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泮溪酒家保护更新研究

    郭谦肖磊王慧孙琦...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景观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泮溪酒家历史环境的保护更新,以空间生产和场所构建的理论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结构化访谈及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泮溪酒家及所处西关历史环境的"空间""场所"景观及二者"多相"共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泮溪酒家保护更新的实践,以"空间"和"场所"视角扩大研究范围,串联象征符号,挖掘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实践与社会关系,生产与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且符合当地居民情感记忆的景观.最后以"多相律"理论探求内外景观的统一与融合共生,为中国城乡建设中的历史环境保护更新提供新视角与方法论参考.

    风景园林景观人类学空间与场所多相律泮溪酒家历史环境保护更新

    多元价值视角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沈洁林诗琪龙若愚吴语婧...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中国现行《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强调环境效益、对微观尺度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关注度不够的现象,通过文献爬梳、3轮专家问卷调研和3个建成项目的实证评价研究,逐步确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环境、社会、经济与美学方面的11项效益及其指标构成、各项指标的含义、评价方法和评分标准,构建了以多元价值为导向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能够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为创造可持续的雨水景观设计实践提供依据.

    风景园林海绵城市雨水管理多元价值绩效评价

    意大利VASA历史乡村景观环境完整性评估方法之中国传落景观应用探究

    李焜薛诗睿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12年开始,意大利政府制定并实施了《适用于历史乡村景观登记的国家标准》,创建了《国家历史乡村景观目录》,将历史村落及其环境的保护落实于国家层面的保护体系之中,并提出VASA历史环境评估分析法,以实现乡村景观完整性评估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在回顾传统聚落历史环境整体保护相关理论与思潮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国传统聚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有关遗产完整性评价的指标缺乏客观性与可操作性,因而提出引入VASA方法以优化我国相关评价认定指标体系,并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论述了VASA方法在我国传统聚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中应用的适宜性.

    风景园林历史乡村景观景观整体保护土地利用变迁完整性评价乡村景观历史指数

    基于亲生物都市主义的高密度建成环境生境网络优化提升研究——以成都主城区为例

    李荷吴莹婕毕凌岚陈明坤...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亲生物都市主义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演进趋势,结合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过程发生和运行机制,以及亲生物感知的需求特征,明确约束因素和关键支撑条件,构建高密度建成环境范围界定、评估和识别生境单元、模拟和评估生境网络格局、情景迭代对比性评估的技术框架.以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主城区为研究对象,解析高密度建成环境的范围、特征及其内部生态过程的约束条件和生态过程特征,从人本感知的角度分析亲生物特征和支撑条件,构建评估生境网络格局的技术路径.在明确生态阻力特征和核心生境空间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电流理论的Linkage Mapper技术模块,生成支撑亲生物特征的生境网络格局,识别并评估格局结构、生境单元、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结合生境斑块增补的多次迭代下的情景对比性结论,凝练锚固生态骨架、延展潜力生态脉络和打造多元亲生物感知空间的优化提升策略,以期为营建具有生命共同体特征并达成亲生物城市特征的中国公园城市提供指引和参考.

    风景园林亲生物感知生态过程生境网络格局优化绩效提升

    区域视角下"城-湖"系统的界域与风景营建认知——以惠州西湖为例

    赵茜瑶陈耸王晞月林箐...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城-湖"系统是中国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水风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地方历史文献、地图资料和广东区域史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以惠州西湖和府城为例,从区域视角对"城-湖"系统的空间范围和风景营建进行了讨论.首先,基于水文分析结果与历史文献图纸比对,明确惠州"城-湖"系统界域范围;其次,从广东地区区域发展史的角度解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惠州"城-湖"系统风景营建的统计和空间分析结果所反映的结构性和整体性特征.展示了历史-地理区域与"城-湖"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城-湖"系统所具有的"城市历史景观"属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空间设计与营建的动因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风景园林城湖系统区域取向风景营建界域地理空间分析

    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天坛坛垣格局变迁考

    吴晶巍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将明清同时期的天坛与先农坛坛垣格局进行比对研究,参考中国古代建筑群规划布局采用的模数设计手法,综合利用文献、图档、实物、航拍图和测绘图等,得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九年(153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及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03年4个历史时期天坛坛垣格局变迁,并对其因承关系展开分析,研究成果可为恢复天坛、先农坛坛垣格局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研究北京其他坛庙坛垣格局、明清北京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理念及保护北京城市历史景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风景园林天坛坛垣格局变迁比对研究

    北京传统中轴线遗产区园林绿地的历史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研究

    史辉辉韩炳越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传统中轴线遗产区园林绿地是中轴线的重要组成,与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共同构成中轴线的遗产本体.中轴线园林绿地是北京老城历史累积叠加形成的具有生命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北京传统中轴线申遗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研究传统中轴线遗产区园林绿地的发展历程,厘清了不同时期园林绿地在有形要素"位置与格局""建筑与景观"和无形要素"功能与传统"三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而分析得出中轴线园林绿地的五大历史遗产价值.结合中轴园林绿地的历史遗产价值和保护现状,提出传统中轴线遗产区园林绿地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建议.

    风景园林北京传统中轴线园林绿地历史遗产价值保护和管理

    后工业景观公园生态设计思潮演变研究

    江海燕王杨杨黄晓彤马源...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引领的新型工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后工业景观公园"作为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主要载体,因其标志性和典型性成为风景园林界实践的重要对象,研究其生态设计思潮的演变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后工业景观公园近60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公园建设背景、指导理论、生态设计手法,将生态设计思潮划分为1960-1985年探索期的环境修复模式、1986-2005年融合期的郊野景观模式、2006-2019年发展期的自然景观模式以及2020年以来兴盛期的生物友好模式4个阶段.生态设计思潮经历了从消除场地污染的环境修复到兼顾科学修复与艺术表达,从利用自生长植被群落、保护生物栖息地到设计适应生物多样性的友好环境,从被动到主动、从以人为中心的安全防控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转变.以期能为我国生态文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工业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风景园林后工业景观工业遗产公园生态设计思潮演变

    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与SPCA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重要源地识别

    仲启铖张桂莲张浪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城市生态源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市闵行区城市绿地为对象,运用GIS、RS、Invest及景观连接度模型等方法计算指标,采用SPCA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空间加权计算和重分类识别重要源地.结果表明:1)在424个备选源地中,极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和极不重要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16.2%、16.1%、25.3%、23.0%和19.4%;2)共识别极重要、重要源地139个,总面积18.61km2,平均面积0.134km2,占备选源地总面积的35.6%,占全区总面积的5.0%;3)区域绿地是重要源地的主体,其次是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4)在规划实践中,可依托区域绿地开展绿林农湿多要素复合,提升源地总体规模和服务功能.研究成果可为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精准识别城市绿地生态网络重要源地提供借鉴.

    风景园林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生态源地社会-生态功能景观连接度

    "森列"与"短饤":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两种类型及其结合发展

    顾凯叶聪戴文翼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发展.首先从"置"与"叠"2种基本方式出发,在历史语境中探讨"森列"与"短饤"这2类南宋常见的假山营造类型及其来源与影响;进而关注二者在仿"飞来峰"营造中的结合与发展,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南宋,乃至其后的石假山营造.这一研究将对其后中国园林假山发展的认识,乃至当代假山特点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历史理论基础.

    风景园林中国园林史假山营造南宋飞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