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帝内经》"刺有留离"视域下的针刺留针时-效辨析与精准治疗

    李旭豪王兴鑫董甜甜杨继国...
    2382-2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留针时间是影响针刺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但目前针刺临床工作者对留针时间缺乏量化,往往具有盲从性和随意性.《黄帝内经》对于留针与否、留针久暂有独到的观点.为明确针刺留针目的,理清留针意义,进一步发掘《黄帝内经》中的针刺文化内涵,文章从《黄帝内经》"刺有留离"角度出发,寻求其留针理论,探讨其留针依据,辨析其针刺留针的时-效关系及其对针刺精准医学的启示与指导.本研究可以为提升针刺临床治疗的精准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留针时长时-效关系刺有留离《黄帝内经》精准治疗

    从《黄帝内经》"肾-骨-齿"系统探析"生长壮老"生命周期及应用

    曹迪王平
    2385-2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齿"作为机体发挥摄取食物、辅助发音、保持面部形态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全生命周期唯一具备自动更换功能的器官,其发育、健康程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齿病常预示着其他疾病的发生和预后.文章基于《黄帝内经》"肾-骨-齿"系统与"女七""男八"特殊生理演变规律的相关性,结合古今医籍文献的相关记载,探讨齿与"生长壮老"之间的关系,以期加强中医对牙齿的认知,旨在为中医药延缓衰老与临床诊疗齿病提供系统、深入的中医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生长壮老肾-骨-齿生理演变规律齿病

    地方志所载扁鹊墓葬及扁鹊名实考辨

    刘秀彬张效霞
    2389-2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地方志关于扁鹊墓葬的记载为依据,对全国十处扁鹊墓葬考察,发现大部分方志编纂者对当地的扁鹊墓的真伪进行了考辨,但其结论却不尽相同.根据历史与逻辑原则来判断,各地扁鹊墓的存在必然是有原因的.通过梳理扁鹊学派的提出和完善过程,笔者认为扁鹊为学派名称这一结论是毋庸置疑的.但方志编纂者却仅将扁鹊作为一人看待,没有认识到"扁鹊"为学派名称,故才会有如此多的真假辨析.因此可以推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均有医者借扁鹊名号行医,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扁鹊墓.这进一步论证了"扁鹊"为学派名称,而非单指秦越入一人.

    扁鹊扁鹊学派墓葬名实地方志

    《金匮要略》麦门冬汤之"麦门冬七升"辨正

    赵京博邱旭东周珍徐爽...
    2393-2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门冬汤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古代经典名方",考证其剂量、组成等关键信息具有重要意义.综观仲景诸方,麦门冬汤"麦门冬七升"的用量与惯例有所不协,故不得不质疑:"麦门冬七升"是否为仲景原量?文章运用校勘学等方法,结合汉至唐期间诸方的麦冬用量惯例、经方汤剂药水比以及相关古籍记载等依据,得出《金匮要略》麦门冬汤之"麦门冬七升"并非仲景原量,而《外台秘要》所记载的"麦门冬二升"当为仲景原量.本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麦冬用量及麦门冬汤;有助于降低医疗风险,提升临床疗效;有助于减少商业开发耗材,食用更加安全.

    麦门冬汤经典名方麦门冬剂量《金匮要略》

    古今升麻代犀角辨惑

    鄢梁裕崔为
    2397-2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犀角作为古代医药典籍中常见的动物药,广泛运用于众多经典名方之中,现代临床运用和中药学教材中基本全以"水牛角"代之,但历史上还存在着"升麻""玳瑁"两种主要替代品,不过古代医家临证运用中并非所有犀角都是以水牛角替代,现代名家也常见以升麻代犀角使用,疗效显著.本研究通过梳理升麻代犀角的历史发展源流,考辨各家之说,认为升麻作为犀角在清热解毒方面有效、价格低廉、经验理论成熟的优良替代品,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运用.

    犀角升麻水牛角清热解毒考证

    张志聪本草"六气"理论学术思想探析

    雷佳楠徐光星
    2401-2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志聪为明清时期钱塘医派之集大成者,其本草气化学说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体现于《本草崇原》中.现今有学者认为张志聪主要通过"格物"之法探究本草药性,而忽视了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视角研究张志聪药性理论.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张志聪以《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阐释本草药性,通过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结合五行阴阳与运气理论,辨析本草"六气",以期于气化之中探寻本草之原.本草"六气"理论为后世学者理解仲景医学之方证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为中药药性现代化研究提供新视角,值得重视和探讨.

    本草气化学说张志聪《黄帝内经》象形思维五行五运六气药性

    基于Ghrelin-UCP2通路探讨电针合谷、太冲穴改善帕金森病小鼠运动及非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

    常晓丽张丽丽徐子铭高靖然...
    2406-2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合谷、太冲穴改善帕金森病(PD)小鼠运动及非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腹腔注射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PD模型,电针合谷、太冲穴干预14 d,1次/d,每次20 min.爬杆实验、转棒实验和步态分析实验检测小鼠运动功能,旷场实验检测焦虑样行为,多导电生理记录结肠放电活动;ELISA法检测血清胃饥饿素(Ghrelin)含量;Western Blot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和解偶联蛋白2(UCP2)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在转棒仪坚持的时间显著延长(P<0.01),爬杆时间显著缩短(P<0.01)及步态障碍现在得到改善;在旷场中央区停留时间及进入中央区的次数显著增加(P<0.01);结肠放电频率显著增加(P<0.01);黑质TH、UCP2蛋白及血清Ghrelin含量显著上调(P<0.01).结论:电针合谷、太冲可能通过调控Ghrelin,激活Ghrelin-UCP2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改善PD小鼠运动及非运动功能障碍.

    帕金森病电针胃饥饿素解偶联蛋白2黑质合谷太冲

    电针调控自主神经电活动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机制

    李林俊杨硕莫倩
    2411-2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电针调控自主神经电活动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机制.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OAB模型组、OAB+盆神经离断组、OAB+腹下神经离断组、OAB+盆神经+腹下神经离断组,每组8只.造模成功后,实验分3部分进行:实验一(正常组和OAB模型组)不予电针干预;实验二(OAB模型组)分别予电针中髎(次髎)、三阴交、合谷、中极;实验三(OAB+盆神经离断组、OAB+腹下神经离断组、OAB+盆神经和腹下神经离断组)予电针中髎(次髎),电针强度1mA,频率2 Hz,连续波,持续刺激5 min.记录膀胱排尿周期,观察大鼠基础膀胱内压等尿动力学指标、逼尿肌肌电及盆神经放电信号.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OAB大鼠膀胱收缩时间缩短,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显著下降(P<0.01),排尿间隔缩短,基础膀胱内压,收缩后膀胱内压增高(P<0.01),提示OAB造模成功;且OAB逼尿肌肌电和盆神经信号增加(P<0.01).②电针中髎/次髎后,较针刺前,OAB大鼠尿动力学参数明显改善;电针中髎(次髎)或三阴交后,大鼠逼尿肌膀胱收缩时放电次数减少(P<0.05),盆神经膀胱收缩时放电次数显著减少(P<0.05).③电针前,与离断神经前OAB模型组比较,OAB+盆神经离断组及OAB+盆神经+腹下神经离断组的膀胱收缩时间及排尿间隔时间变长、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增加、排尿阈值压降低、收缩后膀胱内压降低(P<0.05);电针干预后,与离断神经OAB组比较,OAB+腹下神经离断组的膀胱收缩时间变长、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增加、排尿间隔时间延长、排尿阈值压降低、收缩后膀胱内压降低(P<0.05).电针干预前,OAB+盆神经离断组、OAB+离断盆神经+腹下神经组的逼尿肌膀胱收缩时放电降低、膀胱收缩时放电降低(P<0.05);电针干预后,与离断神经OAB组比较,OAB+腹下神经离断组的逼尿肌膀胱收缩时放电降低、盆神经膀胱收缩时放电降低(P<0.05).结论:针刺抑制OAB主要是通过针刺与膀胱同神经节段的腧穴,抑制自主神经的盆神经异常放电.

    电针膀胱过度活动症自主神经抑制盆神经尿动力学逼尿肌肌电盆神经放电信号

    基于fNIRS技术的不同针刺补泻手法中枢响应特征研究

    曹静雅瞿玉竹陈丽刘天宇...
    2417-2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对比平补平泻法、提插补法、提插泻法3种不同针刺补泻手法中枢应答模式的异同.方法:35名健康受试者按照随机顺序分别接受3种针刺手法并同时进行fNIRS扫描.采用基于一般线性模型的激活分析方法与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探讨3种针刺手法的中枢响应特征.结果:3种针刺手法均可显著引起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变化,并显著增强脑区间功能连接(PFDR<0.05).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及左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1)是不同针刺手法激活模式差异的脑区(PFDR<0.05).结论:双侧DLPFC及左侧额顶网络(FPN)是不同针刺补泻手法共同作用的脑区.双侧DLPFC及左侧S1可能是不同针刺补泻手法作用差异的潜在靶点脑区.

    针刺补泻手法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中枢响应大脑皮层激活功能连接

    电针通过TGF-β1/Smad2信号通路调控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纤维化趋势的研究

    展立芬曾学究梁柔筠丁强盛...
    2423-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信号通路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横断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模型大鼠损伤膀胱逼尿肌组织中纤维化的影响趋势,进而探讨电针改善NB大鼠膀胱功能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50只雌性SD大鼠(体质量220-250 g)按随机数表分为空白组(10只)和模型制备组(40只).模型制备组采用改良模型制备方法制备NB模型,20只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制备术后第19天进行电针治疗,干预腧穴为次髎、大椎、中极和三阴交,连续治疗10 d.治疗结束后,采用超声影像学技术测量大鼠膀胱壁厚度,比较各组大鼠尿动力学指标,观察大鼠膀胱最大容量、漏尿点压力等膀胱情况;Masson染色观察受损膀胱逼尿肌中细胞纤维化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膀胱逼尿肌中TGF-β 1、Smad2的水平.结果:①模型组大鼠膀胱壁厚度较空白组明显增加,电针治疗组大鼠膀胱壁厚度较模型组减少.②模型组大鼠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最大压力、漏尿点压力及灌注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电针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减轻(P<0.05).③模型组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治疗组较模型组胶原容积分数存在减少的趋势;④模型组TGF-β1、Smad2蛋白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5),电针治疗后上述蛋白的表达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次髎、大椎、中极、三阴交后膀胱组织中纤维化病变改善,TGF-βi、Smad2的表达含量有下降的趋势,可以推测NB大鼠膀胱功能病变与纤维化存在关联,且电针具有改善这一现象的趋势.

    纤维化神经源性膀胱转化生长因子βlSmad2电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