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学中医学

    唐恒安唐志书李鹏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现代化研究可以第二次抽象为方向,抓住复杂性科学范式创新和人工智能爆发增长的机遇,开拓数学研究新路线.本团队倡议创建数学中医学,并提出学科建设的基本构思:①建立量化体系,以乌卡(VUCA)指数、分形维数、信息转换等方案,拟解决中医量化难题;②建立阴阳云模型,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模型,抽象为以场论为基础的虚拟物理模型,演进为可用微分方程来计算的数学模型;③探索数学中医学N定理,将复杂性科学的各种研究工具跟中医思想体系进行卷积,以期形成能更好地反映中医规律的科学定理;④探索数学中医学常数,寻找能链接各定理的枢纽之数,推而论之反映整体论或复杂性科学独特结构的关键之数.

    数学中医学范式创新人工智能中医常数

    上古健康文明新释

    张超中李晓蕾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人"是中华上古健康文明和"为己之学"的创立者,原属"医家",后成"道家"与"道教"之概念."真人"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典范,其精神和行为方式不仅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而且有助于"礼乐文明"的溯源研究,从中可见上古健康文明与"礼乐文明"之间的传承发展关系.从上古健康文明的视域研究和分析"礼乐文明"与诸子百家,可有助于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并为建设"新礼乐文明"贡献创造性的思路.健康中国的建设过程应当是"新礼乐文明"的创造过程,真正实现"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目标需要"为己之学"的新教化.

    真人医家道家为己之学礼乐文明

    基于现代病理生理机制的三焦内涵解读及其指导急危重症辨治思路

    柳红良谷晓红董斐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危重症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西医领域,由于人们对中医药"慢郎中"的误解及其在急危重症方面研究的欠缺,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亟需建立系统的理论构架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式.笔者深入学习经典三焦理论,通过临床有效诊治急危重症案例,认为三焦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急危重症,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构架以及明确的治疗原则与方药.三焦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三焦疾病的病理特点与中医对急危重症"中满、小大不利,治其标"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因势利导""分消上下之势"是针对三焦疾病贯穿始终的治疗原则.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探讨三焦"通透性网状效应"与炎症风暴、ICU多重耐药菌感染、胰腺胰酶自身消化学说以及肾性代谢紊乱等密切关系,从而对三焦理论的内涵进一步解读.治疗急危重症,临证要谨遵《黄帝内经》"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的用药原则,量效关系亦是关键.

    三焦理论内涵现代病理生理机制急危重症效验证治规律量效关系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制现状与思考

    张佳乐张逸雯王孟秋江丽杰...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探讨未来发展思路.在发展模式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是"证诊断标准"和"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并行发展的两种模式.在制定方法上,运用到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在应用模式上,以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应用较为广泛,操作性强,更适于临床推广和使用.总体来说,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趋势,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了较为客观、标准化的工具.未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发展主线或将以病证结合诊断标准为主,同时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方法学规范,强化诊断性试验的应用;重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探索并构建微观诊断指标体系或是未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突破口.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制现状病证结合思路与方法

    基于安全性、有效性评估中药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刘晓庆任彧娜曹灿廖文勇...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配伍禁忌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中药临床安全有效的关键问题.虽其由来已久,但能否同用争议颇多,暂无统一定论.近年关于中药配伍禁忌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对其认识亦不断提升.文章从安全性和有效性两方面,对中药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中药配伍禁忌的安全性相关实验提示其成分变化影响其毒性或药效,与临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配伍后有增效或治疗作用.建议今后加强中药配伍禁忌成分变化研究、重视不良反应监测、基于临床建立模型开展实验、基于真实世界开展临床研究,从多学科、多领域、多技术交叉融合探究其中科学内涵,以期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运用配伍禁忌药物提供参考.

    中药配伍禁忌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现状思考

    基于质谱技术表征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进展和挑战

    武玉卓王宣唐朝王超...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药效物质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明确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构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机制"整体观特色研究模式、深入阐明中药药理机制的关键环节.随着质谱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药效物质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快速、有效、全面表征中药药效物质提供了有益途径,但仍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文章通过梳理基于质谱技术表征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进展和挑战,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中药药效物质表征质谱现状展望

    中医证动物模型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

    李缘缘高碧珍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证动物模型是中医证本质研究的重要工具,目前模型构建手段、评价方法等已初步具备发展的基础条件,但由于存在缺乏中医思维、忽视技术细节且粗浅发展、缺少公认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中医证动物模型的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上述问题遵循中医思维,把握证本质研究的方向,完善中医证动物模型构建的技术规范,建立中医证动物模型信息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及动物实验科学知识,完善中医证动物模型的构建,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

    中医动物模型病证结合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古籍临床效价体系探索与构建

    张楚楚刘莹林洪生李海燕...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效者,为之法;价者,经千载以待价.中医古籍所蕴含理法方药信息是现代中医临床疗效之根脉.文章试从医经医理指导临床实践、治则治法规划临床路径、经典名方临床运用拓展、传统药性味效临床新解、药物警戒安全防控措施及原创经络针灸实质探求六个维度进行阐释,尤以肿瘤科疾病为具体范例,探索并初步构建中医古籍临床效价体系.

    中医古籍肿瘤临床理法方药经典名方效价体系

    基于中医"衡-和"思维辨治恶性肿瘤理论探微与体系建构

    温俊凯汪舒云范忠泽邓皖利...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的应用贯穿于恶性肿瘤辨治的各个阶段,成效日益突显.为继承并发扬中医独到的原创优势,文章从古代中庸哲学思想与中医思维出发,钩沉"衡-和"思维之渊薮,围绕恶性肿瘤发病时机体内部稳态倾移与偏颇之特点,首倡以调衡致和为纲,求衡于动、时、势、气4个层面,致和于阴阳、形神、五脏、天人4个维度.总结凝练"衡-和"六法,由博返约,化简驭繁,为创建肿瘤辨治新体系提供形而上的思度与探索.

    中医"衡-和"思维恶性肿瘤理论探微体系建构

    基于菌群-肠-脑轴探讨"清浊相干"理论在逍遥散干预抑郁症的内涵

    朱文俊黄敏仪袁艿君马庆宇...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增长.现有研究显示,抑郁症的发病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清浊相干"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中对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失常,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浊邪宿积的一种概括."清浊相干"导致脑失所养,浊邪上犯清窍是肠道菌群紊乱引发神志病的重要病机.逍遥散是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剂,现代研究表明逍遥散不但可以作用于胃肠道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还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以发挥抗抑郁作用.从肠道菌群紊乱角度,运用"清浊相干"理论来阐明逍遥散抗抑郁的理论基础,对探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拓宽逍遥散的临床应用具有巨大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肠道菌群清浊相干逍遥散抑郁症菌群-肠-脑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