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李兰娟

月刊

1005-376X

wstzz@126.com

0411-84787163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植物微生态学及分子水平的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人用、兽用、水产、环境等)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以及促进微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聚果糖对AOM/DSS诱导的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小鼠辅助性T细胞的调控作用

    陈舒婷仝谣张霞郑姣...
    249-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益生元低聚果糖(FOS)对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小鼠肠道辅助性T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6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体重18~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10只。通过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构建CAC小鼠模型,干预组每日使用2mg/kgb。w。FOS灌胃,持续10周。造模期间监测各组小鼠体重变化,造模结束后测量结肠长度和肿瘤数目。采用微球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肠系膜淋巴结内Th1、Th2、Th17细胞亚群比例。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增加(t=3。106,P=0。0064),肿瘤数目显著减少(U=15。000,P=0。011 1),血清中IL-17A(t=3。504,P=0。008 8)、TNF-α(t=2。381,P=0。030 0)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肠系膜淋巴结Th17细胞比例显著降低(t=6。031,P=0。002 7),Th1/Th2显著升高(t=2。419,P=0。038 7)。结论 FOS可调控CAC模型小鼠结肠内辅助性T细胞的分化,抑制肿瘤的发生。

    结直肠癌低聚果糖辅助性T细胞黏膜免疫

    高校女性日常能耗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

    陈桂蓉宋锦彬潘丹旎郑燕秋...
    25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校女性日常能耗及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分析不同能耗指标与特征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人体运动能耗检测仪对广州两所大学的青年女性(Y组,n=30)、中年女性(M组,n=30)进行48h能耗监测,统计分析日常能耗的组间差异。采集调查对象清晨粪便进行16SrRNA基因测序,运用多元统计学分析中青年女性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将目、属水平的特征菌群与能耗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结果 Y组人群的日均步数(t--4。250,P<0。001)、每日能耗值(t=3。590,P<0。001)、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t=4。357,P<0。001)均显著高于M组;两组人群肠道菌群的目、属水平的丰度差异菌群主要为乳杆菌 目(Lactobacillales)(t=2。537,P=0。014)、小杆菌属(Dialister)(t=2。904,P=0。005)、布劳特菌属(Blautia)(t=3。246,P=0。002),其中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与多项能耗指标呈正相关,Blautia与多项能耗指标呈负相关。结论 日均步数、每日能耗值、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的能耗指标可用于预测更好的身体机能;一定条件下,增加低、中、高强度活动时长可能提高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的丰度,进而延缓身体机能下降。

    肠道菌群日常能耗身体活动女性相关性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征订启事

    263页

    大黄酸调节AMPK/mTOR信号通路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屏障损伤的影响

    赵博宇蒋肇春朱旭升戢群芳...
    264-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黄酸调节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屏障损伤的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7周龄SD大鼠50只,随机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注射牛磺胆酸钠构建AP大鼠模型,将AP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酸组(100mg/kg)、二甲双胍组(200 mg/kg)、大黄酸+二甲双胍组(100 mg/kg大黄酸+200 mg/kg二甲双胍),每组10只,每天1次,连续注射2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ELISA法检测血清DAO活性、TNF-α和IL-6水平;H&E染色检测胰腺和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粪便16S rRNA基因测序;Western Blot检测结肠屏障相关蛋白及AMPK-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DAO活性、IL-6、TNF-α水平以及胰腺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AMPK水平、mTOR蛋白水平、埃希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均P<0。05),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Chao1指数以及乳杆菌、双歧杆菌相对丰度和ZO-1蛋白、Occludin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大黄酸组大鼠血清DAO活性、IL-6、TNF-α水平以及胰腺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AMPK水平、mTOR蛋白水平、埃希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均P<0。05),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Chaol指数以及乳杆菌、双歧杆菌相对丰度和ZO-1蛋白、Occludin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均P<0。05),而二甲双胍组以上指标结果与大黄酸组趋势相反;二甲双胍逆转了大黄酸对AP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屏障损伤的治疗效果。结论 大黄酸可能通过下调AMPK/mTOR信号通路对AP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屏障损伤起到改善作用。

    大黄酸AMPK/mTOR信号通路急性胰腺炎肠道菌群肠屏障损伤

    首荟通便胶囊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肠道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李怀志杨恩华韩博巩文桥...
    272-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首荟通便(Shou-Hui Tongbian,SHTB)胶囊对小鼠术后肠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POI)的作用,并从肠道菌群平衡方面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经典小肠干扰术建立小鼠POI模型,将30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POI组)、阳性参照莫沙必利组(MSBL组)、SHTB胶囊低剂量组(SHTB-L组)和SHTB胶囊高剂量组(SHTB-H组),每组6只。Control组和POI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MSBL组小鼠灌胃莫沙必利溶液(2。6 mg/kg)、SHTB-L组与SHTB-H组小鼠灌胃SHTB溶液(0。619 g/kg、1。238 g/kg),每天1次,连续给药2d。采用墨汁推进法检测小鼠的肠道蠕动能力;应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肠道组织结构;利用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肠道菌群结构并确定SHTB胶囊发挥作用的关键菌。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POI组小鼠肠道蠕动能力显著减弱(q=7。263,P<0。001),小肠黏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并伴有充血,组织发生水肿,肠道菌群物种总数降低,有益菌Parvibacter等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t=3。340,P=0。008),有害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U=2,P=0。009);药物治疗后上述变化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与POI组相比,SHTB-L组、SHTB-H组和MSBL组小鼠肠道蠕动能力均显著提升(均P<0。010),炎症、水肿和充血等肠道病理改变明显好转;SHTB组小鼠肠道菌群物种总数有所提高,其中Parvibacter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U=5,P=0。041),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降低(U=3,P=0。015)。结论 SHTB胶囊可通过调节小肠黏膜关键菌的平衡来改善POI小鼠肠道病理改变,促进肠道蠕动。

    首荟通便胶囊术后肠麻痹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

    更正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编辑部
    281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肠道菌群特征

    郭本琼刘怡陈熠铧杨德才...
    282-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炎症程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36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和8例轻度炎症(轻度炎症组)、26例中度炎症(中度炎症组)、8例重度炎症(重度炎症组)的CAG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V4—V5区),采用Sobs、Shannon、Simpson、Ace、Chao指数评估4组对象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采用PLS-DA分析评估4组对象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LDA与LEfSe分析确定4组对象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的肠道菌群;采用PICRUSt预测CAG患者显著富集肠道菌属的代谢通路信息。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轻、中、重度炎症组患者肠道菌群Sobs、Ace、Chao、Simpson指数有降低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norank_f_Ruminococcaceae、Erysipelatoclostridium、Actinomyces在轻度炎症组中显著富集,Flavonifractor、Sellimonas 在中度炎症组中显著富集,Eubacterium_rectale_group、Erysipelo-trichaceae_UCG-003、Tyzzerella_3、Coprococcus_1、Candidatus_Soleaferrea在重度炎症组中显著富集。此外,Lachnospiraceae_UCG-004、Eubacterium_nodatum_group的丰度在健康对照组、轻度炎症组、中度炎症组、重度炎症组中呈递增趋势;Anaerostipes、Ruminiclostridium_9、Halomonas、Pelagibacterium的丰度在健康对照组、轻度炎症组、中度炎症组、重度炎症组中呈递减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I-CRUSt分析结果显示4组对象肠道菌群代谢通路相似,但是代谢通路的丰度不同,其中重度炎症组患者肠道菌群代谢功能潜力高于健康对照组、轻度炎症组和中度炎症组。结论 CAG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总体特征为产丁酸盐的菌属丰度减少,促炎菌属的丰度增加。促炎菌属可能通过附着于肠道上皮导致黏膜屏障受损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影响宿主免疫反应,引起炎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道菌群慢性炎症肠黏膜屏障受损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与血清二胺氧化酶和TLR9水平及肠道菌群和其代谢产物的相关性

    陆一凡陈宋海王清清姜达伟...
    292-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与血清二胺氧化酶(DAO)、Toll样受体9(TLR9)水平及肠道菌群和其代谢产物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7例为研究组,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中症组(n=51)和重症组(n=56)。另选同期50例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不同时间点的血清DAO和TLR9水平、肠黏膜屏障损伤指标(内毒素、D-乳酸、乳果糖/甘露醇比值)、肠道菌群情况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水平。结果 与对照相比较,研究组患者的血清DAO、TLR9、内毒素、D-乳酸水平和乳果糖/甘露醇比值以及肠道肠球菌、酵母菌数量均显著升高,肠道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乳杆菌数量以及丙酸、丁酸、乙酸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重症组和轻中症组患者入院24h、48 h、72 h时的血清DAO、TLR9水平呈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重症组患者各时间点的血清DAO、TLR9水平均高于轻中症组(均P<0。05)。重症组和轻中症组患者入院24h、48 h、72h时的内毒素、D-乳酸水平及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重症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内毒素、D-乳酸水平及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均高于轻中症组(均P<0。05)。患者内毒素水平与DAO、TLR9水平、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乳杆菌、乙酸、丁酸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肠球菌、酵母菌数量均呈负相关(均P<0。05),与丙酸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患者D-乳酸水平与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乳杆菌、乙酸、丁酸、肠球菌、酵母菌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DAO、TLR9、丙酸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乳果糖/甘露醇比值与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乳杆菌、乙酸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5),与DAO、TLR9、酵母菌、丁酸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丙酸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更重,血清DAO、TLR9、内毒素、D-乳酸水平及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均显著升高,同时患者的肠黏膜屏障损伤程度与其血清DAO、TLR9水平、肠道菌群数量及代谢产物水平具有相关性。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二胺氧化酶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测定对判断肠缺血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

    胡金树杨国涛尹勇刘洁琼...
    298-300,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二胺氧化酶(DAO)监测对判断肠缺血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采用血清DAO作为肠道屏障功能评估指标,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肠缺血患者作为试验组,连续监测试验组患者治疗前2h和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的肠道屏障功能状况;选取同期我院50例非肠道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在临床治疗前检测其肠道屏障功能状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2h血清DAO水平为(21。261±4。101)U/L。与治疗前2h相比,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患者血清DAO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值分别为(5。504±0。609)U/L(t=2。385,P=0。011)、(10。697±0。661)U/L(t=11。560,P<0。001)和(13。383±0。585)U/L(t=12。663,P<0。001)。试验组患者血清 DAO水平在治疗前2 h最高,治疗后第3天显著回落,治疗后第7天恢复至(7。878±1。033)U/L,而对照组患者血清DAO水平为(7。529±10。165)U/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4,P=0。117)。结论 血清DAO水平作为肠道屏障功能监测的指标,对于肠缺血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二胺氧化酶肠道屏障肠缺血

    淋病奈瑟菌感染合并尖锐湿疣患者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皮损处朗格汉斯细胞的变化及其免疫机制研究

    彭梦龙桂艳鸾胡中柱
    301-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淋病奈瑟菌(NG)感染合并尖锐湿疣(CA)患者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皮损处朗格汉斯细胞(LC)的变化及其免疫机制,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03例NG感染合并CA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0),并纳入5例同期来本院进行包皮环切术的男性作为正常组。对照组患者采用CO2激光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PDT治疗,正常组无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2、IFN-γ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21种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布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标记方法对观察组患者PDT治疗前后CA皮损组织和正常组中正常包皮组织进行染色,并于高倍光镜下观察LC的数量及形态变化,分析其免疫机制。结果 (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11%vs 84。00%,P<0。05)。(2)观察组患者疾病总复发率(7。5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6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2。00%、40。00%)(均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2、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4)103例NG感染合并CA患者中低危型HPV感染率为57。28(59/103),高危型感染率为14。56%(15/103),中危型感染率为5。83%(6/103),混合感染率为22。33%(23/103);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PV清除率为8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0%(P<0。05)。(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LC数量较正常组显著偏少,胞体较正常组偏小,分布不规则,且多数LC结构不完整,不具备LC典型特征,部分皮损处表皮内无LC,但其真皮内可见到不典型的LC。(6)观察组患者皮损处治疗前LC数量较正常组显著偏少,治疗后LC数量即刻增加,治疗后7d恢复至基线水平;同时正常组CD1a染色阳性细胞密度为6。48%,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均P<0。05)。结论 PDT对NG感染合并CA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可正向调节患者外周血IL-2、IFN-γ水平,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改变皮损组织中LC的数量和形态。

    淋病奈瑟菌尖锐湿疣光动力疗法朗格汉斯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