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道

    王向荣
    2-3页

    嘉陵江沿线古城"山-水-城"景观特征研究

    杜春兰陈丹阳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第二大支流,空间上连接南北丝绸之路,是巴蜀地区重要的文化廊道.在典型山地曲流环境中,其沿线古城蕴含了丰富的山水营建智慧.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行政建制三方面梳理了嘉陵江沿线古城的形成基础,并以上、中、下游8个古城为例,通过历史文献系统梳理及结合GIS平台的历史地图空间转译,提炼其"山-水-城"景观特征.具体为"宏观格局把控"方面"巴蜀要冲,控扼形胜"的城市选址、"襟江带河,群山四望"的山水格局、"江山聚结,生气聚集"的风水脉络;"中微观空间结构塑造"方面"迎山接水,不拘一格"的城市空间结构、"依形江山,因地制宜"的城市功能营建;以及"沿江山集群,南北人文关联"的"跨尺度风景审美经营"等在地特征,以期为巴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西南山地宜居城乡建设提供参考.

    风景园林嘉陵江流域古城"山-水-城"景观特征巴蜀文化走廊

    基于多元资源整合的区域生态-文化复合廊道网络格局研究——以成渝地区为例

    王晞月郑菲徐昉王向荣...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多元资源整合的视角构建生态-文化复合廊道网络能够帮助有效地识别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及关键矛盾.基于MCR模型量化阻止物种迁徙与扩张的难易程度,有效预测和评估区域内生态风险的同时,依据电路理论提取成渝地区重要生态廊道;以各时期历史文献和现行国家级文保单位名录为依据,通过点位与线路筛选、主干和密度分析识别重要文化廊道;通过廊道叠合和廊道密度分析形成生态-文化复合廊道网络格局以及双因子廊道密度等级的空间分布,明确了成渝地区生态与文化资源的整体线性分布特征与各地区发展潜力,为促进成渝地区资源整合、流动与高效利用,支撑生态和文化资产的全面协同保护以及区域的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风景园林生态廊道文化廊道MCR模型区域复合网络

    基于长城保护性修缮的遗址顶面植物处置技术体系基础研究

    潘剑彬蓝婧雯黄田田王亚洁...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城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及世界文化遗产.长城遗产的保护性修缮以修复长城既有建筑病害、根除结构安全隐患的过程"最低限度干预"但同时"原状保护"为目标.北京长城遗址顶面植物是导致长城建筑病害发生且持续恶化的因素之一,但若大规模无差别清除则可能危害长城遗产本体,因而针对如何科学处置长城遗址顶面植物尚存在学术争议.以北京大庄科长城保护性修缮工程实践为例,前期已实地调研完成并阐明长城遗址顶面植物种类及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由其导致的长城建筑病害类型及其结构破坏机理;依据前期已阐明长城遗址顶面植物定量化评价体系及植物处置原则,进一步阐述长城遗址顶面植物地上部分清除后残存根系的处置技术体系,以及利用长城遗址顶面原堆积土及保留植物、分层回填因修缮剥离的原堆积土及其种子库再生植物形成"软盖层"保护体系.研究成果为修复长城建筑病害、修缮后在长城遗址顶面实施"软盖层"保护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风景园林长城遗产保护长城建筑病害长城保护性修缮植物景观

    太行八陉古道沿线的传统景观特征与景观体系研究

    王子尧林箐王向荣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行八陉是中国古代陆路交通线路与线性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陉道沿线设置关隘驿站、营建聚落、发展农业,形成了自然环境与人工营建高度融合的传统景观体系.通过梳理太行八陉的历史脉络、空间落位和景观价值,从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2个维度系统性探究陉道沿线的传统景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太行八陉沿线的传统景观体系,明确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影响、耦合协调的陉道沿线传统景观营建逻辑与人居环境营建智慧,以期从新的视角为陉道沿线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的转译复写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风景园林古道太行八陉传统景观体系景观特征

    基于数字孪生的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张智党安荣陈杨李翔宇...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城文化遗产长期面临风、水、冰雹等自然环境风险.现有研究偏向理论,缺乏基于数字孪生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长城文化遗产环境灾害仿真模拟预测的研究.将数字孪生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结合,通过流固耦合分析模拟探索风环境对北京蟠龙山长城的影响,评估风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探讨植被、建筑体量等变量对风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孪生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文化遗产在风环境下的风险分布,同时,植被和建筑体量的变化明显影响了风蚀程度.对于局部坍塌拱券的模拟分析揭示了文化遗产在强风和冰雹灾害下受损的机理.

    风景园林长城文化遗产数字孪生环境风险风环境模拟遗产保护

    基于"行为-环境"健康效用评价的滨水绿道更新设计研究——以苏州市尹山湖绿道为例

    雷诚陈赟顾语琪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中国战略导向下,如何提升既有公共空间健康服务水平成为当前研究焦点.为探索城市公共空间作用于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尝试引入医学领域"健康效用"理念构建评价体系,以公众健康中"行为类型+环境要素"的关系为骨架,以"行为需求+环境支持"的匹配特征为脉络,基于"体力行为-多样性、自然体验行为-综合性、社会交往行为-均衡性"3项匹配准则,建立既有城市公共空间"行为-环境"健康效用评价体系.以承载居民最密集日常活动的滨水绿道展开类型实证,结合苏州市尹山湖绿道案例,借IPA分析法提出"因子分级+匹配识别"的评价方法,分析行为与环境的配对差异,辨析影响滨水绿道健康效用提升的内因.据此提出滨水绿道环境更新设计策略,以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和环境更新需求,助力健康城市建设.

    风景园林行为-环境健康效用评价健康化更新滨水绿道苏州尹山湖

    城-景环游:滨江环湖城市中心区的形态优化研究

    史北祥张芷晗娄莺崔澳...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江环湖城市中心区因其自然形态与城市形态相互融合,具有湖面水体开阔、观景点位自由、界面环形观览、视廊通透绵长的观赏特点.作为滨水中心区的典型类型,如何依托其滨江环湖的双重特点进行设计优化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聚焦滨江环湖城市中心区,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其景观要素进行梳理并总结出4类特征,即前景开阔、动态观览、环形画卷、视野通透.进而结合其景观特征分别从点景、叠景、透景3个维度进行标志高层、观赏界面、景观视廊的设计优化.以重庆市万州中心区作为实证案例,对滨水界面进行设计优化,依托功能和类型合理布局标志建筑,结合自然要素打造城市超级视廊,以期为滨江环湖城市中心区形态优化提供设计方法及策略参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风景园林形态优化视觉景观滨江环湖中心区观景特征

    北京长城文化带线性遗产体系构建与类型研究

    贺鼎王子瑜陈文婷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及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对北京长城线性遗产体系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长城作为一种独特的线性遗产,周围环境险峻,是不可通达的.而目前关于长城风景道规划是以定性研判为主,亟须探索数据驱动的计算型方法,以整合长城沿线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数据资源,形成定量、综合的线性遗产体系构建方法.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研究范围,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取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与多中心性评价模型(MCA)构建长城线性文化遗产体系并进行测度、分级,借助核密度估计法和典型案例分析来揭示其空间结构与类型特征,从而构建北京长城文化带线性遗产体系.通过展示基于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线性遗产体系构建与分级分类方法,拓展了中国线性遗产体系的概念外延和研究类型,从而精细刻画线性遗产的空间等级与功能性质,对风景线路体系规划、旅游服务设施配置、线路主题划定及展示利用策划具有参考价值.

    风景园林线性遗产北京长城文化带GIS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多中心性评价模型

    毯式社区——成片开发摸式下完整住区规划的景观都市主义实践探索:以厦门为例

    杨超刘墨馨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居住社区是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其空间模式的创新或改良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无疑具有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多维效应与普适价值.将"成片开发"模式和"完整居住社区"相结合,意味着一种不同于以往封闭小区模式的住区规划新类型——毯式社区,包含公园社区与开放式创新的空间内涵、整体性与基质化的设计特征,以及公共领域的水平向基本形态.结合厦门实践案例,进一步阐释了毯式社区的规划方法,并提炼出"连接-溶解-层叠"3个相互关联且适用于同类实践的一般性设计策略和3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实施要点,从而建立起毯式社区的技术理论框架,以期推动景观都市主义的新型实践探索,重塑中国特色的当代居住文化.

    风景园林成片开发完整住区毯式社区景观基质公共空间景观都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