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

韩经太

季刊

1005-3247

zgwhyj@blcu.edu.cn

010-82303701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中国文化研究/Journal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性刊物。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穆天子传》中的丝路记忆及其共同体建构内涵述论

    李健胜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穆天子传》是具有小说性质的历史文本,以整合、神化的书写方式保留了中华民族早期丝路记忆,所述周穆王"北征""西征""东征"过程和诸戎首领贡献方物的礼仪轨程,使得早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烙上深刻的华夏意蕴.这一文本中的丝路记忆及其书写方式在中古、近代乃至当代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历史信息,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公共记忆,蕴含着华夏文明包容"多元"、追求"一体"的文化品格,体现出以国家叙事立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人文内涵.

    《穆天子传》丝绸之路华夏意蕴共同体建构

    国家认同:台湾近现代文学中民族叙事的精神指向

    党利奎刘仁丽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殷殷期盼;强化国家认同,是两岸同胞念兹在兹的精神指向.一脉相传的中华文化,流淌在两岸同胞的基因血脉中,镌刻在台湾文学的历史画卷里.自乙未割台至台湾光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奴役和压迫下,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台湾作家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开辟出一条文学抗日与文学启蒙之路,展开了以反侵略和救亡图存为主流,以国民性塑造与批判为中心的民族叙事,逐渐形成了以近代文学、新文学、抗战文学为经,以抗争书写和身份认同、启蒙书写和文化认同、家国书写与民族认同为纬的精神图谱,绘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母体认同与思归的"同心圆",国家认同成为其永恒的"圆心".论文以台湾近现代文学民族叙事和国家认同的关联研究,为廓清台湾文学和中国文学同根同源的历史逻辑、思想源流与文化脉络做出有益尝试;同时,为清理殖民后遗症和消除"文化台独",并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供新的认知可能性.

    台湾近现代文学中华民族叙事国家认同

    在文明比较互鉴视野下认识中国史学传统——论刘家和教授中国史学史与思想史研究

    江湄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家和教授以文明比较互鉴的视野,将中国早期文明的精神发展方向概括为"历史理性",强调从中国文化的经史传统出发去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的思想特点,力图为"历史理性"的学术传统奠定一个更为 自觉和深固的理论基础,他基于对中国文化经史传统的认识,指示历史学者要通过读史获得对于历史的"内在理解".刘家和教授的相关论著开示了一条深入认识中国史学传统乃至文化传统的思想门径,有助于阐发中国史学传统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想特点,对继承发扬中国史学传统以建构中国 自主历史学知识体系具有启发意义.

    刘家和文明比较互鉴中国史学传统

    阐释学发展与中国文论的本土化建构

    邓心强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释学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和理论前沿,学界围绕"强制阐释"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形成了持续近十年的大型学术争鸣.它通过反思、批判强制阐释,指向了中国文论建构这一重大理论问题,这已成为学界共识.伴随着对西方文论突出特征的反思,中国文论的主体意识日趋觉醒,认识也逐步多元化.破除对西方文论的盲从和依赖,挖掘民族传统并坚持特色,走综合创新之路,传承民族文论之精华,是当前推进民族文论建构的重要路径.通过挖掘古典资源推进阐释学研究,缔造、巩固民族共同体,关注和回归中国文学实践,落实到解决中国文学自身问题,这是中国文论发展的根本导向.弘扬本体阐释之精神,探索审美批评,从强制阐释论中获取启迪和资源,传承开放、对话和协商之精神,创生多元体式,提升中国文论建构的思辨力,培养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并推动国际化、加强与海外互动,这是新时代文论发展的总方向.

    强制阐释本体阐释民族文论传统资源阐释学审美批评

    从梁启超的文化史观到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通史的书写

    李天星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梁启超高擎"史界革命"大旗,加速了中国史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在新史学思潮的激荡中,随着史学专业化的强化和"国史"(通史)观念的形塑,基于对旧史学"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缺陷的共识,以及通过文化发扬以振奋民族精神的现实诉求,20世纪早期出现一批中国文化通史性著作.梁启超文化史观中关于文化史学的基本论断,在这些著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彰显或回应.尤其注重从进化论的视角阐释中国文化的演进,同时试图从中得出历史因果的规律性认知,为寻求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梁启超新史学文化史观中国文化史通史

    梁启超"先秦无所谓史学"之论探析——兼论中国早期史学发展问题

    高长宇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史学起源的探索以及早期史学概念的界定等问题,是近年来史学史学科回顾与发展,仍需着重考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早在一百年前梁启超曾提出"先秦无所谓史学"的观点,此论并非唐突的否定,而是其对史学概念的慎重考量.我们如果想要界定处于文明初期的史学概念问题,其实需先从人类的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等更早的概念讲起,才能逐步的理解其嬗变之路.此外,百家争鸣的诸子学繁荣,则是在当时的史学成果基础之上生发而来的,诸子学派多以阐发历史经验的方式,获取对现实的指导策略,进而达到经世致用的现实目的.故在文明草创之期的先秦时代,史学与诸子之学难免存在着一定的生发、继承、交融等关系在其中.

    梁启超先秦史学史学意识

    近20年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进路与向度——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计量分析

    陈奇
    6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论题.以20年来中国知网数据库"北大核心"和CSSCI中收录的650篇文献为研究数据集,使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绘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直观呈现热点主题、发展脉络和前沿取向.研究发现,国内学术界围绕这一核心命题形成了"多元一体多支"的理论研究格局.聚合研究热点,囊括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方位及战略属性、基本内容与路径选择、现实挑战和创新机制等;回溯发展脉络,可以分为萌芽期、明朗期和纵深期三个阶段;探测前沿取向,涵盖服务政治议程、探索传播路径和整合输出内容三大核心旨趣.展望未来,可以从战略传播的力度、学科融合的宽度和情感传播的温度等三维向度深化拓展.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CiteSpace知识图谱文献计量

    对胡适《考证学方法之来历》的考证——兼及汉语学界明清学术与西学关系之研究

    姜哲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论及明清学术与西学关系之时,很多中国学者都会援引"胡适"《考证学方法的来历》一文,即所谓明清考证学方法"全系受利玛窦来华影响".而从所引文字及标题来看,实皆"转引"自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考之《大公报》《华北 日报》及"胡适日记",徐宗泽所引却并非胡适本人观点,而恰是其反驳之假设.鉴于耶稣会士来华及其传播西学已是不争的事实,明清考证学或受其影响亦难称大胆之假设.但即便如此,其仍然需要小心的加以求证.明清学术与西学之关系实极为复杂,其参差互渗的往复交叠不仅需要沉潜的考证更有待于高明的决断.

    胡适《考证学方法之来历》考证明清学术西学

    "礼运"的三重意义交叠及《礼运》经传的层累考辨

    张代霖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礼运》文本的考察,"礼运"三重意义交叠构成了文本的经传结构.从前三则对话可知"礼运"是指从自然秩序向制作秩序的落实.而之后对"礼运"的解释开始交叠,一部分侧重从政治上讲"礼运";而另一部分则侧重于从"月令"程序上讲.从意义到文本的交叠意味着,前三则对话构成了《礼运》之经部,而后文两种意义的"礼运"则是对经部之"礼运"的不同解释.基于"礼运"的意义交叠,并结合文本结构和观念史的分析,可以对其层累结构作更深入地考辨.文章最终将《礼运》大致划分为四部分的层累结构:前三段对话之经部、以"是谓大假"为纲之政治传部、"月令"之程序传部、以"是谓大顺"为纲之政治传部.其层累可能集中发生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中晚期两个时期.

    礼运自然秩序制作秩序经传结构层累

    唐宋密教传播与观音形象女性化演变

    崔峰高佳星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观音形象女性化重要演变期大约发生在中唐至北宋时期,与印度密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播盛行时间大体相当.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看,唐五代宋初密教女性崇拜思想与造像艺术的传入,对内地观音女性形象的转变有重要影响.宋代观音女性化成型就是妙善形象与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音的结合.这一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华文化的自觉精神.

    观音女性化密教千手千眼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