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体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体育科技
中国体育科技

田野

双月刊

1002-9826

bjb@ciss.cn

010-87182588

100061

北京市崇文区北京体育馆路11号

中国体育科技/Journal 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肥胖男大学生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剪切力的影响

    时文霞谢军何玉凤李旭龙...
    3-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对肥胖男大学生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剪切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52名18~22岁、BMI≥30 kg·m-2的肥胖男大学生分为HIIT 组(n=21)、MICT 组(n=22)和 CON 组(n=9),对 HIIT 组(运动强度为 80%~95%HRmax)和MICT组(运动强度为60%~70%HRmax)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干预。测定运动前、后受试者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EndoPAT-2000系统测试指端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ity hyperemia index,RHI);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测定受试者运动前、后血管管径(vascular diameter,VD)、血流速度(blood flow velocity,BFV)和血流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运动前相比,8周HIIT和MICT显著改善肥胖男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P<0。01),但HIIT组与MICT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运动后,HIIT组和MICT组RHI显著高于CON组(P<0。01),HIIT组比MICT组高0。223,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与运动前相比,HIIT组和MICT组WSS和BFV均显著增大(P<0。01),CON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HIIT组和MICT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HIIT组和MICT组WSS和BFV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与运动前相比,HIIT组和MICT组VD无显著变化(P>0。05),CON组VD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HIIT组与MICT组组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运动前、后WSS的变化程度与RHI(r=0。541,P<0。001)、BFV(r=0。957,P<0。001)的变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LDL(r=-0。322,P<0。05)、VD(r=-0。399,P<0。05)的变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1)8周HIIT和MICT均能够有效改善肥胖男大学生身体形态、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2)HIIT和MICT提高肥胖男大学生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机制,可能与HIIT和MICT后WSS的增加有关。3)HIIT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与高WSS降低LDL浓度有关。

    高强度间歇训练中等强度持续训练肥胖男大学生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剪切力

    运动改善心力衰竭所致认知障碍的潜在机制

    赖雨王世强罗丹杨鄂...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力衰竭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认知障碍作为心力衰竭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影响心力衰竭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探讨了心力衰竭导致认知障碍的机制,以及运动改善心力衰竭所致认知障碍的潜在机制。脑灌注不足及其引起的神经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减少,以及心脏内分泌功能改变、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心力衰竭导致认知障碍的生物学机制。运动可能通过增加脑灌注、改善外周炎症和神经炎症、改善大脑线粒体功能、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以及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等多个方面,进而改善心力衰竭所致的认知障碍。

    运动心力衰竭认知障碍脑灌注炎症

    基于胰岛素抵抗探讨有氧运动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淑凡崔凯茵黎超洋房国梁...
    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梳理有氧运动基于改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延缓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IR可导致脑内胰岛素信号传导障碍、糖代谢紊乱、脂质异位沉积、内质网应激障碍、血管系统损伤,协同促进了 AD发生。有氧运动可通过以下机制改善IR,进而延缓AD:有氧运动增强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提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水平,调节mTOR信号通路增强自噬;提高大脑糖代谢水平,改善糖代谢紊乱,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神经突触损伤;增强机体的脂代谢水平,减少脑内脂质异位沉积;降低IR和AD引起的内质网应激,激活神经元自噬,减少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沉积,改善突触可塑性;诱导血管抗氧化路径减少炎症和氧化应激,促进毛细血管的生成,改善大脑血液灌注。

    有氧运动阿尔茨海默病胰岛素糖代谢脂质异位沉积内质网应激血管

    微重力环境下运动对肠道菌群稳态的调控作用与分子机制

    孙景权黄守桢上官若男汪毅...
    3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重力环境会减少机体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益生菌水平,造成肠道菌群功能紊乱,并促使机体产生有害代谢物从而对体内多种器官造成损伤,不利于航天员的身心健康。运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航天员的身心健康状况,但其在微重力环境下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的机制尚不明确。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探讨微重力环境以及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微重力环境下运动改善肠道菌群稳态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微重力环境下运动能够通过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反应、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激活与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肠道菌群-肠道-脑轴等,有效促进航天员的身心健康。

    微重力环境运动肠道菌群

    基于光电传感的小动物主动运动行为评价及运动动机的神经机制研究

    赵旭东薛亦飞王华林范益铭...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小鼠主动运动行为量化评价系统,为运动与主动健康机制研究、慢病运动干预搭建平台,并通过在体实时采集主动运动不同阶段的脑电信号,探讨运动动机的神经调控机制。方法:1)构建基于光电传感的主动运动多模态系统(voluntary exercise multimodal system,VEMS),包括基于霍尔传感电信号的运动行为采集系统和基于机器视觉的运动轨迹分析系统;2)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应用VEMS系统记录小鼠主动运动行为并进行量化分析;3)结合在体多通道电生理记录技术采集小鼠主动运动不同阶段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神经元电活动,分析运动动机的神经编码特征。结果:1)VEMS系统可实现小鼠运动节律、运动距离、运动圈数、运动速度、运动时长和运动频次等行为数据的采集及量化分析;2)小鼠日运动时间主要集中在19:00—次日7:00,表现出较强的夜行节律,日运动距离最多可达15km。每小时最大运动量出现在夜间1:00-2:00,运动圈数为0圈/10 min~170圈/10 min,每小时最大运动频次为23次,速度区间分布在0~12m/min;3)在运动准备期、运动期及运动停止期,VTA神经元表现出不同的局部场单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特征信号,与运动停止期相比,运动准备期和运动期LFPs信号的0频段(4~8 Hz)功率谱密度显著升高(P<0。001),且振荡显著增强(P<0。001);4)研究记录到59个对运动特异性响应的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为(5。01±0。89)Hz,其中21%的DA神经元(Type-Ⅰ)在运动准备期高频放电,42%的DA神经元(Type-Ⅱ)在运动期有较强放电活动,37%(Type-Ⅲ)在运动停止后放电活动增多(P<0。001)。结论:1)本研究首次创建了 VEMS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小鼠的主动运动行为进行多维度采集与量化评价分析,不仅为后期精准运动处方制定提供参考模型,还为运动神经科学的研究提供在体实时脑信号采集平台;2)小鼠主动运动行为受到VTA神经元特异性调节,DA神经元在运动准备期、运动期、运动停止期发挥不同作用。Type-Ⅰ和Type-Ⅲ神经元分别在运动准备期和运动停止期双向正反编码,即Type-Ⅰ神经元对奖励性正面信号表现出放电增强,而Type-Ⅲ神经元在运动停止时表现出特异放电。

    主动运动运动动机光电传感在体多通道电生理VTA神经元

    基于因果推断的运动科学研究方法架构及应用

    唐伟棣所向杨宸灏李凤...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果推断逻辑分析方法在运动科学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必要性。运动科学研究需要深入了解运动员表现背后的因果关系,而因果推断方法则为其提供了相应的数学量化工具。通过分析竞技体育实践中采用新技术的风险与收益的具体案例,能够凸显因果推断相对于相关性研究方法的优势。因果推断方法的步骤包括干预或观察研究对象、建立合适的模型以及处理混杂因素。常用的因果推断方法包括倾向得分匹配和工具变量法,两者在运动科学研究中的适用性较强、优势明显。为了提高因果推断结论的可靠性,数据质量控制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应用因果推断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也有不同的最优解。基于因果推断的运动科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模型构建和结果解释等。将因果推断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揭示运动科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索因果推断方法在运动科学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在运动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和社会影响,以更深入地明晰因果推断方法在运动科学领域应用的重要性,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可靠、易行的分析方法,促进运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因果推断反事实推理运动表现策略评估损伤预防

    新时代以法治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逻辑证成、实践困境与体育法法典化构想

    施勇陈伯礼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体育强国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育法治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由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和社会逻辑共同推动,三重逻辑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并共生驱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进行良法善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然而,我国体育法律规范体系在规范基础、权责配置、救济途径、衔接机制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体育法治的真正实现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为此,可以通过编纂体育法典整合体育规范体系、优化权责配置、化解体育纠纷以及实现与国内外规则的衔接。目前我国已经具备编纂体育法典的成熟条件,国家立法机关可选择更新策略编纂体育法典,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体育法法典化体育强国法治

    人工智能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时代机遇、现实挑战与应对方略

    廖粤生王先亮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是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关键一环。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阐释人工智能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时代机遇及现实挑战,并提出应对方略。研究认为,人工智能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在于提高了体育产业的管理效率、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技术、数据、政策、市场方面迎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样也面临着技术、安全、人才、伦理方面的现实挑战。据此,提出应对方略:实施技术创新驱动战略,助力智能转型;构建生态安全防护格局,夯实安全根基;推动多元主体参与育人,消除人才缺口;建立多方协同共管体系,化解伦理冲突。

    人工智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运动休闲乡镇建设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基于长三角地区75个案例的fsQCA分析

    李旦宜陈鸯鸯童莹娟杨铄...
    88-96,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已有研究和政策文本,构建运动休闲乡镇建设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并以长三角地区75个运动休闲乡镇为样本,采用fsQCA分析法探讨自然资源、人口数量、产业支撑、基础设施、政府宣传、科技创新和民俗文化7个前因条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1)运动休闲乡镇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组态路径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型、民俗文化弘扬型和体育产业升级型;2)人口数量在所有路径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弘扬型路径与体育产业升级型路径中作为辅助条件,产业支撑与基础设施配套仅在体育产业升级型路径中发挥作用;3)政府宣传和科技创新尚未在相关路径的生成中发挥应有作用。建议:运动休闲乡镇建设应当重点凸显自身特色,建立主题明确、定位精准的发展思路;建设主体需要识别并补齐短板,充分释放科技创新与政府宣传的乘数效应;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给予培育名额倾斜,加速运动休闲乡镇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

    运动休闲乡镇县域经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