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远程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远程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

严冰

月刊

1009-458X

zzs@crtvu.edu.cn

010-68182514

100081

北京海淀区西四环中路45号

中国远程教育/Journal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努力宣传国家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政策,全方位展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展示国内外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为教育行政部门、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各类教育机构、企业和中小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政策信息、理论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宣传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秉持"3I"新理念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

    杨宗凯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将经历转化、转型、智慧三个阶段。用发展的眼光看我国教育数字化,秉持"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Connection,Content,and Cooperation)理念,教育数字化"聚能"平台连接与组织联通、"增能"资源开发与资源管理、"赋能"跨界协同与跨国合作,助推我国整体上从转化阶段跨越至转型阶段。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引前进方向,强调"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Integrated,Intelligent,and International)应势而生。从"3I"与"3C"的关系来看,虽然二者的发展目标不同、建设任务各异,但它们一脉相承,"3I"是对"3C"的升级、拓展和深化。围绕"3I",我国正以更大规模开发和汇聚平台资源数据、更深层次融合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更高水平开展教育数字化国际交流作为行动路径,努力实现服务扩优、应用提质、合作增效,促进数字教育扩优提质。面向未来,要把握数字技术井喷式发展基本趋势,紧扣教育数字化引领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主线,坚持以"3I"为指导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持续推动我国由转型阶段向智慧阶段迈进。

    教育数字化3C3I历史进程

    情绪转向:道德神经科学视野下学校道德教育的突破与挑战

    刘争先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逐渐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导范式。理性主义范式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推理发展的同时,因其忽视、否定学生的情绪感受,造成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甚至反道德教育的非预期后果。21世纪以来,道德神经科学对于情绪在道德判断中作用的突破性研究使得道德心理学和道德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情绪转向。在情绪转向的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基于道德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结果,全面理解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重视道德情绪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作用和积极的社会功能,并直面情绪转向可能对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挑战: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警惕对道德情绪的操控;个体要运用认知推理减轻道德情绪的负面影响;社会转型和发展产生的新道德问题需要通过反复的道德实践塑造相应的道德情绪。

    情绪转向道德情绪道德神经科学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高了留守儿童家长参与吗?——基于湖北省的实证分析

    雷万鹏张子涵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留守儿童家长参与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家长参与既取决于家长的主动投入,也取决于外在支持。基于湖北省17个市(州、区)的实证调查,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家长参与较之非留守儿童家长显著更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显著提高留守儿童家长参与,但这种促进作用在留守儿童家长群体内部存在差异。应积极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的主导地位,确保留守儿童家长参与的基本场域;还应基于不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精准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支持;有必要通过增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的专业性,促进留守儿童家长参与和家庭能力发展。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留守儿童家长参与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生发展: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李晓文徐媛媛翟雪松顾建民...
    3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和职业形态,推动社会知识观重塑、人才观骤变。高等教育如何着眼时代进步和劳动市场结构新变化,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时俱进呼应人才培养新要求,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根本命题上主动创新作为,既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状况,更是亟须破解的实践难题。本研究以阿斯汀的院校影响与高等教育评价框架为理论指导,通过梳理38所世界一流大学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指南,运用扎根理论和层次聚类方法,发现世界一流大学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发展体现出重视起点、尊重差异、关注过程、强调发展的特征;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对于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现出战略布局、防御应对、靶向融合三类差异化的态度,并构建了规范应用、智能学伴、高意识学习等系列场景。借鉴以上前瞻性经验,建议我国高校从增强功能价值认知、细化政策框架指导和强化应用情境创设三个方面深化路径探索。

    生成式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学生发展国际经验中国路径

    再造关系: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人文"关系重构

    李建龙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效率—工具"属性得到快速挖掘与扩展,数据分析、知识图谱与教育评价等技术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扩展学生知识界域,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对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属性关怀不足,人工智能撕裂人文关系的主体性风险正在涌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有机互动逐渐被人工智能替代,技术成为教育本体而不是教育的媒介。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文关系断裂风险,同时也蕴含着关系再造的教育机遇,"关系理论"是平衡人工智能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理论出路。人工智能可以增进教育行动者对彼此的理解与分析,建构仅凭人自身无法建立的关系维度。对此,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应当利用人工智能"再造关系",让其工具效率服务于价值关系,促使技术塑造新的人文关系纽带,重新彰显与革新教育过程中各个行动者相互依存的主体间性。

    人工智能教育关系主体间性技术与人文再造关系

    大语言模型时代人工智能赋能创意写作的教育审思与实践展望

    管童朱永新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语言模型时代,人工智能为创意写作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创设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推广,需结合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审思和展望。在理论层面,随着人工智能赋能创意写作的基本特征不断丰富、发展需要愈发具体,其在打造创作平台、提供灵感支持、模拟同伴互动、生成写作反馈、助推产业转型等方面体现出诸多教育优势。在实践层面,由于受到技术本身、个人观念以及写作规范的限制,当前人工智能赋能创意写作依然存在一些实践难点,比如其更适用于模仿写作,不一定有利于学生深度创造;可能会增加学生认知负荷,无法提供完全有效的信息;师生对人工智能存在歧视,自动化评估效果欠佳;难以兼顾学生实际需要,容易引发抄袭剽窃问题。为促使人工智能有效赋能创意写作,未来既要夯实技术基础,系统优化大语言模型;也要发展实践应用,在深化智能素养培养和研究的同时,改革创意写作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还要完善制度保障,联合政府、学校、社会共同推进伦理治理。

    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赋能创意写作教育审思实践展望创意写作教育

    教育数字化战略下的混合式教学:再思考与再出发

    袁薇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推进,当前混合式教学实践已较为普遍,但混合式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缺少共识和深入的学理分析,这造成了实践上的混乱,影响了教学质量。本文通过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的连续谱来考察混合式教学,将其分为增强线下型、交替均衡型、增强线上型;以技术现象学和认知负荷理论为工具分析学生的学习体验,分层次探讨了线上教学的特点与技能习得限度;进而探讨了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数据,克服非具身、低风险,控制认知负荷水平等设计策略。

    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技能习得技术现象学基本设计问题

    "大类培养"模式下本科生跨学科学习参与对学习收获的影响——跨学科认知的调节效应

    薛仪婷张红霞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类培养"模式是我国一流大学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通识教育本土化探索。基于对三所C9高校863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跨学科学习参与"(学习主动性、学习策略性、科研参与)和"跨学科学习收获"(学科视野与知识理解、跨学科学习策略使用、合作交流能力)整体表现较好;前者对后者有正向预测作用,且"跨学科认知"在两者之间起到调节作用。较好的跨学科认知通过学习策略性和科研参与两个维度对跨学科学习收获产生促进效应。研究显示,新生教育要强化学生的跨学科认知内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将本科生科研训练纳入"大类培养"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大类培养"模式跨学科学习参与跨学科学习收获跨学科认知

    《中国远程教育》2024年总目次

    95-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