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哲学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李存山

季刊

1005-0396

010-85195527

100732

北京建内大街5号

中国哲学史/Journal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有关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王阳明"志"与"良知"关系新论——以"知与充与遏者,志也"为中心

    孔维鑫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阳明揭致良知前,"志"在地位和功能上类似于揭致良知后的"良知".其中"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一句能够容许"志"具有分辨意念善恶的能力这种强解读,"天聪明"便是对"志能知意念善恶"能力的描述.弱一点的解读方式可以是"志"结合着"是非之心"一并发挥了"自知"的功能,但认清私意的关键在于志切.其中的机制是"志"籍由其"指向至善性"来区分同己的和异己的意念,籍由其"持续实践性"不断地对于同己的意念便扩充之,对于异己的意念则遏制之.比拟一些学者将晚期"良知自知"解说为"情感主义"的,揭致良知前"志"的"自知"机制则可谓"意志主义"的.

    王阳明良知自知

    经是史还是文:章太炎、刘师培对"六经"问题的两种解读

    秦行国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章太炎服膺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论,提出"六经无非一史".他将六经皆列为古史,当之为记载的政治、法制的载体,同时对六经的宗教性、官书性加以质疑,视之为客观之学.在刘师培看来,六经之所以为经,在于其兼具偶、韵、文藻的特点,具有文章的独特美感,六经之中皆含有文,是故"六经之中,无一非成文之书",其以骈文为正宗,赋予了美学意义.章太炎、刘师培虽分别从史学与文学的视角来理解六经,然其宗旨却是一致的,章太炎认为语言文字、风俗、历史乃一国之特性,依靠史籍记录,可以激发人的民族感情,鼓舞人心;刘师培崇尚文学,并不是为了玩弄辞藻、敷写性情,他以文学为羽翼,凭此来启迪民众,保存国学,二人以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主性为根本归宿.章太炎、刘师培对"六经"问题的解读极具现实意义.

    章太炎刘师培六经历史

    熊十力的经学革命与革命经学

    曾海龙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奠基人物,熊十力遍疑今文学与古文学,并无清晰的今古文学之分野.但就对经典的阐释理路与思想特质而言,他无疑是位不折不扣的今文学家.对熊十力经学思想的考察,须立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理解新唯识论系统与其经学论述的关系,一方面要追问他通过经学创明了何种政教主张.就前一方面而言,熊十力延续、批判并深化了康有为等人的近世今文学,并将经学义理与性理之学融会为一体,以"六经注我"的方式对传统经学进行了进一步革命.就后一方面而言,熊十力的经学革命催生出了革命经学,进而否定了康有为的现代中国方案,这又印证了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内在逻辑.

    经学革命大同三世熊十力

    竞争生智慧:章太炎哲学的真精神

    蔡志栋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章太炎清醒地意识到了中华文明所面临的革命道德如何培养、西方进化论文明观的进逼以及传统文化如何熔铸出新等三大时代问题发出的挑战.他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为主干,采纳佛学术语,解读儒道等古典思想,对勘西方哲学和文化,构建了以唯识学系统为基本架构的真如哲学体系.期间体现的认识挑战、勇敢回应、推陈出新的策略是其哲学的真精神,也是中华现代文明的创生机制.研究章太炎哲学,除去要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之外,还要学此种真精神.此刻,章太炎哲学将发挥思想资源的作用.对于章太炎而言,既需要学术知音,懂得其思想;更需要"自贵其心"的心佛众生,面对时代挑战,提出回应之道,遥契其"竞争生智慧"的洞见.章太炎哲学构成了中华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在创造机制也启发着我们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延续中华文明的新路.

    章太炎竞争生智慧自作新子

    马一浮"性德说"探析

    李永亮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学论德名相众多,各有其义,马一浮博览经籍,囊括群言,援佛入儒,举以统类,指归自性,提出"性德说"."性德说"有三要义:一曰性德本来具足,二曰性德统摄诸德,三曰性德修德不二.性德是自性之德,本来具备满足,本无纤毫过患,需向内体究,不可向外驰求.性德备含众德,可统领收摄仁、义、礼、智、信、勇、圣、中、和、至诚、至善、敬、孝等诸多德目.性德修德并举,不可执性废修,应当因修显性,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即性即修,即修即性,是为性德修德不二.马一浮的"性德说"展现了儒佛会通的特色,贯彻了通过功夫证悟本体的学术宗旨.

    性德本来具足统摄不二

    "直接之知""知识之知"与"如实知"——唐君毅广义知论要义

    陈鹏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现代新儒学心学一系的重要代表,唐君毅通过心觉所向所应、心之感通明觉以及知情意之联通形成对"广义之知"的概念界说.在这个概念视野下,他将知区分为"直接之知"与"知识之知",又将"直接之知"区分为"先知识"之知与"超知识"之知.唐君毅以广义之"知"去涵盖"直接之知"与"知识之知",同时以"如实知"统合知行,形成一广义"知论"架构.从某个角度说,这是恢复了"知"的古义,在传统思想话语中,"知"原本就是一个具有广泛涵摄性的概念,只是在现代知识化的浪潮下,我们对传统之"知"的诠释往往"知识化"了.当然,此恢复不是完全回到原有的"知论"话语系统,而是要正视并消化知识之知的现代地位,实现对"科学一元论"、"为知识而知识之纯知论"的超越.

    唐君毅广义知论直接之知知识之知如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