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哲学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李存山

季刊

1005-0396

010-85195527

100732

北京建内大街5号

中国哲学史/Journal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有关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银雀山汉简《占书》中的用兵之时与天命思想

    孙飞燕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雀山汉简《占书》中从"天之明,日月乃明"到"虽胜其民,不有其土"部分讨论的是根据天象和人事占测征伐的兵时,而非根据天象或者杂占占卜吉凶.就用兵性质而言,《占书》讨论的不是具体的作战时间,而是与天命转移相关、与征伐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相关的用兵之时.它为战国时期有志于统一天下的统治者发动战争提供了天命方面的理论依据.该部分内容的性质与《汉书·艺文志·数术略》中的天文类文献和《兵书略》中的兵阴阳文献都不同,很可能是诸子中阴阳家的作品.

    银雀山汉简《占书》用兵之时天命思想

    何以为政——论朱子《大学》思想中"平天下"与"明明德于天下"之异同

    何青翰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的凸显是《大学》"治国平天下"章的重要线索,朱子对此有着深刻认识.作为理想政治的最终表述,朱子以"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解释"明明德于天下",又以"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解释"天下平",两者不可一概而论.以其相通之处而言,两者均内蕴"民本"的政治原则与"均平"的执政理念;以其内在差异而言,"平"指向天下之人的规矩,"明明德"指向圣人的境界;"平天下"其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未完成时的"明明德于天下",在"平天下"所强调的等差秩序之中,所谓"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既指人人各尽其分、各守其职,亦引申为人人各有其"自明明德"而"止于至善"的均等机会与基本条件.朱子既没有忽视政治生活的倾向,更没有"以道德代政治"的乌托邦式的企图.

    朱子《大学》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政治

    "皇极"的道德意涵及当代价值——以马一浮《洪范约义》为中心

    于文博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一浮的《尚书》诠释以"皇极"为核心.与历史上将皇极视为政治概念的"大中"说和"标准"说不同,马一浮着力进行皇极的道德化诠释.在诠释方向上,遵循"位以表德"的逻辑,将皇极看作人生而具有的道德本性和圣人达到的道德境界,皇极由政治哲学的关键范畴转变为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在理论意图上,遵照皇极指示的道德修养功夫,人人皆可成圣、建立皇极,传统的政治论述转变为与每个人切实相关的道德探讨.在当代启示上,通过彰显皇极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力图重释儒家经典价值、重构道德修养之学、重建中华文化主体性.马一浮对皇极的道德化诠释,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

    皇极道德圣人修养境界

    李颙和颜元四书学思想比较研究

    许宁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历史背景下,李颙和颜元二人汲取四书的思想资源,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思想危机力求作出时代的回应,在立场、宗旨和定位方面皆有较大的差异.在理论立场上,李颙以释朱为基本立场,颜元以批朱为基本立场;在诠释宗旨上,李颙强调基于"反身"的义理"心解",颜元侧重基于"习行"的 日用践履;在思想定位上,李颙是关中文化的代表,同时汲取阳明心学,可以定位为"关中王学",颜元是燕赵文化的代表,要求系统地批判伪学道统,重建周孔正学,可以定位为"批判实学".

    李颙颜元四书学

    陆世仪的"气质之性"说及其性一元论思想

    申祖胜
    102-10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性问题上,陆世仪提出合理与气方有性之名,性只在气中,他极力提倡"气质之性"的人性一元论.与此相应,陆世仪主张"性善只在气质",他将性善之"善"定位在人性的发用层面,而非天道的流行层面,以此有效突出道德实践工夫在个人"成性"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凸显儒学的道德主体性上,陆世仪较之程朱更前进了一步.在朱子人性论遭到重大冲击与挑战之后,陆世仪对朱学人性论作了一次适应时代思潮的改造,进一步推动了朱子学的向前发展.

    陆世仪气质之性性善学以成人

    经教与世教:以郗超《奉法要》为中心的解读

    王颂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循郗超《奉法要》的内在理路和脉络眼目而论,可将"教"视为其通篇隐含的主题.《奉法要》将"教"厘分为"经教"和"世教",二教虽有深浅、显微、广狭之异,就同而言则"其致不殊".通过对《奉法要》隐含的能教与所教、教与理辩证关系的考察,可以窥见郗超乃至时人在"理"的层面对二教的分判.就教之施行而言,"空中行空"或可概括体现郗超的观点."空中行空"不仅限于其对般若经典的诠释,而且有丰富的玄学思想背景和现实政治背景,既是郗超对自己弄权的外在辩驳,也是内心的自我说服.

    经教世教《奉法要》郗超东晋佛教

    无心与逍遥:思想史视域下的昙迁《亡是非论》

    杨小平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亡是非论》与《庄子·齐物论》及郭象注的理论宗旨密切相关,在借用郭象注论述内容的同时,又活用了龙树《中论》的论证逻辑,提出了 自己新的是非主张.昙迁从佛教的立场阐明是非"无自性"的本质,提出以无心实现超越是非、彼我、得失等一切对立,为愚痴之凡夫众生提供了一条通往"任放无为"之逍遥境界的实践通道.作为沟通玄佛、道佛核心概念的逍遥和无心,也是解读《亡是非论》的关键所在.《亡是非论》的玄佛融合是印度佛教在中国经过南北朝时期的长足发展后作出的主动选择,是佛学与中国传统思想交互影响发展的重要写照,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是非昙迁庄子郭象逍遥无心

    支遁"即色"思想的哲学省察

    高婷婷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支遁造《即色论》,"六家七宗"之"即色宗"因此而得名.《即色论》固言"色即为空,色复异空",然自僧叡和僧肇即怀疑此说之不究竟,僧叡尝讥其"迂而乖本""偏而不即",僧肇更判其"直语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也."惟隋代嘉祥吉藏却为之翻案,并许即色宗为般若学,由是引发历代之对诤,至今仍余波荡漾.支遁从未明言缘起之说,且支遁之借道家"本无"以立"宗本",此则误以"本住"为尚而有违"性空"之佛理,故其理当归属格义之林.支遁成也玄学、败也玄学,但支遁于弘法传道之伟业上毕竟功不可没,至乎能于玄学、般若间证得共法之交会,亦非泛泛所能及,故支遁诚不失为一代之高僧与名士.

    支遁即色论六家七宗空宗缘起性空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4年出版期刊介绍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