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林氏扇头蜱几丁质酶基因RLCht1差异表达分析及酶活性检测

    李尧赵培真谢子芳彭维祺...
    4964-4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蜱的蜕皮发育过程与几丁质合成和水解紧密相关,而几丁质的降解主要是通过几丁质酶来完成。试验旨在分析林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linnaei)不同时期及各组织中几丁质酶RLCht1基因序列表达差异、体外异源表达RLCht1蛋白并验证其几丁质酶活性,为开发安全高效的生物杀蜱剂提供新型靶标思路。[方法]收集不同吸血状态的各时期蜱及雌性饱血成蜱的不同组织样本用于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基于血红扇头蜱合神经节转录组中筛选出的推测的几丁质酶(putative chitinase)序列,在林氏扇头蜱中进行扩增并构建重组原核质粒,使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林氏扇头蜱几丁质酶蛋白RLCht1,进行包涵体处理后使用镍柱纯化蛋白,预测RLCht1蛋白结构域;通过与3种不同荧光底物发生催化反应,检测纯化的几丁质酶RLCht1的催化活性大小及作用方式。[结果]RLCht1基因在不同饱血状态下的各个时期及饱血雌成蜱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饱血若蜱阶段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卵期(P<0。01),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并在饱血雌性成蜱中肠内有较高的表达量;构建了重组质粒RLCht1-pET-28a并成功表达RLCht1蛋白,经包涵体处理后在150 mmol/L咪唑洗脱下得到纯化的RLCht1蛋白,蛋白预测结果显示,RLCht1属于GH18家族几丁质酶;荧光底物酶活性检测表明,RLCht1包涵体溶解液、复性未纯化的原核蛋白、复性纯化浓缩后原核蛋白分别具有0。078与0。350 U/mL的几丁质外切酶活性及0。034 U/mL 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结论]RLCht1基因与若蜱至成蜱阶段的蜕皮活动相关,影响与免疫、消化、体液调节有关的生命活动过程。本研究在林氏扇头蜱中成功表达几丁质酶蛋白,证明了纯化的RLCht1蛋白具有几丁质催化功能,为林氏扇头蜱几丁质酶RLCht1蛋白在今后杀蜱剂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林氏扇头蜱酶活性检测表达谱原核表达包涵体

    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毛滴虫对猕猴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李鹤龄陈智岗宗发梁宁卿...
    4974-4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毛滴虫感染对猕猴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为临床研究利用微生物替代抗生素治疗毛滴虫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收集毛滴虫阳性和阴性的猕猴新鲜粪便样本各6份,通过宏基因组测序进行肠道菌群和功能基因预测分析。[结果]与健康猕猴相比,感染毛滴虫的猕猴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菌群组成发生显著变化,拟杆菌和纤维杆菌显著减少(P<0。05),而弯曲菌和脱硫杆菌显著增加(P<0。05);肠道微生物中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lales)、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弯曲杆菌科(Campylobacteraceae)等在感染毛滴虫的猕猴中显著富集,而普雷沃菌9菌(Prevotella_9)、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等在健康猕猴中更丰富;Brachyspira_hampsonii、Prevotellaceae_bacterium_Marseille_P2831 是称猴毛滴虫感染的生物标记物;肠道菌群功能基因预测显示,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微生物基因功能在毛滴虫感染的猕猴中显著降低(P<0。05)。[结论]毛滴虫感染猕猴可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降低肠道菌群的生物合成功能。

    猕猴毛滴虫16SrDNA肠道菌群功能基因预测

    内蒙古牛冠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与遗传进化分析

    其勒木格王旭芬侯琳张嘉磊...
    4984-4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流行毒株的全基因组特征和遗传进化情况,为有效防控BCoV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对疑似感染BCoV的犊牛脾脏进行宏病毒组测序和步移RT-PCR扩增,获得BCoV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和遗传进化分析。利用Oligo 7。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S基因,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氨基酸序列变异、抗原表位预测及三级结构预测分析。[结果]本研究从疑似感染BCoV的犊牛脾脏中成功获得大小为30 971 bp的BCoV全基因组序列,NCBI登录号为PP352170。1,该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与BCoV爱尔兰株ABGEB0-62相似性最高,为99。2%,并与该株亲缘关系最近,同时与BCoV法国株BCoV_2014_13和挪威株Nes_2012-01-03属于同一进化分支;扩增出的S基因核苷酸长度为4 092 bp,与BCoV爱尔兰株ABGEB0-62 S基因序列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但核苷酸序列与BCoV内蒙古株NMG1 S基因相似性最高,为99。4%;S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Mebus株比对发现,有15个氨基酸变异位点(S1亚基12个,S2亚基有3个),其中变异的氨基酸残基154、260、499-520、718、1 192、1 344位氨基酸处于抗原表位区,并导致S蛋白三级结构发生改变。[结论]本研究利用宏病毒组测序和基因组5'-端步移RT-PCR法获得内蒙古BCoV株全基因组序列,其S蛋白抗原表位区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和三级结构改变,预示S蛋白抗原性发生了改变;S1亚基的多态性区域氨基酸位点的变异预示S蛋白的致病性发生变化。

    牛冠状病毒(BCoV)全基因组宏病毒组S基因遗传进化

    吉林省某地区牛赤羽病的诊断

    杨宝琳马秀山林健王玉珍...
    4996-5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22年吉林省某地区发现牛赤羽病疑似病例,为明确病因,对发病牛群进行诊断。[方法]对该牛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分析,再通过实验室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血清学检测等方法进行综合诊断,将发病死亡胎牛的组织病料和发病母牛胎盘组织研磨液分别接种Vero细胞、SPF鸡胚和乳鼠鼠脑进行病毒分离。[结果]发病母牛主要表现为流产、产死胎,胎儿先天性畸形。流行病学统计当地母牛空怀率为29%,母牛产死胎、产畸形牛的发病率为24%,感染后的母牛可正常怀孕分娩犊牛。分娩的畸形牛关节弯曲、视力障碍,部分犊牛因脑发育异常表现为神经反应迟缓;死亡胎牛出现了积水性无脑的典型病变,表现为头部畸形、脑组织发育不成型和大量脑积水,符合赤羽病的临床特征。畸形犊牛的脑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神经元发生嗜酸性坏死,小胶质细胞吞噬坏死神经元,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围裹在血管周围形成"管套",为典型的非化脓性脑炎,符合赤羽病发病牛脑组织的病变特点。在发病死亡胎牛和母牛胎盘的组织匀浆上清和细胞培养物上清中均未检测到病毒核酸,分析可能与赤羽病病毒血症持续期短有关。发病母牛和犊牛的血清赤羽病ELISA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结论]诊断该地区母牛异常流产、死产和犊牛畸形为赤羽病,本研究结果为赤羽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了试验数据和参考资料。

    赤羽病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研究进展

    张洋欧云文马春霞任绍科...
    5004-5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养猪事业的高速发展,猪流行性腹泻(PED)已成为猪群的重要传染病,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以腹泻、呕吐、脱水为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PED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哺乳仔猪最易感,死亡率可高达100%,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PED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4个主要结构蛋白、16个非结构蛋白和1个辅助蛋白ORF3。自2010年以来,该病毒变异株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流行趋势日益复杂,经典毒株(CV777)相关疫苗已无法提供有效保护。因此,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疫苗已迫在眉睫。灭活疫苗安全性高,但需多次接种且保护效果不佳;弱毒疫苗免疫原性良好,但存在毒力返祖风险;亚单位疫苗不携带病毒其他蛋白结构,使用安全、价格便宜,但其免疫原性差;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可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但安全性不足;重组细菌活载体疫苗能口服刺激机体黏膜免疫,并且载体具有佐剂作用,但其免疫效率不高;转基因植物疫苗安全稳定,但表达量低且研发周期长;核酸疫苗研发周期短、灵活性高,但安全性不高、外源基因易与宿主基因重组。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各类疫苗研究已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笔者就PED灭活疫苗、弱毒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重组细菌活载体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核酸疫苗进行综述,以期为PED的防治和新型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流行特点疫苗

    糙皮侧耳菌HXS-M1发酵复方中药对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的防治效果研究

    白长胜王欢田秋丰刘秋瑾...
    5014-5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糙皮侧耳菌HXS-M1发酵复方中药对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大肠杆菌性腹泻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菌悬液(0。2 mL/只)建立小鼠腹泻模型,选取40只腹泻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抗生素组(AB)、中药组(TCM)和发酵中药组(FTCM),每组10只;另选10只健康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作为空白组。抗生素组小鼠灌胃恩诺沙星溶液(50 mg/mL),中药组小鼠灌胃中药提取液(1。0 g/mL),发酵中药组小鼠灌胃发酵中药提取液(1。0 g/mL),模型组和空白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每天定时灌胃给药1次(0。2 mL/只),连续灌胃给药6 d。每日记录小鼠腹泻、体重、采食量等情况;末次给药12 h后采集小鼠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肺脏组织,称重并统计脏器系数;收集小鼠肠道内容物进行菌落计数。[结果]试验成功构建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模型。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腹泻率为100%,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肠道中乳酸菌数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以及肠道中大肠杆菌和沙门菌数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抗生素和中药组小鼠腹泻率均为30%,发酵中药组小鼠腹泻率为0;抗生素组小鼠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以及肠道中大肠杆菌和沙门菌数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中药和发酵中药组小鼠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肠道中乳酸菌数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料重比、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肠道中大肠杆菌和沙门菌数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糙皮侧耳菌HXS-M1发酵复方中药可降低大肠杆菌性腹泻小鼠的腹泻率,增加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降低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以及肠道中大肠杆菌和沙门菌数量,提高乳酸菌数量,从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产生协同保护作用,试验结果可为开发防治大肠杆菌感染致腹泻产品提供参考。

    糙皮侧耳菌复方中药大肠杆菌腹泻

    番茄红素缓解双酚A致小鼠生殖毒性的研究

    陈玉明张晶晶赵媛慧付国爽...
    5023-5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番茄红素对双酚A(bisphenol A,BPA)致小鼠生殖毒性的缓解作用。[方法]将30只昆明鼠孕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孕鼠妊娠第1~7天灌胃生理盐水同时正常饲喂;BPA处理组孕鼠妊娠第1~7天灌胃生理盐水,妊娠第8~14天混饲500 mg/kg BPA;番茄红素处理组孕鼠妊娠第1~7天灌胃20 mg/kg番茄红素,妊娠第8~14天混饲500 mg/kg BPA,待孕鼠自然分娩,观察记录F1代小鼠存活数。F1代小鼠正常饲喂至8周剖杀,采集睾丸、卵巢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睾丸、卵巢组织结构变化,利用ELISA法检测F1代小鼠血清睾酮(T)、促卵泡素(FSH)、雌二醇(E2)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使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F1代小鼠睾丸及卵巢中B淋巴细胞瘤-2(Bcl-2)和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结果]BPA处理后,F1代小鼠存活率为62。50%,明显低于对照组(83。65%)和番茄红素处理组(81。25%)。与对照组相比,BPA处理组F1代小鼠血清中生殖激素T、FSH、LH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E2水平显著升高(P<0。05);小鼠睾丸组织曲细精管中细胞排列疏松、紊乱,间质细胞数量减少、管腔变大、管壁变薄;卵巢组织中颗粒细胞过度凋亡,细胞排列疏松。与BPA处理组相比,番茄红素处理组F1代小鼠血清中T、FSH、LH水平显著升高(P<0。05),E2水平显著降低(P<0。05);小鼠睾丸组织结构完整,生精小管内各级生精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有序;卵巢组织中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颗粒细胞排列整齐,少量颗粒细胞发生调亡。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Bax、Bcl-2蛋白表达于睾丸间质细胞及卵巢颗粒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BPA处理组F1代小鼠卵巢组织中Bax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睾丸和卵巢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BPA处理组相比,番茄红素处理组F1代小鼠卵巢组织中Bax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睾丸和卵巢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番茄红素通过缓解BPA引起的生殖激素水平紊乱,改善睾丸及卵巢结构,平衡凋亡与抗凋亡水平,从而颉颃BPA对小鼠的生殖损伤,研究结果为番茄红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番茄红素双酚A(BPA)小鼠生殖毒性

    广东某种鸡场鸡白痢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毒力基因检测

    周迪魏科段千禧曹伟胜...
    5033-5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某种鸡场鸡白痢沙门菌感染情况,并对其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鸡白痢防控提供依据。[方法]试验采集疑似患鸡白痢的病鸡肝脏病料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培养,利用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对分离株进行菌种鉴别。使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获得其分子分型,利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运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分离株的耐药性与毒力基因特征。[结果]本研究共分离获得5株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分别命名为SPNH05-1~SPNH05-5。MLST分型结果显示,5株分离株均为ST92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共存在2种耐药谱:氨苄西林+萘啶酸+磺胺异噁唑和氨苄西林+萘啶酸+磺胺异噁唑+多黏菌素B。对分离株SPNH05-1、SPNH05-2进行二代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存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多肽类等28种耐药基因,存在151种毒力基因,主要与沙门菌黏附、三型分泌系统、应激、毒素等有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该种鸡场存在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菌感染,分离株携带多种耐药和毒力基因,试验结果为该种鸡场鸡白痢净化提供参考。

    鸡白痢沙门菌分离鉴定耐药性毒力基因

    槲皮素对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

    王巧玉甄明哲张年洁闫冬雪...
    5043-5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槲皮素对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结晶紫染色法绘制沙门菌生物被膜生长曲线,测定槲皮素对沙门菌的最小生物被膜抑制浓度(MBIC),并以此浓度槲皮素处理沙门菌,利用XTT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沙门菌生物被膜内细菌的代谢活性和菌膜形态结构;采用苯酚-硫酸法、BCA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沙门菌生物被膜胞外多糖、蛋白和胞外DNA含量;通过微生物黏附碳氢法和软琼脂平板法测定沙门菌的疏水性和运动能力。[结果]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沙门菌生物被膜的黏附期、聚集期、成熟期和分散期分别为0~48、48~72、72~120和120~168 ho槲皮素对沙门菌生物被膜的MBIC为256 μg/mL。在槲皮素作用下,不同时间沙门菌生物被膜内细菌的代谢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槲皮素处理后,沙门菌生物被膜结构被破坏,膜状物质消失。与对照组相比,槲皮素组沙门菌生物被膜胞外多糖、蛋白和DNA含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沙门菌的疏水性指数、泳动圈直径及群集运动圈直径均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槲皮素通过影响沙门菌生物被膜内细菌的代谢活性、降低胞外聚合物的生成、干扰沙门菌的表面疏水性和运动能力从而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

    槲皮素沙门菌生物被膜

    紫花地丁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抗炎作用研究

    陈志良刘聪廖自文武玉娇...
    5051-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紫花地丁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鉴定化合物组成,并研究其抗炎活性。[方法]用芦丁标准品测定510 nm处的吸光度,以吸光度(Y)为纵坐标,以样品浓度(X)为横坐标,建立黄酮标准曲线。紫花地丁打成粉末过100目筛网、乙醇浸泡12 h、利用超声波仪超声提取,以紫花地丁粉末与乙醇的比例(料液比)、超声提取的时间(超声时间)、所用乙醇的浓度(乙醇浓度)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提取量综合评分为响应值,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紫花地丁总黄酮提取工艺。利用D101型大孔树脂对提取的紫花地丁总黄酮进行纯化,通过LC-MS/MS法鉴定其化合物组成。60只6周龄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均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150 mg/kg)、中剂量组(300 mg/kg)、高剂量组(600 mg/kg)、左氧氟沙星组(5 mg/kg),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鼻腔滴注LPS(1 g/L,50 μL/只)建立急性肺损伤(ALI)模型,造模成功后用药干预1周(1次/d,连续7 d);末次给药1 h后采集血液,采血后进行麻醉、处死,采集肺脏;HE染色观察肺损伤程度,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料液比1∶20、提取时间22 min、乙醇浓度73%时紫花地丁总黄酮提取量最高,为25。134 mg/g。经鉴定,提取物中含37种黄酮(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等),少量异黄酮类、糖类、香豆素类、木脂素、单萜类、倍半萜类物质。病理切片显示,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肺组织出血点逐渐减少、面积缩小,有不同程度恢复:高剂量组与左氧氟沙星组的肺组织在颜色与形态上见轻微损伤:低、中剂量组小鼠肺组织相比模型组损伤程度减轻,但仍有一定程度水肿和部分出血点。ELISA结果表明,经给药后,低、中、高剂量组的TNF-α、IL-β、IL-6、IL-10水平相比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除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β水平相比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其余各给药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各炎症因子水平与左氧氟沙星组差异较小,均略高于空白组水平。[结论]利用响应面法有效提高了紫花地丁总黄酮的提取量,通过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证明了紫花地丁总黄酮能够改善小鼠急性肺损伤,降低血液中IL-1β、IL-6、IL-10、TNF-α的水平,紫花地丁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紫花地丁黄酮响应面法鉴定急性肺损伤抗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