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工程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工程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张阳德

月刊

1672-2019

zgyxgc@sina.com

010-64273209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大楼418室

中国医学工程/Journal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与工程学相关的国内外医学技术、临床应用及其基础、新技术、新理论和高新技术开发成果,新药研制、成药二次开发,数学、物理在医学中的应用、新产品研制过程,国内外医用仪器设备的质量、性能评价和购置参考。文稿须具科学性、原创性、逻辑性及有效性、文字力求准确、精练、通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脾切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成桥胡少辉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脾切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孝感市中心医院行脾切除术的患者共240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52)与未感染组(n=188)。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年龄≥65岁、有吸烟史、体重指数≥20kg/m2、有糖尿病、手术方式为开腹脾切除术、手术时间≥2 h、降钙素原≥0。5 ng/mL及术后住院天数≥7 d是患者脾切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因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的高龄患者而言,有吸烟史、手术时间长和术后住院时间长等会导致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概率增加,因此,应做好相关防治。

    肺部感染脾切除术后危险因素

    Er∶YAG激光应用于乳牙龋病的临床观察

    吕静雅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Er∶YAG激光在乳牙龋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 选取60例于2023年2月至2023年5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因乳牙龋病就诊的5~8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用Er∶YAG激光处理,对照组采用传统高速涡轮机。分别采用面部图像量表(FIS量表)和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记录两组的焦虑、治疗时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时间。结果 实验组焦虑、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牙龋病治疗中,Er∶YAG激光较对照组更有利于缓解疼痛及焦虑状态。

    Er∶YAG激光乳牙龋病焦虑疼痛

    奥拉帕利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对卵巢癌患者近期疗效及血清P-selectin、sICAM-1水平的影响

    张新高雁荣黄伟娟李秀芳...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奥拉帕利与贝伐珠单抗方案联合治疗对卵巢癌患者近期疗效及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血清P-选择素(P-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安阳市肿瘤医院收治的87例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参照组(43例)、研究组(44例)。参照组采用贝伐珠单抗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增加奥拉帕利治疗。比较两组疾病控制率(DCR)、总缓解率(ORR)、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30d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类抗原(CA199、CA125)、癌胚抗原(CEA)、T淋巴细胞(CD4+、CD8+、CD3+、CD4+/CD8+)、P-selectin及sICAM-1水平。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ORR为70。45%(31/44),高于参照组的48。84%(21/43)(P<0。05);治疗后两组CEA、CA199、VEGF、sICAM-1、P-selectin及CA125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研究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CD8+水平均升高,CD4+、CD3+、CD4+/CD8+水平均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CD8+、CD4+、CD3+、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肾损伤、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及黏膜出血等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拉帕利与贝伐利珠单抗联合治疗卵巢癌疗效确切,可抑制新生血管生成,阻止肿瘤细胞扩散转移,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奥拉帕利贝伐珠单抗方案卵巢癌疗效

    宫腔镜与阴式修补术治疗剖宫产切口憩室致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效果比较

    刘金会耿艳霞田岩岩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剖宫产切口憩室(PCSD)致异常子宫出血患者采用宫腔镜与阴式修补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来洛阳安和医院治疗的PCSD致异常子宫出血患者66例,其中35例采用宫腔镜治疗记为宫腔镜组,31例采用阴式修补术治疗记为阴式修补术组。比较两组治疗PCSD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月经经期天数及月经周期,记录术后3个月内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8个月,记录两组妊娠及足月活产情况。结果 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9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阴式修补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低于阴式修补术组(P<0。05),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两组的月经经期天数均短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月经经期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时阴式修补术组的月经经期天数较宫腔镜组短(P<0。05);术前、术后1、6个月时,两组的月经周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8个月,两组妊娠发生率分别为51。43%、67。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式修补术组足月活产90。32%,高于宫腔镜组的65。71%(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与阴式修补术治疗PCSD致异常子宫出血均具有良好效果,宫腔镜手术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而阴式修补术则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意愿进行选择。

    宫腔镜阴式修补术剖宫产切口憩室异常子宫出血疗效

    孕激素与二甲双胍联合米菲司酮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疗效以及对生殖激素的影响

    陈丹王清芬杨鑫焱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孕激素与二甲双胍联合米菲司酮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疗效以及对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子宫内膜癌入院的72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使用孕激素与二甲双胍治疗子宫内膜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米菲司酮,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生殖激素[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雌二醇(E,)、孕醇(P)、睾酮(T)]的水平以及肿瘤标志物水平[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和人附睾蛋白4(HE4)]、恶性肿瘤生存质量量表(QOL)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缓解率为83。33%,对照组患者的疾病缓解率为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SH、LH、T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PRL、E2、P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A125、HE4值均降低,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CA125、HE4值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皆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孕激素与二甲双胍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癌能够调节生殖激素水平,加强抗癌细胞作用,抑制并促进癌细胞凋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子宫内膜癌孕激素二甲双胍米非司酮生殖激素生活质量肿瘤标志物

    早期矫治在青少年下颌后缩畸形中的效果观察及对美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张静刘全惠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扩弓器联合Twin-block矫治器早期矫治在青少年下颌后缩畸形中的效果观察及对美学效果的影响研究。方法 将河南大学赛思口腔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5例青少年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早期给予Twin-block矫治器治疗,观察组早期给予螺旋扩弓器联合Twin-block 矫治 器矫治治疗,比较两组颌面部形态指标、面部美容指标、牙齿咬合力及咀嚼能力。结果 矫治后3个月,观察组蝶胺中心-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SNA)、蝶鞍中心-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SNB)、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B)、下面高(ANS-Me)、上面高(N-ANS)、全面高(N-Me)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矫治后3个月,观察组上唇角(ALs-FH)、面突角(G-Sn-Pg)、颌沟倾角(PgB-FH)、颌唇沟角(Li-b-Pos)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矫治后3个月,观察组牙齿咬合力、咀嚼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螺旋扩弓器联合Twin-block矫治器早期矫治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下颌后缩畸形患者的面部形态,提高面部美学效果,改善牙齿咬合力和咀嚼功能。

    下颌后缩美学效果螺旋扩弓器Twin-block矫治器咀嚼能力

    炎症因子和代谢综合征患者肌少症的相关性分析

    赵小燕娄峻杨喜永郑锡铭...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炎症因子和代谢综合征患者肌少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共187例进行研究,依据是否合并肌少症分两组,其中57例患者合并肌少症设为肌少症组,其余130例患者未合并肌少症设为非肌少症组。对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分析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炎症因子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肌少症的预测效果。结果 肌少症组患者的男性占比、年龄、营养风险/不良占比、病程、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高于非肌少症组,体重指数(BMI)、左小腿围、右小腿围、左上臂中点围、右上臂中点围、骨骼肌指数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握力、步速均低于非肌少症组(P<0。05)。以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肌少症为应变量,赋值1=合并肌少症,0=未合并肌少症。各因素均来源于P<0。05的指标,取所有样本的中位值为自变量,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2。2mg/L、白细胞介素-6≥6ng/L、肿瘤坏死因子-α≥2。5 μg/mL均为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危险因素(P<0。05)。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肌少症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为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危险因素,且对肌少症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代谢综合征肌少症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外周灌注指数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指导作用

    徐延永张斯怡黄飞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外周灌注指数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指导作用。方法 将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在金昌市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脓毒性休克患者实施常规集束化治疗,观察组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外周灌注指数指导,对比分析两组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6h前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血乳酸、中心静脉压改善水平和重症监护室死亡率和4周内死亡率、开始液体负平衡时间、24 h尿量、重症监护室时间、24 h输液量、机械通气时间、器官衰竭评分。结果 液体复苏前,两组脓毒性休克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血乳酸、中心静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6 h后,观察组心率、血乳酸水平略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脓毒性休克患者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开始液体负平衡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重症监护室死亡率和4周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尿量高于对照组,24 h输液量、器官衰竭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重症监护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集束化治疗过程中采用外周灌注指数指导更有利改善患者生命体征,降低死亡率,缩短患者恢复时间,作用显著。

    脓毒性休克外周灌注指数液体复苏指导作用

    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在85例自然流产胚胎组织染色体检测中的应用及致病基因分析

    陈雨露白云高玉青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在85例自然流产胚胎组织染色体检测中的应用及致病基因。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于周口市中心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收治的自然流产并行清宫术的流产样本85例,对流产的绒毛或胎儿组织予以采集,并采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分析40例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染色体微阵列检测结果,早期流产组和晚期流产组流产组织的染色体异常率,流产史组和无流产史组流产组织的染色体异常率,辅助组和未辅助组流产组织的染色体异常率,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微阵列检测结果。结果 85例研究对象均检测成功,染色体异常占比55。29%(47/85),染色体数目异常占比47。06%(40/85),染色体结构异常8。24%(7/85);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中三倍体例数为28例,占比70。00%(28/40)最高,染色单体为5例,占比12。50%(5/40),多倍体3例,占比7。50%(3/40),嵌合体2例,占比5。00%(2/40),常染色体缺失2例,占比5。00%(2/40);早起流产组流产组织的染色体异常率比晚期流产组高(x2=7。720,P=0。005);流产史组流产组织的染色体异常率比无流产史组高(x2=4。942,P=0。026);辅助组与未辅助组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23,P=0。636);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中,拷贝数变异的样本有4例,杂合性缺失的样本有1例,同时存在上述情况的样本有2例;共发现流产相关基因6个,分别为NFATC1、ERCC6L、RPS4X、KANK1、SMARCA2、PMP22。结论 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主要与孕周、既往是否存在流产史相关,而与是否采用辅助生殖技术无关,采用染色体微阵列技术检测可明确自然流产的原因,其中NFATC1、ERCC6L、RPS4X、KANK1、SMARCA2、PMP22等的基因变异可能是自然流产的致病基因。

    染色体微阵列技术自然流产胚胎组织染色体检测致病基因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联合间歇蓝光照射疗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效果及其对胆红素、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

    李远征刘艳红梁桂娟张会敏...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应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联合间歇蓝光照射疗法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胆红素、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9例给予间歇蓝光疗法治疗,实验组49例增加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治疗两周后,比较两组新生儿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水平、神经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新生儿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83。67%)(P<0。05);治疗后,实验组新生儿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1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新生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联合间歇蓝光照射疗法能够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调节神经因子水平,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间歇蓝光照射疗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