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浊毒理论探讨升降散治疗胃癌的思路

    张霞陈苹苹王斌曹桦...
    1840-1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特点,在改善胃癌的症状、延长生存期等方面突显治疗优势.文章从浊毒立论,梳理胃癌发生发展的机理,探析升降散方义及其所主病机,阐述升降散治疗胃癌的理论基础以及临床应用体会.认为浊毒内蕴、气机失常是胃癌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贯穿于胃癌的全过程,临床治疗应重视化浊解毒,调理气机.升降散全方共奏宣上导下、升清降浊之功效,可祛除浊毒,通畅气机,从而达到治疗胃癌的效果.

    浊毒胃癌升降散化浊解毒气机失调

    从精气同调论治多系统萎缩临证经验

    王梓琪王盛春
    1843-1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多系统萎缩的治疗仍无特效疗法,对症药物的选择十分有限.王盛春教授从精与气的角度分析其病机并加以论治,认为病之所生,不离于气,万法如一,皆以调气以平人之所疾,运用动针调气法将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相合,从而通调周身气机.精作为气的化生本原,主要封藏于肾,受养于后天水谷之精,佐以汤药滋肾益精,强健中舟,方可使各脏腑之精充足,化生之气充沛,乃是调气之根本.文章从病机分析、调气、益精三方面进行分析,并列验案一则,以供探讨.

    针药结合动针调气精气同调多系统萎缩验案

    背俞穴临床应用探析

    张丽邵素菊
    1847-1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邵素菊教授是河南邵氏针灸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家学渊源,学验俱丰,临床上善用背俞穴治疗各类病证.文章阐释了邵素菊教授关于背俞穴的理论认识,并围绕睡眠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神经性耳鸣,结合时代特点和临床验案,探析了其临床选用背俞穴的理论依据、配穴原则、刺灸方法,总结了邵素菊教授应用背俞穴及其配穴调整脏腑阴阳气血的学术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邵氏针灸的内涵.

    背俞穴针灸睡眠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性耳鸣

    秦艽丸治疗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临证阐析

    张瀚元徐旭英孙丽蕴
    1850-1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是皮肤科的疑难重症,严重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中医皮外科创始人及奠基者赵炳南教授认为本病是由湿、热、毒互结郁于血分,发于肌肤所致,疾病后期易化瘀,并导致气血失和.秦艽丸有凉血活血、除湿解毒、养血益气之效.赵炳南教授运用秦艽丸临证加减治疗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热象重者加用槐花、丹参,湿象重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苦参、土茯苓、苍术、白术,顽湿不退者加虫类药物,阴血亏耗者加当归、生地黄.秦艽丸能够缓解皮损糜烂黏腻、脓疱、红肿疼痛之象,促进皮损消退.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秦艽丸赵炳南名医经验中医

    六经辨治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探骊

    袁浔浔朱翠贞王丽华
    1854-1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是一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对其治疗多采取糖皮质激素干预,疗效并不确切,且易带来不良反应等风险.文章以六经辨证为理论基础,结合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脏腑表现与传变规律,以症归经,提出对应理法方药,并列举相关临床验案,为治疗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六经辨证论治隐源性机化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运用"调中复衡"理论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思路与方法

    郭晓雪王萍张北华王凤云...
    1858-1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调中复衡"理论是唐旭东教授在继承董建华院士"通降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长期脾胃病临证经验而提出的脾胃病治疗理论,以恢复气机升降和脏腑功能平衡为目的.基于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和"调中复衡"理论,认为脾虚是CAG的发病根本,气滞是CAG的发病关键,血瘀是CAG的进展特征,临床辨治CAG应以"调中"为基础,以"复衡"为目标,以"八纲通胃法"为具体抓手,要点在于辨脏腑以明疾病定位,多脏同调;辨虚实以明邪正盛衰,补泻兼施;辨气血以明疾病深浅,调气和血;辨寒热以明疾病性质,辛开苦降,从上述4个维度进行辨证论治,病证结合,指导遣方用药,对于CAG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调中复衡脾胃病通降论理论探讨

    中医外科发展的现状及传承创新发展的策略

    阙华发王云飞张臻徐杰男...
    1863-1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就中医外科发展缓慢的现状进行剖析,凝练出理论传承创新不足、中医信念动摇、中医手术疗法发展受限、临床成果广泛推广困难、人才梯队断层等制约和阻碍中医外科发展的问题及困惑,提出振兴发展中医外科事业的策略和建议:中医外科学当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及特点,秉承传统,立足临床,加强传承创新,发挥中医特色优势,融合现代前沿领域知识及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提升学术水平,打造专科名科,促进临床成果推广应用,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医外科学术繁荣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创中医外科发展新局面.

    中医外科传承创新发展策略

    构建中医智能诊断的标准化评价方法思路探讨

    张仕娜高远晏峻峰
    1869-1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智能诊断相关研究已取得较大成果,但标准化评价方法的缺乏导致其临床应用局限,中医智能诊断的标准化评价方法亟需探讨.本研究结合中医智能诊断的应用现状,针对其标准化评价方法缺乏的问题,提出中医智能诊断标准化测试方法,并详述测试流程.该测试的思想核心是在传统中医医师和中医智能诊断设备的诊断测试对比过程中添加约束条件,通过科学规范的人机对比实验来客观量化中医医师和中医智能诊断的性能,以验证中医智能诊断的可行性,为中医智能诊断的临床推广应用和优化升级提供参考依据.

    中医智能诊断标准化评价中医智能诊断标准化测试方法人机对比

    蛆虫清创术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李晓宇柳国斌
    1873-1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创是创面修复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也是临床的难点.蛆虫自古以来便用于清创,蛆虫清创术具有无创伤、清创充分和无出血等优势.近年来耐药菌、慢性难愈性溃疡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促使医疗工作者再次重视古老的蛆虫清创术.文章针对已有的相关研究,系统性整理蛆虫清创术优势及现存困境,推测未来进展,以期为促进蛆虫清创术临床应用及开拓中医药思路提供借鉴.

    丝光绿蝇特定属煨脓长肉蚕食法意识学调查供应链

    以针导"药"、靶向趋病的针药并用研究新策略

    陈波李柠岑陈双莉郭义...
    1878-1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医针灸经典理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结合本团队前期针刺后血清外泌体的研究发现,笔者认为,"气至病所"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而"至病所"的"气"可能是治疗疾病相关的活性物质,既可以是针刺调动机体内源性活性物质靶向病所,也可以引导外源性药物活性靶标到达病所.提出以针导"药"、靶向趋病的可能机制是疾病以需求为驱动,疾病需求是"气至病所"的内源性牵引力,以针导"药"("药":内源性或外源性活性成分),针刺通过刺激穴位使治疗疾病的相关活性成分靶向到达疾病所需部位,针刺穴位是"气至病所"的外源性驱动力,需求驱动、以针导"药",从而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本研究为拓展针灸临床应用,特别是针刺更广泛地结合现代临床用药,发挥增效减毒作用提供转化思路与理论依据.

    气至病所以针导"药"针药并用靶向趋病针刺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