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李连达

月刊

1007-7693

xdyd@chinajournal.net.cn

0571-87297398

310003

杭州市中河中路250号改革月报大楼10楼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是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综合性药学科技期刊创,创刊于1984年,原名《浙江药学》、《现代应用药学》。现由中国药学会主办,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浙江省药学会承办。协办单位先后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集团、海南亚洲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康来特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大德制药有限公司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辟有论著、药化、中药与天然物、药剂、药品检验与分析、 医院药学、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综述和综合报导 等栏目,在医院、药检所、制药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各级管理部门拥有读者和作者,尤其注重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边疆、基层和部队的药学科技人员服务。 杂志连续十年来与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品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多次全国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和医院药学质量监督管理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药学界学术活动最为活跃的杂志之 一。杂志已纳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及其镜像系统向国内外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另外还被纳入了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是一份深受医药学科技人员喜爱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谱学特征差异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的多分散取代特征

    张雨刘亮峰郭涛聂芩...
    1297-1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多取代型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s,HP-β-CD)核磁共振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en spectrum,1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的谱学特征差异,为建立具有区分力的HP-β-CD质量评价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法国Roquette公司的9批HP-β-CD作为原研品,获得1H-NMR、FTIR谱图,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结合分层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HP-β-CD识别模型,研究其分类情况;收集国内3家公司共18批HP-β-CD作为仿制品,同法获得数据并进行处理,与原研品比较,分析其分类归属情况.结果 NMR数据PCA结果显示,9批原研品被分为3类,且与平均取代度没有相关性,同取代度产品间存在明显差异.18批仿制品分为4类,与厂家和取代度也不完全相关,且存在不属于任何一类的离散较远的批次.FTIR数据PCA结果显示,9批原研品被分为了 4类,所有样品一起被分为3类,存在离散的批次,每一类均同时包含原研品与仿制品.在2种方法下,HP-β-CD并没有完全按照平均取代度或者厂家的标准分开,说明其取代行为存在多分散性特征,虽然都符合法规要求,但不同批次的内在质量存在差异.结论 基于NMR、FTIR谱学特征的化学计量学分析,对于HP-β-CD的质量评价及仿制品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羟丙基-β-环糊精质量评价多分散性核磁共振氢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化学计量学

    YAP1靶向抑制剂CA3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田爽赵莹刘超
    1307-1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YAP1靶向抑制剂CA3对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和RL95-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CA3处理Ishikawa和RL95-2细胞,利用CCK-8和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微板检测系统检测细胞内ROS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YAP1、MCM5、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A3处理组能够明显降低细胞生存率、减少克隆形成数目、增强细胞内ROS水平和诱导细胞凋亡,下调YAP1、MCM5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但对Bax蛋白表达水平没有影响.结论 CA3靶向沉默YAP1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起到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有望成为临床干预和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潜在药物.

    CA3Ishikawa细胞RL95-2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阿齐沙坦有关物质遗传毒性评估及限度研究

    冯小龙朱慧明
    1313-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阿齐沙坦的合成工艺路线,确定起始原料、中间体、副反应产物等有关物质信息,研究有关物质的致突变性,确定有关物质的限度,为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相关数据库确定有关物质遗传毒性数据,采用2种定量构效关系软件预测杂质的致突变性,根据ICHM7指导原则,对有关物质进行遗传毒性归类,结合相关指导原则制定有关物质限度.结果 筛选出的18个有关物质中,有11个无遗传毒性,可按非遗传毒性杂质进行控制,有7个化合物致突变性预测结果为阳性,需要按遗传毒性杂质进行控制.结论 为保障用药安全,终产品中总杂质的量不得>0.5%,致突变性预测结果为阳性的有关物质单杂最高限度不得>0.001 875%,其他有关物质单杂最高限度不得>0.1%.

    阿齐沙坦遗传毒性有关物质质量标准

    乳铁蛋白修饰党参多糖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安子璇张奇史彩云卢凤坤...
    1317-1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选用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为脑靶向配体,构建受体介导的Lf修饰党参多糖脂质体(lactoferrin-modified liposomes of Codonop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Lf-CPPS-LCL),并考察其体外跨越血脑屏障的能力及抗炎作用.方法 通过逆向蒸发法制备党参多糖脂质体(CPPS-Lips),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筛选最优处方,利用Lf的氨基与脂质体膜表面DSPE-PEG2000-COOH共价结合,组装得到Lf-CPPS-LCL,并对其形态、粒径电位,以及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考察;通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考察Lf-CPPS-LCL的透过能力;采用脂多糖诱导BV2细胞造成炎症模型,分别给予CPPS、CPPS-Lips和Lf-CPPS-LCL进行药物干预,通过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 和 IL-6 的含量,应用 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 BV2 细胞 Toll 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确定最优处方为脂药比31 ∶1,大豆磷脂∶胆固醇=28∶5,超声时间 25 min,DSPE-PEG2000 的摩尔含量为 5%.制得的 Lf-CPPS-LCL 的粒径为(197.5±0.6)nm,PDI 为(0.2±0.02),Zeta 电位为(-18.8±1.1)mV,Lf-CPPS-LCL与原料药相比体外释放更加缓慢平稳.经Lf修饰后的脂质体与未修饰的脂质体相比对血脑屏障模型有更好的透过性;与模型组相比,Lf-CPPS-LCL能明显抑制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释放,下调BV2细胞TLR4、NF-κB、MyD88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结论 制得的Lf-CPPS-LCL形态圆整、粒径分布均匀、有较好的缓释作用及血脑屏障模型透过能力,Lf-CPPS-LCL可有效抑制脂多糖诱导的BV2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及其下游的MyD88、NF-κB蛋白表达相关.

    党参多糖脂质体乳铁蛋白脑靶向血脑屏障炎症

    钩藤总碱的提取工艺和急性毒性及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张留记夏曼玉吴冰帆屠万倩...
    1330-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正交试验优选钩藤最佳提取工艺,研究钩藤总碱对小鼠急性毒性和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选择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物料比为考察因素,用HPLC测定异钩藤碱、钩藤碱、去氢毛钩藤碱和毛钩藤碱含量并计算转移率,以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为指标,优选钩藤总碱的最佳提取工艺.选用KM小鼠,灌胃钩藤总碱溶液,进行最大耐受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的测定,观察14 d内小鼠情况变化,后摘眼球取血,测定小鼠血清中的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含量变化.测定钩藤总碱对1.0mmol·L-1 H2O2诱导损伤的HUVEC存活率和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内皮素(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结果 优选的钩藤总碱最佳提取工艺为用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h,物料比1∶8.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给药后14d内,各组小鼠活动正常、无明显不良反应、无死亡;钩藤总碱溶液对小鼠的MTD为21.0g·kg-1·d-1,相当于临床成人日用量的1 377倍;与空白组比较,钩藤总碱组GPT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UVEC存活率及上清液中NO含量显著降低(P<0.01或P<0.05),LDH、ET-1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钩藤总碱5μg·mL-1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0.01),LDH、ET-1含量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 优选的钩藤总碱提取工艺简单可行,钩藤总碱对小鼠急性毒性较小,对HUVEC损伤有保护作用.

    钩藤钩藤总碱正交试验主成分分析提取工艺优化急性毒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基于网络药理-分子对接探析小茴香挥发油治疗术后肠梗阻机制

    牛艺璇果佳霖王亮白埔...
    1337-1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及分子对接等数据挖掘手段探析小茴香挥发油改善手术后肠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POI)的分子机制.方法 提取小茴香挥发油并采用GC-MS分析化学成分,筛选活性化合物,通过STITCH、Swiss、TCMSP等数据库获得活性化合物缓解POI的潜在治疗靶点;构建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并通过拓扑分析获得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HPA数据库分析关键靶点在消化道的表达;分子对接分析关键靶蛋白和活性成分的结合.结果 GC-MS鉴定发现小茴香挥发油中共23个化合物,其中5个首次在小茴香挥发油中发现,筛选出潜在活性化合物10个,通过挖掘并分析活性成分治疗POI的关键靶点10个(HMOX1、KDR、PTPRC、RELA等),对靶点的富集分析发现,小茴香挥发油中的活性成分主要通过HMOX1、RELA、JAK2等关键靶点调节PI3K-Akt、HIF-1、NF-κB等多条信号通路,影响NO生物合成正调节、经死亡结构域受体介导的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的负调控等生物过程.大部分的关键靶点在消化道腺细胞有丰富分布,部分关键靶点在消化道淋巴细胞和外周神经/神经节也有分布.分子对接确证活性化合物均可嵌入关键靶蛋白的活性口袋.结论 小茴香挥发油中以anethole和terragon为主的多个活性成分,通过分布在消化道的HMOX1和RELA等多个靶点,调节以PI3K/Akt信号通路为核心的多个信号通路,影响消化道腺体及因子分泌,调节肠神经及炎症反应,缓解POI.本研究为小茴香挥发油缓解POI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小茴香挥发油术后肠梗阻GC-MS网络药理分子对接

    整合UPLC-QTOF-MS分子网络与网络药理学探究龙葵化学成分及抗肺癌作用机制

    刘晓利李平王丹孟超...
    1347-1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整合分子网络技术对龙葵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探究其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UPLC-QTOF-MS,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质谱检测与分析,定性龙葵全草中化学成分.同时将二级质谱图转换格式后上传到GNPS网站构建分子网络,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综合2种方法的定性分析结果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龙葵治疗肺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靶点及通路.结果 质谱分析和GNPS分别鉴定和匹配出41个和54个化合物,其中相交11个化合物,共鉴定出84个化合物.综合上述结果筛选出有效活性成分7个,对应不重复靶点298个,疾病靶点1 294个,相交靶点66个,富集分析得到28条信号通路、20个生物学过程、16个细胞组分、17个分子功能.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核心成分均有较强的亲和力.结论 运用UPLC-QTOF-MS/MS整合分子网络技术可快速、全面、系统地分析鉴定龙葵全草中的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为龙葵临床用药和药理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龙葵UPLC-QTOF-MS分子网络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肺癌

    基于一测多评法鉴别蓝芩制剂中的黄柏与关黄柏

    周智文刘豪朱纲姚建标...
    1360-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蓝芩制剂中盐酸黄柏碱、盐酸巴马汀及盐酸小檗碱的HPLC 一测多评法,并基于含量测定结果建立蓝芩制剂中黄柏与关黄柏的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1260色谱仪,Waters Atlantis T3(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2%磷酸溶液(每100 mL加十二烷基磺酸钠0.2 g)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 1,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30 ℃,以盐酸小檗碱为参照物,计算盐酸黄柏碱及盐酸巴马汀的相对校正因子,所得结果与外标法结果进行比较,判断该方法的可靠性.利用聚类分析含量测定结果,讨论黄柏与关黄柏对3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建立鉴别方法,对不同厂家的蓝芩制剂进行测定.结果 盐酸黄柏碱、盐酸巴马汀及盐酸小檗碱分别在1.087~54.35 μg·mL-1,0.100 9~20.18 μg·mL-1,0.536 5~26.82 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1.57%(RSD=3.0%),97.96%(RSD=2.1%),100.6%(RSD=1.1%);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368,1.239.所得结果与外标法所测结果的RSD<2%,2种方法无显著差异.聚类分析显示使用黄柏与使用关黄柏的蓝芩制剂3种生物碱含量有明显差异;以盐酸黄柏碱与盐酸巴马汀的含量比值为鉴别标准,建议蓝芩制剂中"盐酸黄柏碱与盐酸巴马汀含量比值不得<2.5",不同厂家的蓝芩制剂测定结果均符合标准,表明工艺与原料对本方法无显著影响.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蓝芩制剂的HPLC一测多评法,并建立了蓝芩制剂中黄柏与关黄柏的鉴别方法,方法可信度高,为蓝芩制剂的质量提升提供了参考.

    一测多评法蓝芩制剂鉴别黄柏关黄柏

    基于UHPLC-HRMS/MS的鲜人参不同部位中皂苷类成分差异分析

    崔议方王红张稳稳汪冰...
    1367-1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UHPLC-HRMS/MS对鲜人参中的三萜皂苷类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阐明鲜人参不同部位(主根、侧根、须根和芦头)所含的三萜皂苷类成分的差异性.方法 以水饱和正丁醇为提取溶剂,以水-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ESI负离子模式下建立新鲜人参药材中皂苷类成分的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MS分析表征方法,并采集各样品的高分辨质谱数据.结合色谱保留行为、精确分子量、多级质谱裂解规律及对照品比对等,鉴定各样品中的人参皂苷类成分;依据已鉴定的人参皂苷色谱峰的相对丰度,筛选差异色谱峰,阐明鲜人参各部位差异.结果 从鲜人参不同部位中共检测到68种差异皂苷类成分,其中主根有44种,侧根有47种,须根有52种,芦头有37种.结论 鲜人参不同部位中皂苷类成分差异较大;人参侧根、芦头等非主要药用部位中含有多种人参皂苷,且存在其他部位未检测到的成分,可作为药物研发的重要原料及多种人参皂苷的提取原料.

    鲜人参不同部位人参皂苷UHPLC-HRMS/MS

    HPLC-MS/MS同时测定尿酸调节类中药及含中草药食品中22种非法添加药物

    蔡霞邱蕴绮汪瑾彦梁祈...
    1377-1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尿酸调节类中药及含中草药食品中22种非法添加药物.方法 样品经含0.1%氨水的甲醇超声提取后,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Bonus-RP(2.1 mm×100mm,2.7 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以甲醇-乙腈(1∶1)和0.005mol·L-1甲酸铵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以多反应监测扫描方式检测.结果 22种药物在10.0~200μg·L-1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0.99,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25~0.750 mg·kg-1和0.416~2.81 mg·kg-1,平均回收率为80.2%~120.1%,RSD为1.1%~5.9%.收集的37批样品中均未检出非法添加的药物.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可实现同时检测尿酸调节类中药及含中草药食品中22种非法添加药物.

    尿酸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中药中草药食品非法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