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年末回望

    王向荣
    2-3页

    我国自然保护地用途管制的现状特征、问题与建议

    李可心庄优波宋松松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文本内容分析方法,明晰中国自然保护地用途管制的现状特征、问题,并探究其系统性、框架性的完善对策.将现行用途管制规定概括为"顶层设计""传导衔接""管制规则""实施监管"四方面.经发掘提出当前存在的四大问题:用途管制顶层设计不全面不系统、国土空间与自然保护地传导衔接笼统粗放、空间准入管制规则不统一不适应、实施监管流程复杂且部门协同不足.进而针对性提出顶层设计"体系化"、传导衔接"精确化"、管制规则"科学化"与实施监管"高效化"的建议,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以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

    风景园林自然保护地用途管制国土空间规划

    国家公园的吸引力:品牌效应对访客到访意愿的影响

    孙乔昀曾颖然王嘉欣秦仪...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国家公园已成为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大国形象的名片,其品牌构建愈发重要,但国家公园在吸引公众到访方面是否产生了应有的品牌吸引力,尚未得到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案例,通过爬取携程、高德地图、微博和百度等平台的POI、访客评论、词条检索量等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时间序列分析和双变量莫兰指数分析,探讨品牌吸引力对访客到访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武夷山国家公园"品牌的关注度在特定时间节点波动;2)品牌吸引力对访客到访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作用路径包括2种,分别为直接促进和通过影响情感状态、实际体验间接促进;3)品牌吸引力与访客到访意愿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协同关系,尤其是在国家公园内的东北角和国家公园外的西北处等区域,二者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可持续游憩发展和治理提供参考.

    风景园林国家公园品牌吸引力到访意愿大数据集情感感知

    面向多目标权衡的环武夷山国家公园城乡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研究:基于多源数据和蚁群算法

    傅田琪廖凌云陈大樑曹越...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国家公园周边城乡居民点用地布局对统筹国家公园建设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实现多目标的权衡和统筹是用地布局优化的瓶颈.基于多源开放数据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多目标加权法改进蚁群算法建构面向多目标权衡的环国家公园城乡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模型,并以毗邻武夷山国家公园的5个县市为研究区域,探索权衡保护与发展目标的布局优化方案.结果显示:1)环武夷山国家公园城乡居民点用地布局主要集中在5个县市的城区,外围零星分布;2)国家公园周边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分别占总面积的5.38%和29.44%;3)基于梯度设定了紧凑度和适宜性的权衡方案,并基于比较分析确定最佳推荐方案.以期为国家公园周边城乡空间规划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案例参照.

    风景园林国家公园多目标优化蚁群算法区域规划

    基于共享轨迹数据的中国首批国家公园步行户外游憩活动时空格局分析

    王沛赵智聪薛劭翀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国家公园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和"最严格保护"原则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自然教育和户外游憩机会是国家公园的重要功能之一.中国已经建立了首批国家公园,分析国家公园内访客的户外游憩时空格局是国家公园科学规划和管理户外游憩的基础.基于共享轨迹数据,对我国首批国家公园在2019年全年的步行户外游憩活动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个国家公园整体的步行户外游憩活动在日分布上呈现节假日和双休日显著多于工作日的特征;2)5个国家公园的步行户外游憩活动和步行户外游憩拍照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聚集模式,而各国家公园内的空间密度有数量级上的差异;3)国家公园内步行户外游憩活动的空间分布受到地形条件和交通可达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为首批国家公园的步行户外游憩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风景园林国家公园户外游憩共享轨迹数据空间格局热点分析

    国家公园社区支持游憩的可持续性评估与空间模式选择——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

    余翩翩刘彦彤潘恺晨洪静萱...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憩利用是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及全民公益性理念体现的关键途径,社区支持游憩(CBR)有助于将保护与社区生计联系起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促进社区发展.参考CBR理念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国家公园CBR的概念内涵和系统特征.在厘清CBR模式应用于国家公园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建立涵盖空间分布特征、关键影响要素和可持续性水平的国家公园CBR发展潜力评价分类体系,对国家公园CBR模式适宜社区及其可持续性进行空间识别和类型划分.研究表明,案例地社区可分为游憩驱动型、特色挖掘型、协调发展型和保护优先型4种CBR发展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社区科学选择游憩发展模式提供定量评价依据,为制定和优化国家公园游憩发展策略提供支持.

    风景园林国家公园社区支持游憩空间模式武夷山国家公园

    祁连山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气候因素与人口变化对植被覆盖演化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韦俊卿贾丽奇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公园人口变化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扰动.目前研究尚缺少气候因素与人口变化对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植被覆盖演进机制的探讨.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为例,基于像元分类及趋势分析阐释相关变量的时空演进机制,利用长时间栅格序列二阶偏相关分析验证降水、气温与人口变化对植被覆盖的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2012-2022年:1)研究区各变量像元占比基本稳定,植被覆盖中无植被及稀疏植被区有所波动,降水量中干旱区在2019年波动较大,气温变化总体较为平稳,人口变化中无人区占比呈逐步扩大趋势;2)植被覆盖、降水量及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态势,气温变化以研究区控制区为主线呈较为复杂的高低聚集分布;3)研究区植被覆盖与降水、气温及人口分布主要在东南及西北片区呈现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其余片区显著性较弱.综合研究成果,建议未来国家公园需协同控制人口变化以精准协调相关区域内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风景园林祁连山国家公园气候因素人口变化植被覆盖演化入口社区趋势分析二阶偏相关分析

    人居生态景观环境构建的逻辑与智慧

    成玉宁曹逸伦方煜昊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居生态景观环境由生态、形态、活态与文态四大子系统构成,是较之于纯自然更加复杂的巨系统,具有相对独特的运行逻辑.随着社会需求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变化和发展,现代人居生态景观环境学已逐渐发展为一门全方位、全尺度的学问,致力于构建高效、有机的人居生态景观环境.基于此,探讨以形式与实证逻辑为基础、系统与辩证逻辑为核心、数理与范式逻辑为根本的人居生态景观环境构建逻辑,进而提出认知、操作和评价的人居生态景观环境构建智慧,以期为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撑.

    风景园林人居生态景观环境逻辑与智慧数理与范式协同与高效系统与有机

    生态智慧视角下的自然教育景观设计研究——以城市固废处置设施为例

    汪辉丁治凡胡涵玉涂青坡...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教育景观能够提升公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知,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此类景观不仅应该包含对自然事物本身的了解,更应反映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态智慧,而生态智慧正是重构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关系的关键.在资源循环利用的背景下,城市固废处置设施逐渐增多,其科普宣教与景观改造的需求亦逐渐增强.基于此,深入分析生态智慧中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的内涵,探讨自然教育中认知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提出传递生态智慧的自然教育景观设计框架与总体目标.以城市固废处置设施——南京玖生渼餐厨垃圾处理厂为例,从内容提取和景观表达2个方面,进行环保型垃圾处理厂自然教育景观设计实践,以期为自然教育景观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风景园林生态智慧自然教育资源利用固废处置设施景观设计

    基于生态感知的景观生态格局构建新思路与实施框架

    申佳可李烨王云才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景观生态格局构建的手段依赖于静态量化分析,忽略人类主体的动态作用及其主观认知,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人群赋予景观的特定人文与社会属性.引入生态感知理论,并构建针对地方性特质、价值与需求分析的复合性生态感知指标体系,旨在将人类主观认知与客观分析相结合,将对景观静态格局与时空动态过程的评估相融合,将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人类需求的满足相并重,并基于对景观的整体认知构建具有地域人文社会属性的景观生态格局.生态感知过程包括4个模块:直观感受与要素识别、信息理解与特征认知、价值融入与景观评估、需求匹配与优先级识别.这些模块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与人类感官感知的结合,实现对景观空间多维度、动态性的综合评估.基于生态感知方法,为十堰市构建了"三极、两带、两片、两心、多点、多廊"的景观生态结构与网络格局,该格局体系不仅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还充分反映了区域人地关系和人地共生特性.

    风景园林生态感知景观生态格局主客观结合人地关系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