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北燥证研究进展

    宋和平史红
    4261-4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北燥证是发生于以我国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感受燥邪为主要病因,以口鼻、咽喉、肌肤干燥和干咳、烦躁等各种不适症状为特征的复合型中医证候.文章系统梳理西北燥证理论源流,阐述西北燥证病因、病机和证候表现,总结西北燥证微观机制研究进展及临床观察与病例对照研究的发现,思考西北燥证相关的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西北燥证源流微观机制临床研究

    辛味中药在痹证中的运用

    杜清周小梅钟钰申盼...
    4264-4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辛味中药是中医上应用广泛的一类中药,主要分布于解表药、化湿药、行气药等中药中,多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特性,常用作痹证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辛味中药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为其中的挥发油,其能够通过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治疗痹证.文章对辛味中药治疗痹证的物质基础与功效内涵、分类情况、传统应用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进行梳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辛味中药治疗痹证提供参考.

    辛味中药痹证物质基础传统应用作用机制

    中医药调节肠道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菲王亚丽冯震震邓汉沣...
    4268-4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中枢神经系统第二大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紊乱所导致的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可以通过微生物-肠-脑轴,传导到大脑,可能会导致PD的发病.现在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使用中医药调节肠道对治疗PD具有多种优势,可以有效改善PD患者的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探索肠道影响PD发病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对中医药从肠道论治PD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PD的相关研究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帕金森病作用机制中医药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泻痢康胶囊介导肠道菌群调控TNFR1/RIP1/Complex Ⅰ信号通路治疗HIV/AIDS腹泻的机制探析

    姜琦许前磊郭会军桑锋...
    4272-4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滋病腹泻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其病程长、缠绵难愈,严重影响了此类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艾滋病腹泻的发生与异常分泌的TNF-α激活RIP1/Complex Ⅰ通路、肠黏膜屏障受损,菌群结构失衡相关.泻痢康胶囊能调节TNF-α分泌,修复肠黏膜屏障,调节菌群结构,减少CD4+T淋巴细胞的持续耗损,促进免疫机能修复.文章浅析泻痢康胶囊治疗艾滋病腹泻的作用机制,以期丰富其科学内涵.

    泻痢康胶囊艾滋病相关腹泻肠道菌群TNFR1/RIP1/ComplexⅠ信号通路

    从中西医角度探讨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及研究现状

    李娜李秀荣
    4277-4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的"癌毒"学说及程海波教授的"癌毒病机理论"等,笔者进一步发现"癌毒"与基因突变在各自生成、诱导恶性肿瘤发生,促进恶性肿瘤发展的特点,以及对疾病转归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都极具相似性,因此笔者尝试提出:传统医学角度的"癌毒"与现代医学角度的基因突变很可能是同一类致病因素在不同探讨体系的区别呈现.文章将分别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对"癌毒"与基因突变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并就目前针对这两种致癌因素开展的相关治疗作出部分总结,以期能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治疗癌症体系的交流融合提供思路及依据.

    肿瘤癌毒基因突变传统医学现代医学

    中药天然产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慢性炎症的研究进展

    石百超常惠王宇冯佳兴...
    4282-4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育龄期女性中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慢性低度炎症在该综合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常用的治疗药物虽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PCOS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生殖和代谢障碍,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同时也面临药物依赖性和不良反应等诸多问题.因此一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重要的临床需求.迄今为止,中药天然产物在纠正糖脂代谢、改善激素分泌紊乱、减弱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等发面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和潜力.鉴于此,文章对近年来中药天然产物生物碱、多酚和黄酮类,以及萜类和醌类干预PCOS慢性炎症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PCOS提供参考.

    多囊卵巢综合征慢性炎症机制中药天然产物进展

    《金匮要略》"胞阻"病名考辨

    赵京博徐爽赵沛涵任沁怡...
    4291-4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匮要略》记载了"胞阻"这一病名,历代医家多以"胞阻"之名解释"胞阻"之实,并以此阐释病机、指导治疗.然而,"胞阻"之名存在异文和争议.经考察,得出以下结论:①"胞阻"为"胞漏"之误名,以"胞阻"之名解释"胞阻"之实的论述不可信;②852-960年当为讹误发生的上下限,且很可能发生于《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成书年代,即932-960年;③该讹误对后世学术和临床影响颇深,在阅读后世医籍及交流临证体会时,应对讹误之记载和论述有所分辨.

    胞阻胞漏胶艾汤金匮要略经方

    "乳癖"病名源流考证

    胡晶庄爱文李晓寅江凌圳...
    4294-4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癖"病名最早见于《中藏经》,属儿科疾患.考释字义可知"乳"有生产、乳房、乳汁等意;"癖"有积聚、积块、隐匿等意.北宋《太平圣惠方》首次明确了"乳癖"概念,表示为小儿乳哺失调所致的病证,症状表现为胁腹部结块、不欲进食、逐渐消瘦等,此时病名中的"乳"字意为乳汁,实乃病因.明代时"乳癖"病名演变出新的疾病概念,指代为生于妇人乳房的肿块类疾病,此时病名中的"乳"字意为乳房,实乃病位.鉴于"乳癖"病名在历代医籍中存在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情况,文章通过考证"乳癖"病名的源流及沿革,发现"乳癖"病名经历了从儿科乳癖到外科乳癖的演变过程,即"乳癖"在明代以前单指儿科病证,后于明清时期同时指代外科、儿科病证,至现代已成为外科乳房肿块类疾病的专属病名.

    乳癖小儿乳癖乳中结核病名源流文献考证

    《圣济总录》外用药引应用规律

    季强孟玺杨金萍
    4298-4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用药引是入于外用药方的丸、散、膏、汤中,以贴、摩、点、揩齿、淋洗、浸、搨渍、滴灌的方式随外用药方同用.外用药引在方中占比轻,剂量小,药味少,但在协同提升整首药方药力,反佐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或制约暴烈药性以及黏附患处、缓释药效方面,都直接、间接地为提高疗效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圣济总录》所载385首外用方使用外用药引,既有单一药引使用形式,也有因治疗需要而多种药引联合使用的形式.研究外用药引的使用规律对现代临证提高外用药方功效具有重要指导及借鉴意义.

    《圣济总录》外用药引外治法

    唐本《伤寒论》新考

    李文飞郑丰杰孟庆鸿李楠...
    4301-4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界将宋校本《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视作唐本《伤寒论》,认为其系孙思邈所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伤寒论》的面貌.文章通过考察北宋校正医书局整理《千金翼方》的方法与内容、主校者孙奇的知识背景及其整理张仲景三书的理念原则及方法程式,结合孙思邈编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体例及张仲景在唐代的学术地位,提出唐本《伤寒论》经孙奇校改,已非原著旧貌.提示既往对于唐本《伤寒论》的断代,以及基于此所提出的版本特点与文献价值,均应予以重新审视;对于宋以前《伤寒论》的版本流传情况,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唐本《伤寒论》《千金翼方》孙奇版本文献体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