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某妇儿医院基于条码化系统住院注射剂摆药流程优化的实践

    王小玲李云送
    14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某妇儿医院住院药房基于条码化系统住院注射剂摆药流程优化的实践效果。方法 对 2020 年 6~12 月(传统摆药单人工取药)、2021 年 1~6 月[便携式数据助理(PDA)扫码下架]、2021 年 7 月~2022 年 6 月(集中摆药模式下的药品调剂流程)的调剂内差(不出门差错或被病区复核发现错)率、出门差错率、日均调剂人员数量及人员上班总时长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基于条码化系统住院注射剂摆药流程优化的成效。结果 流程优化后,缩短了调剂时间,提高了调剂效率,保证了调剂品种、数量的准确性,差错率大幅下降。2021 年 1 月住院注射剂摆药开始使用PDA扫码下架,品种错误大幅降低;2021 年 7 月起,启用新调剂流程摆药,品种错误及数量错误进一步大幅度降低。优化后调剂内差率由 0。100%降低至 0。016%。日均调剂总耗时由 11。0 h缩短为优化后的 5。5 h;科室平均调剂耗时由18。33 min缩短为优化后的 9。17 min,住院药房整体调剂效率提高。结论 某院住院药房基于条码化系统住院注射剂摆药流程优化后,改变了传统的药品调剂模式,提升了药品调剂效率与准确性,优化了人力资源,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指数与满意度。

    住院药房条码化系统优化药品调剂

    脑梗死伴偏瘫患者采用良肢位摆放结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

    刘芮芳黄文愉钟卫萍陈威...
    15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脑梗死伴偏瘫患者采用良肢位摆放结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 276例脑梗死伴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 138 例。对照组实施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研究组实施良肢位摆放结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的Brunnstro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肌力测试等级情况、临床满意度。结果 训练后,研究组上肢、手、下肢Brunnstrom评分及总分与ADL评分、NIHSS评分分别为(5。16±0。41)、(5。33±0。36)、(5。28±0。63)、(15。77±0。72)、(94。08±2。39)、(9。76±1。05)分,对照组分别为(4。47±0。61)、(4。37±0。52)、(4。18±0。51)、(13。02±0。93)、(90。61±5。72)、(14。37±3。37)分。训练后,两组上肢、手、下肢 Brunnstrom 评分及总分与 ADL 评分均较训练前提升,且研究组提升程度更明显;NIHSS 评分均较训练前下降,且研究组下降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肌力测试等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Ⅴ级、Ⅳ级肌力占比更高,0 级、Ⅰ级肌力占比更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良肢位摆放结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脑梗死伴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肌力等级及临床满意度,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效果理想。

    脑梗死偏瘫良肢位摆放偏瘫肢体康复训练运动功能

    高流量吸氧在老年人呼吸系统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林艺君黄慧卿
    15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在老年人呼吸系统健康管理中实施高流量吸氧的作用。方法 选取 64 例呼吸衰竭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观察组(采用高流量吸氧治疗),每组32例。对比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气道湿化效果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血氧分压(95。26±4。35)mm Hg(1 mm Hg=0。133 kPa)、血二氧化碳分压(36。81±1。43)mm Hg及血氧饱和度(94。39±3。82)%均优于对照组的(90。13±3。56)mm Hg、(41。26±3。21)mm Hg、(89。61±5。17)%,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咳嗽难易程度、痰液性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咳嗽难易程度评分(1。23±0。12)分、痰液性状评分(1。53±0。43)分均比对照组的(2。45±0。44)、(2。45±0。38)分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88%(31/32)高于对照组的 75。00%(24/32),差异显著(P<0。05)。结论 高流量吸氧应用于老年人呼吸系统健康管理的优势突出,尤其是对老年呼吸衰竭患者而言,能够改善血气指标,稀释痰液,强化临床疗效,值得重视并推广应用于临床中。

    高流量吸氧老年呼吸系统健康管理应用效果

    探讨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临床价值

    李艳芬
    159-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 100 例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凭借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术后干预,观察组应用康复训练。对比两组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呼气峰值流量(PEF)、用力肺活量(FVC)、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分别为(4。15±0。62)L/s、(3。26±0。28)L、(2。18±0。28)L、(68。94±4。39)%,观察组分别为(4。81±0。67)L/s、(3。79±0。34)L、(2。79±0。31)L、(73。77±4。49)%。两组PEF、FVC、FEV1、FEV1/FVC对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精力、体力、疼痛度、肢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生活功能评分分别为(75。38±6。34)、(74。29±6。11)、(78。49±4。92)、(74。29±5。22)、(75。43±4。01)、(76。03±4。25)、(73。94±4。39)分,观察组分别为(87。54±6。55)、(89。59±6。25)、(88。51±4。94)、(86。45±5。36)、(87。98±4。35)、(86。44±4。52)、(89。77±4。49)分。两组精力、体力、疼痛度、肢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生活功能评分对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术后实施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康复训练肺癌手术肺功能生存质量

    围手术期量化康复锻炼促进肝癌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效果分析

    杨雅女
    16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对肝癌患者实施围手术期量化康复锻炼对术后早期康复的效果。方法 选择80 例肝癌患者,依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及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量化康复锻炼),各 40 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康复效果、肝功能指标[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2。50%,低于对照组的 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拔管、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27。11±6。11)h、(4。55±1。38)d、(27。99±6。72)h、(23。17±8。44)h,均短于对照组的(39。21±8。25)h、(7。01±2。01)d、(32。81±6。55)h、(35。29±10。8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Hb(115。09±3。19)g/L、Alb(36。29±4。26)g/L高于对照组的(72。38±2。88)、(29。28±7。05)g/L,β2-MG(3。38±0。97)μg/L、BUN(9。71±1。38)mmol/L、Cr(119。58±19。42)μmol/L低于对照组的(6。95±1。45)μg/L、(12。97±2。75)mmol/L、(156。41±14。2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患者采用围手术期量化康复锻炼,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提升康复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适合应用于临床推广。

    肝癌围手术期量化康复锻炼术后早期康复

    个体化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在口腔癌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蔡雪萍
    165-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个体化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在口腔癌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2 例口腔癌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 31 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个体化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口腔癌-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ASA-OC)评分、鼻胃管拔除时间及住院时间、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营养指标。结果 两组术后 1 d的MASA-OC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 7 d、2 周及 4 周时MASA-OC评分分别为(90。4±10。6)、(101。6±7。3)、(113。7±6。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2±12。7)、(95。1±9。0)、(102。8±8。4)分(P<0。05)。研究组鼻胃管拔除时间(9。4±3。1)d、住院时间(13。8±4。2)d均短于对照组的(13。2±4。6)、(16。2±5。1)d(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G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 4 周,研究组血清PA(274。9±65。1)mg/L、ALB(44。2±5。6)g/L及HGB(136。9±15。3)g/L均高于对照组的(231。6±59。0)mg/L、(38。1±5。3)g/L、(127。6±13。5)g/L(P<0。05)。结论 个体化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促进口腔癌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术后吞咽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态,加快术后康复。

    口腔癌游离皮瓣移植术吞咽功能障碍个体化吞咽功能康复训练鼻胃管营养

    低频脉冲康复治疗仪对产妇产后宫缩疼痛及子宫复旧的影响分析

    郭丹红
    168-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低频脉冲康复治疗仪对产妇产后宫缩疼痛及子宫复旧的影响。方法 80 例产妇,随机将产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产后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产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低频脉冲康复治疗仪实施干预。对比两组产妇宫缩疼痛程度及宫底高度、宫缩疼痛持续时间及恶露持续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依从性、心理状态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实验组产妇的产后 24、72 h宫缩疼痛评分分别为(5。02±1。23)、(1。21±0。23)分,宫底高度分别为(10。05±1。33)、(5。62±1。25)cm,均低于对照组产妇的(7。78±1。26)分、(3。92±0。52)分、(12。42±1。43)cm、(8。33±1。52)cm(P<0。05)。实验组产妇宫缩疼痛持续时间(2。02±0。42)d、恶露持续时间(1。82±0。35)d均短于对照组的(2。98±0。58)、(3。42±0。53)d(P<0。05)。实验组产妇总满意率 95。0%和总依从率 97。5%均高于对照组的 75。0%、80。0%(P<0。05)。护理后,实验组产妇SAS评分(31。25±3。36)分、SDS评分(32。52±4。1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6。33±5。14)、(47。72±3。62)分(P<0。05)。护理后,实验组产妇生理机能评分(92。25±6。23)分、生理职能评分(91。42±5。29)分、躯体疼痛评分(92。33±5。42)分、一般健康评分(92。58±4。46)分、精力评分(91。53±6。36)分、社会功能评分(90。56±5。13)分、情感职能评分(93。62±5。42)分、精神健康评分(92。43±5。1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5。26±5。23)、(86。32±3。26)、(82。32±3。36)、(84。23±4。14)、(85。36±6。32)、(86。32±5。14)、(85。62±5。13)、(84。52±4。56)分(P<0。05)。结论 为产妇采取低频脉冲康复治疗仪开展产后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的宫缩疼痛,降低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持续时间,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和依从性也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有效提升的同时不良情绪也得到改善,因此低频脉冲康复治疗仪对促进产妇产后康复有重要意义。

    低频脉冲康复治疗仪产妇产后宫缩疼痛子宫复旧治疗效果

    穴位按摩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

    林珍娇
    17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60 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0 例。对照组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比较两组产妇训练前后盆底肌肌力情况及盆底功能修复指标。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产妇尿失禁次数、夜尿次数、阴道肌电压分别为(0。51±0。06)次/d、(0。59±0。07)次/d、(23。89±2。61)µV,对照组分别为(1。08±0。12)次/d、(1。13±0。13)次/d、(16。35±1。97)µV。训练后,两组产妇尿失禁次数、夜尿次数、阴道肌电压均优于本组训练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按摩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产后盆底功能,促进盆底肌修复,提高盆底肌肌力。

    穴位按摩康复训练产后盆底功能

    膝关节损伤后综合康复治疗对功能恢复的影响

    张丽芳郑丽明郑淑琴
    175-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膝关节损伤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应用医异体实验观察法选定 180 例膝关节损伤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90 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干预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膝关节相关功能指标评分。结果 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98。89%(89/90),高于对照组的 74。44%(67/90),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Tegner评分(9。2±0。3)分、Lysholm评分(21。2±3。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5)、(19。1±4。6)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量表(IKDC)评分(1。4±0。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9)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对膝关节损伤后患者的临床价值确切,显著提高患者功能恢复评分,可作为有效治疗方案加以推广实施。

    膝关节损伤综合康复治疗功能恢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欢迎订阅 欢迎赐稿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