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发病机制

    李卓伦孙武平熊东林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ersistent somatoform pain disorder,PSPD)是临床较常见且复杂的疾病,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个亚型,病人通常反复就诊、疗效不确定且伴高度焦虑.PSP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暂无特效药物,临床治疗多以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药物治疗为主,并联合心理疗法.本文回顾总结近年来PSPD在神经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明确PSPD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疼痛机制

    2024年《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征稿与征订

    172页

    岛叶通过GluA1受体和腺苷酸环化酶1参与调控大鼠头痛及相关焦虑行为

    李扬李晨浩毛静瑞张雯雯...
    17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大鼠模型明确岛叶是否参与偏头痛发病并探索其机制.方法:连续硬膜外注射炎症汤建立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CM)大鼠模型.von Frey纤维丝评估眶周机械阈值.通过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动物焦虑行为.使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岛叶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AMPA)受体亚基1-GluA1受体及腺苷酸环化酶1(adenylate cyclase 1,AC1)的表达.通过双侧岛叶注射AC1抑制剂探索可能的机制.结果:连续炎症汤刺激硬脑膜可诱导大鼠产生偏头痛样头痛及焦虑行为.与对照组相比,CM组岛叶的c-Fos、GluA1及其磷酸化(p-GluA1-S845)和AC1的表达显著增加.岛叶注射AC1抑制剂可缓解大鼠的痛觉过敏和焦虑行为,降低岛叶AC1和GluA1表达量及p-GluA1-S845水平.结论:岛叶可能通过GluA1及AC1参与调控大鼠偏头痛样头痛及焦虑行为.

    岛叶偏头痛焦虑腺苷酸环化酶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会议通知

    182页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张媛婧王稳刘春华努尔比亚·阿布拉...
    183-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治的PTN病人,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球囊压迫组(P组)55例和射频热凝组(R组)53例.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总体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复发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小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两组术后1小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球囊压迫组的整体面部麻木程度较射频热凝组轻(P<0.05),两组术后出现口唇疱疹、角膜反射下降、干眼症、咀嚼肌无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射频热凝组的复发率更高.结论: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均可有效治疗PTN,均可出现面部麻木等并发症,1年后射频热凝组的复发率更高.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皮球囊压迫术射频热凝术疗效并发症

    美沙酮按需转换法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

    杜美慧刘越曾永芬陈浩飞...
    18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美沙酮按需转换法(Ad libitum,AL)治疗癌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疼痛科2022年11月至2023年9月全身大剂量使用阿片类药物疼痛控制不佳的癌痛病人31例,采用每次20 mg(间隔≥2 h)按需口服美沙酮转换,观察并记录美沙酮转换前、转换第 1~7 天和第 14 天病人平均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记录转换前、转换第 1 天、第 3 天及第 7 天不良反应;转换第 1 天至第 5 天补救次数;评估转换前和转换第7、14天病人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价并计算病人满意度和转换成功率(NRS评分降低≥50%,且无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与转换前相比,转换第1~7天及第14天病人平均NRS评分均降低(P<0.0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01).补救次数随滴定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病人均未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总体满意度为4.0(1.0),美沙酮转换成功率为93.5%.结论:全身大剂量阿片类药物使用病人,采用每次20 mg口服美沙酮按需转换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病人生活质量获得改善且满意度高,适合中国人群,可供临床参考.

    美沙酮按需转换法癌痛

    第十七届全国疼痛科建设发展高峰论坛通知

    195页

    癌症相关性疼痛病人多维疼痛评估量表的构建及信效度检验

    郑振东黄明金毅罗素霞...
    196-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适合癌症相关性疼痛(简称癌痛)病人的疼痛评估量表,并探索评估量表用于癌痛病人的信度和效度,以期为临床癌痛病人的管理提供更加综合全面且简便易行的评估工具.方法:基于国内癌痛领域的指导性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等,本研究构建了癌痛病人评估量表初始条目池,采取德尔菲法选取我国癌痛领域的二十余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统计咨询结果,确认纳入的条目,形成最终的多维疼痛评估量表(multi-dimensional brief test scale for pain,BTS).经过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第一轮纳入21位专家,第二轮纳入10位专家,第一轮纳入19个评估维度,选取重要性评分≥4.5分且变异系数≤20%的7个评估维度,进行第二轮专家咨询.这7个评估维度和条目的重要性结果与第一轮一致,由此最终构建的BTS共包含7个评估维度,15个条目.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癌痛病人,使用构建的BTS评估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共纳入166例病人,经过数据清洗,最终纳入分析的病人例数为 138例.BTS的信度检测Cronbach α系数为0.78,效度检测的KMO值为0.80,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结论:构建的BTS条目共纳入7个评估维度,15个条目,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于癌痛病人的疼痛评估.

    癌症相关性疼痛疼痛评估德尔菲法

    巨噬细胞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

    田伟苏山春徐雪琴柯昌斌...
    205-209,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医学研究中,慢性疼痛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慢性疼痛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其包括疼痛信号的传导、感知和调控机制等.在临床中慢性疼痛的发生通常与炎症、肿瘤、神经损伤等因素有关.巨噬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不仅起到吞噬清除功能,还能产生多种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最近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各种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提示其可能是未来治疗疼痛的有效靶点之一.本文将重点讨论巨噬细胞在慢性疼痛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巨噬细胞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以及与巨噬细胞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和治疗慢性疼痛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慢性疼痛巨噬细胞炎症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