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真菌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真菌学杂志
上海长征医院
中国真菌学杂志

上海长征医院

温海

双月刊

1673-3827

zgzjxzz@126.com

021-81885496

200003

上海市凤阳路415号

中国真菌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y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真菌学》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主要报道我国真菌学特别是医学真菌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内容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的大部分专业,以从事皮肤、感染、血液、呼吸、器官移植、肿瘤、急救、创伤、检验等与真菌感染专业有关的中高级医务人员及从事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药学等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群,是真菌学工作者之间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应用rDNA序列分型实现胶红酵母分子流行病学本地化调查

    朱万骥唐朝贵林宁郭建...
    541-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满足监测单位实时调查胶红酵母分子流行病学,筛选高效、快速、经济的分子分型方法,以实现胶红酵母临床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本地化监测.方法 收集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监测网(CHIF-NET)2010—2019年19所医院引发侵袭性感染的胶红酵母临床分离株73株,以及纳入21株环境分离株,基于DNA序列特征,筛选可本地化应用的胶红酵母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方法.结果 结合rDNA上ITS序列和D1/D2序列共鉴定出12个rDNA序列型,59.6%(56/94)的菌株为rDNA序列2型,其中流行簇菌株占比92.9%(52/56);73个临床分离株共鉴定出49个微卫星型别,分辨力为0.986,流行簇菌株分属30个微卫星型别.结论 应用rDNA 序列分型可实现胶红酵母流行簇菌株的本地化甄别.当监测到rDNA序列2型胶红酵母临床株时,提示流行株在医院环境中持续存在.

    胶红酵母分子流行病学本地化ITSD1/D2

    耐药致病真菌对美浮特皮肤抗菌液体外敏感性研究

    梅嬛陈玉萍葛乃涔郑海林...
    548-553,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联苯苄唑溶液、盐酸特比萘芬溶液和苯扎氯铵原药稀释液为对照,检测美浮特皮肤抗菌液对耐药病原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的M38-A3和M27-A4方案,检测美浮特皮肤抗菌液对印度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抑制50%和90%生长所需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利用耳念珠菌、烟曲霉、不规则毛霉、尖端赛多孢和茄病镰刀菌等测试美浮特皮肤抗菌液抑制上述耐药真菌生长的MIC均值,评价过程中设置联苯苄唑溶液、盐酸特比萘芬溶液和苯扎氯铵稀释液作参照.结果 美浮特皮肤抗菌液对印度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的MIC50和MIC90均为1.76μg/mL(稀释1280倍),对比联苯苄唑溶液和盐酸特比萘芬溶液表现出较强的抑菌作用,且为苯扎氯铵稀释液MIC50和MIC90的1/4;耐药真菌中耳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浓度为<0.44μg/mL,体现美浮特皮肤抗菌液优质的抑菌效果,尖端赛多孢的GMIC值也低至0.88μg/mL,对烟曲霉在稀释640倍及以上时即可产生抑菌能力,而对不规则毛霉和茄病镰刀菌至少需要7μg/mL(即稀释320倍)才达到抑菌作用.结论 美浮特皮肤抗菌液对印度毛癣菌的抑菌浓度未因为该菌种耐药而比对照红色毛癣菌提高,体现其体外抗皮肤癣菌生长的优越性;对比联苯苄唑溶液和盐酸特比萘芬溶液,美浮特皮肤抗菌液对耐药真菌,包括固有耐药的耳念珠菌、茄病镰刀菌、尖端赛多孢等及获得性耐药的烟曲霉,均具有广泛且高效的体外抗菌抑菌效果,且优于对照苯扎氯铵稀释液,推荐今后可作为体外辅助途径为浅表真菌感染患者提供治疗思路,同时还可用于相关的环境病原真菌消杀和动物感染的浅表真菌防控.

    苯扎氯铵耐药致病真菌最小抑菌浓度

    心血管外科监护室真菌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预防策略研究

    何艳丽侯力华赵春光
    554-560,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外科监护室真菌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预防策略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5月—2023年8月178例心血管外科监护室患者,其中41例出现真菌感染,137例未发生真菌感染.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经回归方程拟合的概率值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相关性.结果 41例真菌感染患者中,共检出49株真菌,其中29株为白念珠菌,占比高达59.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二次气管插管(OR值=0.031)、重症病房监护时间(OR值=8.719)、抗菌药物使用时间(OR值=2.785)、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OR值=2.060)、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OR值=2.460)、白细胞介素-6(interleutin-6,IL-6)(OR值=1.044)是心血管外科监护室真菌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YM)(OR值=0.005)、白蛋白(albumin,ALB)(OR值=0.860)是心血管外科监护室真菌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A-PACHE Ⅱ与PCT呈显著性正相关(r=0.383,P<0.001),APACHE Ⅱ与IL-6无显著相关性(r=0.056,P=0.45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显示:联合预测评估心血管外科监护室真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996,95%CI为0.911~1.000,灵敏度为0.976,特异度为0.985,与Az=0.5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心血管外科监护室真菌感染情况与二次气管插管、重症病房监护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APACHEⅡ、PCT、IL-6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与LYM、ALB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结论 二次气管插管、重症病房监护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APACHE Ⅱ、PCT、IL-6是心血管外科监护室真菌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LYM、ALB是其保护因素,应注意其相关因素评估,予以针对性预防策略.

    心血管外科监护室真菌感染监护病房危险因素预测

    改良触头电离子联合药物封包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梁栋龙余南生卢娜李静...
    561-565,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改良触头电离子联合药物封包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 纳入2021年11月—2023年11月期间顺德区乐从医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94例甲真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口服伊曲康唑治疗(n=47);研究组在口服伊曲康唑的基础上,增加局部改良触头电离子联合特比萘芬封包治疗(n=47).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甲真菌病临床评分指数(scoring clinical index of onychomycosis,SCIO)、甲真菌病严重程度指数(onych-omycosis severity index,OSI)、真菌清除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①研究组患者的疗效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疗效82.98%(P<0.05).②研究组真菌清除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真菌清除率80.85%(P<0.05).③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SCIO、O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触头电离子联合药物封包在甲真菌病中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真菌清除率.

    甲真菌病药物封包电离子应用

    心力衰竭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研究

    丁盼盼郭丹冯娟张莉...
    56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危险因素,以降低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及改善HF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纳入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2020年3月-2024年3月的156例HF患者,根据是否并发肺部真菌感染分为感染组(n=78)和未感染组(n=78).对感染组进行真菌种类鉴定,收集、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F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自变量的准确性.结果 感染组共检测出93株真菌,其中痰培养检出36株(38.71%),BALF培养检出57株(61.29%).以白念珠菌(50.54%)为主,其次为热带念珠菌(27.96%)等.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OR=1.763)、N末端B型利钠肽原(OR=1.421)、心肌肌钙蛋白Ⅰ(OR=42.407)、IL-6(OR=2.209)是HF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预测评估并发肺部感染的曲线下区域(AUC)=0.995,95%CI为0.989~1.000,灵敏度为0.962,特异度为0.936;与AZ=0.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真菌为白念珠菌,病程、N末端B型利钠肽原、心肌肌钙蛋白Ⅰ、IL-6是HF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真菌分布危险因素

    "癣净擦剂"对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袁芳草吴然李倩张丹林...
    573-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土荆皮、蛇床子、大风子等9味中药醇提液对红色毛癣菌的抑菌作用,并通过扫描、透射电镜探讨其对真菌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通过乙醇回流法提取中药用12孔板固体药基法测定9味中药对红色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单药、复方作用前后真菌细胞表面形态结构变化与细胞内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抑菌实验示土荆皮、蛇床子、大风子、蒲公英、黄连、乌梅、黄柏、地肤子、苦参对红色毛癣菌的MIC分别为1.562 mg/mL、1.562 mg/mL、3.125 mg/mL、3.125 mg/mL、12.5 mg/mL、12.5mg/mL、25 mg/mL、50 mg/mL、>50 mg/mL;筛选出土荆皮、蛇床子、大风子等7味中药组成复方进行抑菌实验,复方MIC结果为0.545 mg/mL.扫描电镜示蛇床子、土荆皮、复方作用72 h后真菌菌丝和孢子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解、断裂和破坏.透射电镜示蛇床子、土荆皮、复方作用72 h后真菌细胞器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内容物流失.结论 中药复方比单药对红色毛癣菌的抑菌作用更强,单药中土荆皮、蛇床子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效果,土荆皮、蛇床子以及复方作用后使红色毛癣菌形态和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破坏和改变,破坏程度复方>土荆皮>蛇床子.

    "癣净擦剂"红色毛癣菌抑菌实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

    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血清HMGB1、TLR-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张鲁东王敏李健易存国...
    579-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Toll样受体-2(Toll like receptor-2,TLR-2)水平变化在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本院手术的339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病原菌感染情况,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所有部位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52例和未感染组287例.采用ELISA法检测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血清HMGB1、TLR-2水平;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因素;ROC曲线分析术后第3天血清HMGB1、TLR-2水平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52例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86株,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比最多(37.21%),其次为白念珠菌(24.42%)、金黄色葡萄球菌(10.46%).术后分离出的86株病原菌主要来自于手术部位分泌物(74.42%),其次为血液(12.79%).感染组术后第3天血清HMGB1、TLR-2水平及糖尿病、受伤至手术时间≥3 h、手术时间≥1.5 h患者比例高于未感染组(P<0.05).术后第3天血清HMGB1(OR=2.979)、TLR-2(OR=3.014)是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第3天血清HMGB1、TLR-2预测单独及联合预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AUC为0.838、0.811、0.906.结论 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白念珠菌,监测血清HMGB1、TLR-2水平变化可有效预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

    胫腓骨骨折感染高迁移率族蛋白B1Toll样受体-2

    粉防己碱通过抑制外排泵消除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受

    丁敏露杨晓潓蔡同凯贾成林...
    585-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粉防己碱影响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受性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选择白念珠菌标准菌株SC5314,采用纸片扩散法测试粉防己碱对其氟康唑耐受性的影响;通过RT-PCR检测粉防己碱对外排泵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敲除主要外排泵基因CDR1、CDR2和MDR1,研究这些基因对氟康唑耐受性的影响,并评估外排泵抑制剂维拉帕米对氟康唑耐受性的影响.结果 粉防己碱能够消除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受性.单独使用粉防己碱对外排泵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但与氟康唑联合使用会显著抑制外排泵基因CDR1的表达.在耐受性菌株中,敲除CDR1或添加外排泵抑制剂维拉帕米均能消除耐受性.结论 粉防己碱通过抑制外排泵基因CDR1的表达,从而消除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受性.本研究为深入探究药物协同作用以对抗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受性提供了线索与参考.

    白念珠菌氟康唑耐受粉防己碱外排

    真菌性肠炎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治疗干预措施探究

    王荣姬瑞
    591-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患真菌性肠炎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治疗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3年8月于我科住院期间确诊真菌性肠炎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时期住院的其他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对真菌性肠炎患者的治疗措施进行评价.结果 82例真菌性肠炎患者的标本中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89株,其中最常见的为白念珠菌,占比为79.7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慢性肠炎、长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和抗生素等均为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患真菌性肠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经氟康唑口服治疗研究组患者CD4+、IgA水平及CD4+/CD8+值显著升高,CD8+水平显著降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患真菌性肠炎病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患者年龄、糖尿病史、慢性肠炎、长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等均是导致患者院内感染真菌性肠炎的危险因素,临床针对上述因素的患者可预防性给予氟康唑口服.

    真菌性肠炎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治疗

    裂褶菌肺部感染的CT影像及临床表现分析

    唐玫艳方桂桔吴建辉邓新宇...
    596-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裂褶菌肺部感染的CT影像表现及临床特征,探讨其CT影像特点,提高其影像学诊断的准确度,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创造条件.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23年11月期间收治的9例确诊裂褶菌感染患者,其中4例有腐木接触史.所有患者诊断裂褶菌感染前均接受肺部CT平扫检查,对其肺部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病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 裂褶菌肺部感染除有咳嗽、咳痰、气喘等呼吸道症状外,胸部影像学提示有肺部实变团块影、部分痰栓形成、结节、局部支气管扩张等,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积极完善支气管镜检查及病原学送检是关键,提高临床医生对其的认识.结论 裂褶菌肺部感染的影像学有其上述常见征象.依据其肺部CT影像学提示,及早进行肺裂褶菌感染鉴别筛查,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对疾病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裂褶菌肺部感染早期诊断CT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