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患者指南的制修订难点与解决思路

    王悦何伟伟高胤桐李晶娅...
    3531-3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患者指南数量及质量均有极大提升,但在指南制订的各关键环节仍存在相应问题,影响患者指南的推广和应用.好的患者指南应被目标人群"拿得到、用得上",如此才能使目标人群真正获益.文章就目前患者指南存在的不足及中医药患者指南的难点进行简要分析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以期为开展中医药患者指南的探索工作提供思路.

    患者指南循证指南临床实践指南健康教育中医药难点解决方案指南制定

    从"肝者,凝血之本"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机与论治思路

    彭名行黄礼明朱国庆尹尚瑾...
    3537-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归属于中医学"血证""发斑""肌衄"等范畴,临床表现以出血为主,治疗上以防止出血为要.肝脏是调节血液运行的重要脏器.明代章潢《图书编》曰:"肝者,凝血之本",认为肝为凝血之本,主凝血,具有收摄血液、防止出血的功能,为从肝论治ITP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文章以"肝者,凝血之本"为切入点,论述其内涵主要包括肝气摄血、肝阴凝血和肝主疏泄能防止出血3个方面;ITP病机上以肝之气、血、阴虚为本,虚热、血热、气滞、血瘀为标,可以概括为肝不主凝血;从补肝以止血(益肝气、养肝血、滋肝阴)、凉肝清肝以止血、疏肝化瘀以止血3个方面论治ITP,冀为ITP的防治和诊疗提供新思路.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图书编》肝主凝血中医学治法

    基于"定位-定性-定方"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脏补泻方治痛思路探赜

    陈晔欣张博崔改雯梁硕...
    3540-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脏补泻方中多个方剂主治病证中涉及到疼痛症状,治痛思路与后世有一定差异.文章依据五脏体用补泻理论、五行五味互含理论,梳理分析五脏补泻方中主治病证涉及疼痛的10方的辨证思路和组方特点,发现"定位-定性-定方"是五脏补泻方治痛的特有思路,即通过疼痛出现的部位及兼见症状,辨明病脏;通过对主证的病机分析,明确其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体用补泻观下的"虚病"或"实病";根据辨证结果,选择有特定组方结构的五脏补泻方,可资临床参考与借鉴.

    定位定性定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脏补泻方疼痛思路

    中西医联合诊疗胰腺癌专家共识(2023年)

    中国中医肿瘤防治联盟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中西医联合治疗胰腺癌临床方案制定组刘瑞...
    3544-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胰腺癌是一种高致死性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但目前尚缺乏中西医联合诊疗共识.中国中医肿瘤防治联盟、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中西医联合治疗胰腺癌临床方案制定组就胰腺癌的中西医联合诊疗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诊疗体系.本共识首次对胰腺癌的中西医联合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和随访调护进行了系统推荐,为胰腺癌的诊治策略及路径选择提供参考及指导.

    胰腺癌中西医专家共识核心病机诊治策略

    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唐旭东李慧臻
    3549-3557页

    基于性别二态性头针疗法构建的可行性分析及展望

    王超杰王轩杨文韬崔华...
    3558-3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分析性别差异的头针疗法构建的可行性,以期完善性别差异化的头针疗法理论,提高临床疗效.从头针疗法的发展及现状,脑性别二态性生理特点和脑源性疾病的性别二态性及头针疗法改进方法三方面探析性别差异头针疗法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目前头针疗法遇到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问题,头针疗法应考虑两性在脑结构、脑功能以及脑源性疾病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选穴、针灸操作及针灸辅助仪器的使用等方面完善性别的差异操作.基于性别二态性的头针疗法可行且必要,它能促进新头针疗法的创新发展,完善头针的基础理论,提高临床疗效水平,有助于头针疗法的推广.

    头针疗法针灸选穴性别二态性脑科学可行性分析展望

    泥丸八阵在耳眩晕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廖逸茹夏庭伟郭萄江南...
    3564-3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泥丸八阵来自杵针疗法,是治疗耳眩晕的重要组穴,在既往临床中发现针刺泥丸内八阵可有效改善症状,促进前庭代偿.目前耳眩晕是高发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诊疗繁复,常涉及多个学科.泥丸八阵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在临床运用上具有可行性和广阔发展空间.通过文献分析从泥丸八阵学术渊源、穴位特点、中医理论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和相关机制探讨等方面进行论述.泥丸八阵对耳眩晕有良好的疗效且不拘泥于证型和病种,有助于简化临床诊疗,实现"异病同治",为研究头针组穴改善耳眩晕的内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相关临床和动物实验提供参考.

    针刺泥丸八阵杵针耳眩晕前庭代偿综述

    一指禅推法操作的生物力学参数研究

    田健材杨华元
    3568-3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整理并总结一指禅推法的生物力学参数,便于手法的数据化和规范化;整理该手法参数与疾病的量效关系,便于学习理解和临床上应用.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一指禅推法操作参数的文献,整理出手法的操作参数.结果一指禅推法的手法参数主要有:肩关节外展15°~80°,肘关节屈曲90°~120°,前臂摆动13°~56°,腕关节屈曲90°~120°,拇指垂直作用力0~41 N,拇指摆动频率60~200次/min.当前,一指禅推法生物力学参数的数据化和规范化有待提高;手法力度、手法频率与疾病量效关系的文献太少,仍需大量研究以提高手法治疗的精准度与疗效.

    一指禅推法手法参数生物力学量效关系规范化

    针灸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谢亚威赵永辰李轶璠李德需...
    3571-3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常见并发症.研究表明,针灸能有效减轻其症状,提高认知功能,近年来针灸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也不断发展,通过总结近年文献发现,针灸治疗PSCI的机制为抑制中枢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损伤、调节酶活性、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调控细胞自噬活性水平、改变血管血液流变性等方面,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

    卒中后认知障碍针灸文献综述现状作用机制

    数学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贺鹏贺琪珺李汪洋谯茹...
    3575-3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学模型在中医药研究应用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学者在中医药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将数学引入中医药学研究中,将中医药学无边界的定性问题描绘转化为客观的数和形.数学模型将中医药学中模糊概率、非线性的量效关系等形象化和直观化阐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重新构建标准的、规范的、全面的现代数字化中医药理论研究体系,对中药研究中的科学问题精确地定量分析,达到精确性、明确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的目的.文章概述数学模型在中药领域中的运用,分析总结数学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内容和意义,旨在为中医药研究者运用数学模型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参考.

    数学模型数学应用中医药模型拟合中药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