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油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油脂
中国油脂

曹万新

月刊

1003-7969

zyzz@chinajournal.net.cn

029-88617441、88621360 88626849

710082

西安市劳动路118号

中国油脂/Journal China Oils and Fat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油脂专业的唯一专业科技期刊。读者对象主要有全国大型浸出油厂,油脂精炼厂,外资油脂厂,个体油脂厂,油脂储炼厂,植物蛋白厂,粮油加工厂,油脂化工厂,国家粮油储备库,粮油收购站,国家粮食储备仓库,饲料加工厂,棉麻加工厂,化工厂,化肥厂,肌醇厂,生物化工厂,油机械厂,通用机械设备厂等。是粮油食品类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广告效果最好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葵花籽出口贸易及潜力——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

    马欣雨穆月英
    1-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食用葵花籽生产国与出口国,把握其贸易特征及出口潜力对中国葵花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中国葵花籽贸易现状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1-2021年中国与19个出口去向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葵花籽出口潜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葵花籽出口具有高竞争优势,出口价格劣势情况逐渐得到缓解;出口去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自由指数与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双边贸易距离的增加,两国人均GDP差异的缩小促进了中国葵花籽的出口;当前东南亚一些国家贸易潜力发挥不足,中东一些国家贸易潜力超标实现。基于此认为:中国应与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接轨,强化品牌推广与营养知识科普,开拓国内外食用葵花籽高端消费市场。同时,巩固加强与中东国家的贸易伙伴关系,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优势改善贸易环境,推动与周边国家小宗农产品的贸易往来。

    引力模型葵花籽贸易潜力国别化

    甘肃省油菜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马蕊陈其鲜刘丽君马骊...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推动甘肃省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油菜种植面积、油菜籽产量、油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主栽品种类型和主推技术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油菜生产现状,分析了甘肃省油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甘肃省油菜生产存在油菜品种搭配不合理,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落后,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应用不够和油料加工业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和推动规模种植,加强适宜机械化收获品种的选育,加快研制和筛选油菜机械化装备,发展产业基础性研究,以及培育加工龙头企业等建议。

    甘肃省油菜现状对策

    植物油底物及碱炼条件对其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规律

    崔子雨孔娜刘伟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食用油脂的精准适度加工提供理论依据,以大豆油为油样介质,通过添加β-胡萝卜素和不同脂肪酸改变油样组成,探究碱炼过程中不同植物油底物和碱炼条件(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添加量、碱炼温度、碱炼时间)对油脂中β-胡萝卜素脱除率及油脂精炼得率的影响,并测定了油脂在不同植物油底物和碱炼条件脱酸后酸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脂肪酸种类对β-胡萝卜素脱除率有显著影响,碱炼生成的饱和皂棕榈酸皂对β-胡萝卜素的脱除率最高(5。92%),不饱和皂亚麻酸皂对β-胡萝卜素的脱除率最低(2。57%);游离脂肪酸含量为1。2%时,β-胡萝卜素脱除率最高(4。09%);油脂中β-胡萝卜素含量越多,β-胡萝卜素脱除率越高;碱液质量分数在12%~18%的中强碱有利于β-胡萝卜素的脱除,脱除率为3。73%~4。30%;随着超量碱添加量的增加,β-胡萝卜素脱除率先升高后降低,超量碱添加量为0。1%时,脱除率最高,为4。09%;碱炼温度越低,β-胡萝卜素脱除率越高,在30℃时β-胡萝卜素脱除率最高(4。46%);随着碱炼时间的延长,β-胡萝卜素脱除率不断增加,在碱炼时间超过30 min后,β-胡萝卜素脱除率增长变缓;棕榈酸、硬脂酸显著降低油脂的精炼得率;随着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添加量、碱炼温度、碱炼时间、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增加,油脂精炼得率总体呈下降趋势,β-胡萝卜素含量对油脂精炼得率无显著影响;除含有大量月桂酸的植物油外,碱炼脱酸可以有效地将油脂酸值(KOH)控制在0。04~0。22 mg/g之间。综上,低温、中强碱有助于β-胡萝卜素的脱除,适当缩短碱炼时间有助于β-胡萝卜素的保留。

    碱炼β-胡萝卜素精炼得率酸值

    加工工艺对香榧籽油中挥发性物质组成的影响

    张晨曦方学智陈则铭罗凡...
    22-2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风味香榧籽油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考察了不同加工工艺(烘烤温度和压榨工艺)对香榧籽油理化指标的影响,并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MS)等技术研究不同烘烤温度(140、150、160、170、180℃)和压榨工艺(螺杆压榨和液压压榨)对香榧籽油中挥发性物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温度和压榨工艺对香榧籽油酸值影响较小,随烘烤温度的升高,螺杆压榨和液压压榨对香榧籽油过氧化值的影响不同,但不同烘烤温度和压榨工艺条件下制取的香榧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均符合GB 2716-2018中的要求;电子鼻分析表明氮氧化合物、硫化物、芳香成分、甲基类物质对香榧籽油风味的影响较大;液压压榨和螺杆压榨香榧籽油风味最浓郁的烘烤温度分别为140℃和170℃;香榧籽油中共检出挥发性物质7类42种,其中萜烯类物质占主导;不同温度烘烤后液压压榨制取的香榧籽油中共有5种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而螺杆压榨制取的香榧籽油中有18种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柏木脑和香芹酮为两种压榨工艺共有的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的物质。综上,压榨工艺会影响香榧籽油达到浓郁风味所需要的热风烘烤条件,且螺杆压榨相较于液压压榨,其风味物质种类变化更加丰富。

    香榧籽油烘烤压榨工艺挥发性物质

    不同国家黄油和黄油乳脂理化性质的比较评价

    邹孝强蒋邦智郑磊胡纪洁...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帮助食品生产商和消费者选择适用于不同应用途径的黄油,并为生产更受消费者喜爱的黄油替代品提供理论支持,选取了 11个国家的黄油并提取黄油乳脂,对黄油及黄油乳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评价。结果表明:11个国家黄油中的脂肪、水分、蛋白质含量和滑动熔点分别为82。97%~86。40%、12。84%~16。14%、0。45%~0。78%、31。5~33。9 ℃,酸值(KOH)和过氧化值分别 不超过0。32 mg/g、0。029 g/100 g。中国黄油的L值最高(86。87),而新西兰黄油的b值最高(35。28)。所有黄油共检出29种脂肪酸和42种甘油三酯,蛋白质主要由αs1-酪蛋白、β-酪蛋白、κ-酪蛋白、α-乳白蛋白和Adipophilin组成。爱尔兰黄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35。65%),固体脂肪含量(SFC)较低,而美国、荷兰和澳大利亚黄油的饱和脂肪酸和SFC含量较高。不同国家的黄油和黄油乳脂的晶体均为均匀精细的球晶,其中美国黄油和黄油乳脂的晶体均呈现部分聚集,且绝大多数晶体主要由β'型晶体组成。质地和流变学分析表明,爱尔兰黄油和黄油乳脂的硬度最低,所有黄油和黄油乳脂都表现出良好的黏弹性和剪切变稀性能。综上,不同国家黄油在基本理化性质、脂肪酸和甘油酯组成、SFC及硬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食品工业中需要根据成品、加工工艺等有针对性地选择黄油,在新型人造奶油的构建中,也可依据各黄油特点进行定向研究。

    黄油黄油乳脂理化性质晶体质构流变

    糖基化修饰对油茶油脂体界面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

    牛屹菲蒋方程李钰郭城...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脂体是植物种子储油细胞器,由单层磷脂与界面蛋白共同稳定。为增加油脂体的pH稳定性,选用葡萄糖和乳糖为羰基供体,通过糖基化修饰油茶油脂体的界面结构。通过粒径及Zeta-电位的变化综合评估油脂体物理稳定性,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察油脂体膜蛋白分子质量变化,采用Thermo Scientific Pierce BCA试剂盒分析油脂体膜蛋白溶解度的变化,并利用拉曼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油脂体界面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糖基化反应增大了油茶油脂体粒径,但粒径分布更均一,而Zeta-电位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葡萄糖和乳糖与油脂体质量比分别为2:1和5:1时糖基化油脂体膜蛋白溶解度最高,分别比对照组(未糖基化油脂体)提升了 26。8倍和16。1倍。糖基化后油脂体膜蛋白分子质量小幅增大;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糖与油脂体膜蛋白成功接枝。综上,糖基化有利于提高油茶油脂体稳定性。

    油茶油脂体糖基化界面结构油脂体膜蛋白稳定性

    4,4-二甲基甾醇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谢亮亮李龙谢丹郑立友...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4,4-二甲基甾醇在功能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等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概述了 4,4-二甲基甾醇的来源、提取与分离纯化方法、鉴定方法及吸收与代谢,在此基础上对4,4-二甲基甾醇的降血糖、抗炎、减肥降脂、抑菌、抗肿瘤及抗阿尔茨海默病等方面表现的潜在生物活性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4,4-二甲基甾醇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甾醇,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表现出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4,4-二甲基甾醇糖尿病肥胖生物活性

    支链、奇数链脂肪酸与肠道健康的关联性研究

    张颖张杏芳闫雨蒙沈旖凝...
    54-6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支链脂肪酸(BCFA)与奇数链脂肪酸(OCFA)对肠道健康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健康人群与肠道疾病患者血液中脂肪酸含量的差异,并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鉴定肠道健康人群的特征脂肪酸。结果表明:健康对照组、肠道息肉组、结直肠癌组3组人群中共检测出9种BCFA和4种OCFA;BCFA、OCFA含量在健康人群中显著偏高(p<0。05),其中anteiso-C17∶0、C17∶0含量随肠道健康状态恶化呈梯度下降趋势(p<0。05);OPLS-DA 共鉴定出 anteiso-C17∶0、iso-C17∶0、C18∶1、C18∶0、C16∶0、C14∶0 6 种特征脂肪酸标志物。综上,BCFA和OCFA对肠道健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支链脂肪酸奇数链脂肪酸肠道健康

    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抗炎效果

    陈宇杨纪元邱之阳张笑...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效果,并探究油茶籽油中的主要抗炎物质,分别制备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热榨油茶籽原油、热榨精炼油茶籽油、土榨油茶籽油和超临界CO2油茶籽油,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及添加不同活性物质的油茶籽油对ACD模型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并结合ELISA法、HE染色和免疫组化探究其对小鼠炎症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油茶籽油对ACD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最高,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其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降低率超过10%,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好转,耳廓肿胀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预防性给药的抗炎效果普遍低于造模后给药;倍数添加角鲨烯和生育酚的油茶籽油对ACD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显著提高,在50%左右,且角鲨烯、生育酚处理组小鼠耳廓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因此,外用超临界CO2萃取的油茶籽油治疗小鼠ACD效果最佳,其抗炎效果并非源于单一活性成分,与角鲨烯和生育酚等活性成分均密切相关。

    油茶籽油抗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超临界CO2萃取

    脂肪酶Lipozyme TL IM水解金枪鱼油工艺优化及其脂质分析

    罗婷予禤俊勇金可涵王文天...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Lipozyme TL IM在鱼油脂质改性及相关功能性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以金枪鱼油为原料,采用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 IM对其进行水解,并分离改性水解甘油酯。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 pH、水油比(质量比)、水解温度和水解时间对金枪鱼油水解度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水解工艺参数,并分析了不同水解度下(20%~50%)改性水解甘油酯的脂肪酸组成、结构、热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Lipozyme TL IM水解金枪鱼油的适宜工艺参数为pH 6。0、水油比3:1、水解温度40℃、酶添加量5%(以鱼油质量计),在此条件下水解30、60、80、120 min可分别得到水解度为20%、30%、40%和50%的改性水解甘油酯;随着水解度的增加,所得改性水解甘油酯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多,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结构改变,热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变差。综上,可采用Lipozyme TL IM对金枪鱼油进行水解以富集多不饱和脂肪酸,为后续产品开发提供特异性底物。

    金枪鱼油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酶法水解水解甘油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