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真菌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真菌学杂志
上海长征医院
中国真菌学杂志

上海长征医院

温海

双月刊

1673-3827

zgzjxzz@126.com

021-81885496

200003

上海市凤阳路415号

中国真菌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y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真菌学》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主要报道我国真菌学特别是医学真菌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内容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的大部分专业,以从事皮肤、感染、血液、呼吸、器官移植、肿瘤、急救、创伤、检验等与真菌感染专业有关的中高级医务人员及从事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药学等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群,是真菌学工作者之间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和构建预测模型

    邓超文孙林琳叶海燕苏泳娴...
    217-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菌种分布,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及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血培养念珠菌属阳性病例,描述其临床特征、菌种分布、基础疾病、治疗及30 d预后相关危险因素,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因素及构建念珠菌血症预后的预测模型.结果 观察期间,共有60例病例入选,其中男性35例(58.33%),女25例(41.67%);平均年龄为(56.65±24.02)岁,35例(63.52%)是老年患者(61~100)岁;念珠菌血症的平均发生率为1.6例/10 000人次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病例42例(65.22%);45例(75.00%)发病前30 d曾使用广谱抗生素;25例(41.67%)发病前30 d接受手术治疗;38例(63.33%)留置中心静脉置管和31例(51.67%)留置导尿管;白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株,其次为热带念珠菌;54例曾接受至少1次的系统抗真菌治疗,启动抗真菌治疗的平均时间为发病后(1.68±2.84)d;首选的抗真菌药物为米卡芬净(38例).其中,生存29例(48.33%),平均年龄为(52.90±26.66)岁,死亡31例(51.67%),平均年龄为(60.00±21.11)岁;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意识障碍、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血小板计数降低与患者死亡相关,48 h内移除中心静脉置管和足量的系统抗真菌药与患者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18.02,P=0.025)、意识障碍(OR=22.07,P=0.059)、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OR=3.79,P=0.294)和血小板计数降低(OR=8.47,P=0.073)是念珠菌血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48 h内移除中心静脉置管(OR=0.46,P=0.346)和足量的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OR=0.17,P=0.400)则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念珠菌血症患者具有高龄、基础疾病多、病死率高等临床特点;致病菌株以白念珠菌为主;高血压、意识障碍、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和血小板计数降低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48 h内移除中心静脉置管和足量的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是预后的保护性因素;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判断念珠菌血症患者的预后.

    念珠菌血症临床特征预后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

    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发胃真菌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肖洪斌李继志
    224-228,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发胃真菌病的危险因素,提供防治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医院收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55例,统计胃真菌病发生情况,将是否并发胃真菌病分为并发组和未并发组,对年龄、性别、肥胖、病程、糖尿病、高血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半年)、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胃黏膜异常增生、胃黏膜萎缩程度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寻找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发胃真菌病的危险因素并给出对策.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未并发胃真菌病234例(91.76%);并发胃真菌病21例(8.24%),其中白念珠菌感染19例(90.48%),治疗后19例治愈且真菌镜检阴性;曲霉感染2例(9.52%),治疗后2例治愈且真菌镜检阴性.经单因素分析,未并发组与并发组年龄≥65岁、饮酒史、糖尿病、服用阿司匹林、病程≥20年、C反应蛋白水平、胃黏膜萎缩程度、血清白蛋白水平存在差异(P<0.05),而性别、肥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高血压、胃黏膜异常增生无差异(P>0.05).经过多因素分析,年龄≥65岁、饮酒史、糖尿病、服用阿司匹林、病程≥20年、胃黏膜萎缩程度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发胃真菌病的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水平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发胃真菌病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宜采取针对性防治对策.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真菌病危险因素

    植物药组方MYF-20的抗马拉色菌活性及初步作用机制探究

    杨帆周代红茆灿泉
    229-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为目标菌株,对本实验室研发的植物药组方MYF-20的乙醇提取物进行抗菌活性及初步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采用改良CLSI-M27A法确定组方对马拉色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电导率法以及扫描电镜形态学观察研究MYF-20对马拉色菌细胞完整性的影响,铜皂法检测组方对马拉色菌脂肪酶活性影响,构建大蜡螟感染模型评价MYF-20的体内药效.结果 MYF-20对马拉色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83 mg/mL(生药干重),MYF-20处理后,菌液相对电导率显著上升(P<0.01);扫描电镜证实了菌体芽孢断裂、细胞破裂内陷的发生;脂肪酶活性被显著抑制(P<0.01).大蜡螟体内实验证明,MYF-20可以显著提高大蜡螟马拉色菌感染模型的存活率与黑化健康评分,降低体内真菌负荷(P<0.01).结论 MYF-20对马拉色菌在体内外均具有强抗菌活性,可通过多途径发挥其抑菌功能,具有成为抗马拉色菌植物类新药的一定潜力.

    植物药MYF-20马拉色菌大蜡螟抗菌活性

    190例念珠菌血症患者血培养报阳时间回顾性分析

    纪玥玥高硕张燕周万青...
    235-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念珠菌血症血培养报阳时间(time to positivity,TTP)对念珠菌菌种鉴别的价值.方法 收集南京鼓楼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罹患念珠菌血症患者19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及分离真菌菌种分布;对不同念珠菌的TTP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TTP进行受试者曲线分析.结果 190例念珠菌血症患者中60岁以上占62.11%,男性占比高于女性,患者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心胸外科、普通外科、急诊.190份血液样本共检出白念珠菌79株、热带念珠菌37株、近平滑念珠菌34株、光滑念珠菌26株和其他念珠菌14株.各真菌TTP分别为白念珠菌(35.02±15.92)h、热带念珠菌(17.97±6.09)h、近平滑念珠菌(31.06±10.68)h、光滑念珠菌(56.70±24.92)h;其中,热带念珠菌的TTP<其他念珠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滑念珠菌的TTP>其他念珠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热带念珠菌曲线下面积0.9007,95%置信区间(0.8502~0.9513),cut-off值≤23.76 h时的灵敏度为94.59%,特异度为82.35%,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44%和56.45%;光滑念珠菌曲线下面积0.8131,95%置信区间(0.7184~0.9078),cut-off值≥46.27 h时的灵敏度为61.54%,特异度为91.46%,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75%和53.32%.结论 念珠菌血症患者中热带念珠菌TTP<其他念珠菌,光滑念珠菌TTP>其他念珠菌,有助于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与其他念珠菌的早期鉴别.

    念珠菌血症血培养报阳时间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黄连解毒汤治疗白念珠菌感染的作用机制

    何伊能方婷婷徐若飞闫艺...
    239-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黄连解毒汤治疗白念珠菌感染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检索黄连解毒汤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PharmGkb、TTD、DrugBank数据库收集疾病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借助STRING平台构建交集蛋白互作网络,并使用Cytoscape对网络进行拓扑分析,获取核心靶点,通过R语言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将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黄连解毒汤治疗白念珠菌感染的活性成分有槲皮素、山柰酚、汉黄芩素、黄芩新素等,核心靶点为HIF1A、MMP9、AKT1、FN1、PTGS2、IFNG、IL1B、STAT1、CASP8.富集得到IL-17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主要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细胞免疫等生物过程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能.结论 黄连解毒汤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共同治疗白念珠菌感染,为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黄连解毒汤白念珠菌感染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广州某三甲中医院老年患者念珠菌感染的耐药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向珮莹傅晓陈礼纯陈博...
    245-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广州某三甲中医院老年患者念珠菌感染的病原菌耐药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44例念珠菌医院感染的老年(年龄≥60岁)患者为感染组,按照1∶1的比例、年龄±3岁的匹配方法选择同一时间段、同一病区的未发生念珠菌感染的44例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念珠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并统计致病真菌的种类、标本来源的类型,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等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住院患者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4例念珠菌院内感染患者中,以白念珠菌为主,检出27株,占61.36%.检出念珠菌的标本以中段尿为主,占72.73%.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为14.81%,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耐药率均为12.50%,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达40%,4种念珠菌均对5-氟胞嘧啶敏感,近平滑念珠菌未发现耐药菌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的糖尿病、合并细菌感染、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2种且疗程≥1周、住院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合并细菌感染、有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2种且疗程≥1周、住院天数>14 d、白蛋白≤35 g/L是老年患者念珠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白念珠菌是引起老年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念珠菌对唑类和多烯类抗真菌药存在不同程度耐药,老年患者感染念珠菌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适当采取防控措施,避免发生院内真菌感染.

    老年患者念珠菌耐药性危险因素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于淑颖张丽徐英春郭莉娜...
    250-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2009年8月-2016年7月CHIF-NET监测网43个监测中心收集的133株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利用基因测序分析实现菌种的准确鉴定和基因分型,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的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中,共分离到10个菌种,阿萨希毛孢子菌是主要的致病菌(108/133株),血液是最常见的标本类型(36.8%).利用IGS1序列,将108株阿萨希毛孢子菌分为5个型别,基因型1型(41.7%)、4型(31.5%)和3型(23.1%)是我国主要的基因型.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阿萨希毛孢子菌对两性霉素B的MIC值的总体分布高于非阿萨希毛孢子菌,GM值分别是1.36 µg/mL和0.7 μg/mL.47.2%的阿萨希毛孢子菌(51/108株)对两性霉素B的MIC值≥ 2 μg/mL,而全部非阿萨希毛孢子菌(25株)对两性霉素B的MIC值小于1 μg/mL.25%的阿萨希毛孢子菌(27/108株)、2株T.dohaense、1株星形毛孢子菌、1株黏质毛孢子菌和1株T.faecale对氟康唑呈现较高的MIC值(≥8 μg/mL).伏立康唑对毛孢子菌呈现出最有效的体外抗真菌活性,GM值为0.09 μg/mL.我国阿萨希毛孢子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的ECV值分别采用16 μg/mL、0.25 μg/mL、1 μg/mL和1 μg/mL,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ECV值均采用4 μg/mL.结论 本研究系统调查了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布情况,并试验性建立了我国阿萨希毛孢子菌的流行病学折点.

    毛孢子菌药物敏感性分子分型流行病学折点

    肾结石伴泌尿系统念珠菌感染复发患者病原真菌鉴定及耐药机制研究

    王晓璧罗梦婷刘佳存王瑞娜...
    257-26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机制.方法 从肾结石伴泌尿系统念珠菌感染反复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不同阶段的中段尿中分离得到9株病原菌并鉴定.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药物最低抑菌浓度.PCR扩增ERG11和FKS1基因、测序并分析突变位点.气质联用检测药物作用下菌株的细胞膜甾醇成份及含量.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膜外排泵相关基因及靶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菌种鉴定为光滑念珠菌.测序结果经比对后显示ERG11存在4处无义突变,FKS1存在18处无义突变.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及基因表达情况随临床用药而改变.唑类药物处理后细胞膜麦角甾醇减少,提示靶酶ERG11被药物抑制.结论 临床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测试可指导临床用药.该光滑念珠菌耐药机制是由于靶酶高表达和外转运蛋白高表达引起.

    泌尿系统念珠菌感染光滑念珠菌抗真菌药物耐药性

    肺癌消融后曲霉性脓胸1例并文献复习

    吕高超赵洋洋任仲晨刘现闯...
    262-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曲霉性脓胸的临床特点、病原学、高危因素、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肺癌消融后导致曲霉性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曲霉性(型)脓胸、真菌性脓胸"和"Aspergillus empyema、fungal empyema thoracis"为目标词进行检索.利用万方医学数据库、知网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和《PubMed》检索系统,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结果 患者,男,55岁,发热、咳嗽、憋喘.胸部CT双肺多发炎症,右肺膜增厚、黏连,并包裹性液气胸,起初经验性抗感染效果差.行CT引导性胸腔穿刺引流,胸腔积液及痰液培养为烟曲霉.给予抗真菌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文献复习共检索到国内外文献18篇(中文4篇),连同本文报道1例,共收集26例曲霉性脓胸.26例病例中,男性20例,女性6例,平均(57.5±11.8)岁.基础疾病最多为肺部疾病16例,其中以肺部手术史最多(10例,38.5%);其他系统疾病包括糖尿病(3例,11.5%)、结缔组织病(3例,11.5%)、淋巴瘤(2例,7.7%).临床表现中,最常见为憋喘(17例,65.4%),其次为发热(14例,53.8%)和咳嗽、咳痰(14例,53.8%).最常见病原菌为烟曲霉(18例,69.2%),患者胸部CT患侧脏层胸膜及壁层胸膜明显增厚,胸腔镜下表现无特异性.所有患者都进行了胸腔引流及静脉抗真菌药物,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好转,其中2例死亡.结论 曲霉性脓胸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常见的病原菌为烟曲霉,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胸部CT注重胸膜弥漫性增厚的情况,通过积极抗真菌治疗和胸腔局部治疗,患者大多数能够好转.

    真菌性脓胸肺癌胸腔穿刺

    半乳甘露聚糖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检测对侵袭性肺曲霉病诊断价值的比较

    张蕾赵钊沈彦李曦...
    268-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半乳甘露聚糖化学发光法与传统的酶联免疫法检测对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45例疑似IP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对患者血清样本中半乳甘露聚糖进行检测,比较血清中半乳甘露聚糖在两种免疫分析法中的测定结果,进而分析其对IPA的诊断价值.结果 根据IPA的诊断标准,145例疑似患者中有31例(21.4%)临床诊断为IPA,IPA患者中有11例(35.5%)下呼吸道标本检出曲霉属,其中烟曲霉占63.6%.病例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比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部影像学特征上,病例组晕轮征、空气新月征/空洞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此外,对上述两种方法的样本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其中142例(97.9%)患者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判读一致,经Kappa组内相关系数(r)检验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为r=0.948.化学发光法和ELISA法的敏感性分别为71.0%和67.7%,特异性分别为83.3%和85.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和0.779.结论 对于半乳甘露聚糖的检测,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一致性好,在诊断性能上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而化学发光法比酶联免疫法在稳定性和重复性上具有优势.此外,化学发光法实现了样本处理、检测、结果分析的自动化操作,大大缩短了检测耗时,同时适用于单个样本的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半乳甘露聚糖侵袭性肺曲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