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危北海 李乾构 李道本(常务)

月刊

1671-038X

zgzxyxhzz2011@sina.com

027-85726835

430022

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Dige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本刊物重点着眼于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新成果、新技术等,突出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之大特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脾不调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袁红霞唐旭东
    1033-1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脾不调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20年11月在北京牵头成立了肝脾不调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起草小组。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参考国内外共识制定方法,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肝脾不调证的诊断标准、临床治疗、疗效标准、预防调摄、中医证候现代研究进展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初稿。在中华中医药学会2017版《肝脾不调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本轮共识依据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及其修订版对肝脾不调证的概念与历史沿革进行更加详细和规范性表述,将肝脾不调证分为"责在肝"和"责在脾"两大类进行辨证论治。同时对古代医家对肝脾不调证的相关理论和经典医案以及肝脾不调证相关现代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挖掘整理,使其能更好地反映肝脾不调证理论与临床诊治的全貌。

    肝脾不调证中医诊断治疗共识

    胃缓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鱼涛唐旭东
    1040-1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缓是脾胃病科的常见病,属于现代医学"胃下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腹腔脏器下垂"等疾病的范畴,胃缓虽不是重症疾病,但病情迁延日久、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效果良好。本共识阐述了胃缓的病名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古代医家经验、疗效评定、预防调摄等内容,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胃缓中医诊断治疗共识

    重视肝脏微血管病变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刘成海
    1048-1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血管病是常见的肝脏疾病,而肝微血管病变在慢性肝病与门脉高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提出了门窦血管性疾病的新概念,进一步丰富了对肝微血管病的认识。中医认为肝络瘀阻是肝微血管病变的主要病机,而活血化瘀是改善肝微血管病理、促进肝硬化与门脉高压好转的重要中医治法。本文围绕肝微血管的诊断与治疗,介绍了本期专刊的主要论文内容。

    肝微血管门窦血管性疾病肝硬化门脉高压肝络瘀阻活血化瘀

    门静脉肝窦血管病临床病理特征及研究进展

    董思晗赵新颜
    1051-1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门静脉肝窦血管病(porto-sinusoidal vascular disease,PSVD)是一种以门静脉高压为特征的肝血管疾病,近年来PSVD确诊病例数量逐年增加。通过回顾近期文献,本综述旨在阐述从特发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到PSVD的概念变迁;介绍PSVD的主要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介绍无创性筛查方法,如腹部影像和瞬时弹性成像特征;探讨与PSVD相关的免疫因素、药物及遗传疾病等相关因素;还介绍了 PSVD目前的治疗进展,并对其不同预后进行描述。未来需要更多研究以明确其致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门静脉肝窦血管病病理特征诊断预后

    肝门静脉肝血窦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刘建建张芝黄晶晶宋凤祥...
    1056-1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门静脉肝血窦疾病(porto-sinusoidal vascular disease,PSVD)作为近年新命名的一种特殊类型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越来越受到关注。PSVD具有门静脉高压的相关症状,但其病理特征不同于常见的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易误诊和漏诊。由于PSVD的发病机制不明确,临床影像学认识不足,诊治中存在诸多挑战。本文综述了 PSVD的病因病理学、临床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肝门静脉肝窦血管病门静脉高压影像学诊断

    儿童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进展

    刘亚莉王建设Alastair Baker
    1060-1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idiopathic non-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INCPH)在儿童中极为罕见,具有不同于成人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特征。成人患者通常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正常,而儿童患者则更可能出现包括黄疸在内的肝功能异常。INCPH的潜在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易栓症、药物及毒素等。儿童INCPH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可能出现家族病例,已发现与HLR-DR3、FOPV、KCNN3和DGUOK等基因突变相关病例。因此,在对儿童INCPH进行诊断时,应考虑进行基因检测。儿童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门静脉高压症表现,不符合经典INCPH的诊断。建议扩展INCPH的定义,以便更全面地收集相关数据,更好地研究儿童INCPH的特征。

    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儿童临床特点病因

    中性粒细胞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陈纪宏林果尹宇航赵浩南...
    1065-1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硬化是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PVT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及其释放的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在PVT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NETs通过促进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沉积加速血栓形成,同时增强血栓稳定性,增加溶栓治疗难度。此外,干扰素通过诱导中性粒细胞活化和NETs形成,可能对PVT产生双重影响。本文系统总结了中性粒细胞及NETs在肝硬化PVT形成中的机制,包括其对凝血系统、血管内皮功能及纤维蛋白网络动态调控的作用,同时探讨了如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降解、抗炎及抗凝治疗的联合应用等抑制NETs形成的潜在治疗策略。结合现有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针对NETs及中性粒细胞活性的个体化治疗思路,为优化肝硬化PVT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视角。

    肝硬化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门静脉血栓形成

    门窦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特征与中药用药特点探讨

    李盟郭亚楠邢枫吕靖...
    1071-1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门窦血管性疾病(porto-sinusoidal vascular disorder,PSV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中医药治法用药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经肝穿刺活检确诊的PSVD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根据是否具有特征性门静脉高压表现分为门静脉高压组与非门静脉高压组,比较2组PSVD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并统计分析病情稳定或好转的随访患者的中医处方信息。结果:共收集47例患者,其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基本在正常范围,60%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150×109/L,60%的患者伴有肝脏相关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以脾大最常见(89。36%),病理学表现以汇管区异常最常见(80。85%)。以是否具有特征性门静脉高压分层统计发现,门静脉高压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显著减少,而D-二聚体显著升高,肝组织非带状肝窦扩张的比例显著增加、闭塞性门静脉病变累及汇管区更多。中医处方信息分析提示,黄芪、白术、党参等健脾益气与丹参、赤芍、当归等活血化瘀药物是2组PSVD的共性治法药物;非门静脉高压组重在益气健脾与活血化瘀,而门静脉高压组重在健脾补肾与活血破瘀。结论:PSVD可常见于病因明确的慢性肝病患者,以血小板减少、脾大、肝组织汇管区异常最为多见;伴有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肝组织闭塞性门静脉病变更严重、肝组织非带状肝窦扩张比例更高,中医治疗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门静脉高压患者可加用补益肝肾与破血逐瘀之品。

    门窦血管性疾病门静脉高压中药活血化瘀用药特点

    部分性脾栓塞在肿瘤相关假性肝硬化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应用

    杨柏帅梁立严俊袁敏...
    1077-1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部分性脾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可用于各种肝病引起的脾功能亢进,本研究旨在回顾小结PSE对肿瘤相关假性肝硬化所致血小板减少症(pseudocirrhosis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PIT)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10月确诊为PIT并因需继续系统抗肿瘤治疗而行PSE的患者9例,记录患者资料、病史、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研究主要终点为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大于100× 109/L,次要终点为患者接受再次系统抗肿瘤治疗。结果:9例肿瘤相关PIT患者均接受单次PSE(男5例,女4例,年龄34~72岁,平均57。8岁),技术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均达到了主要和次要研究终点。平均血小板计数从术前最低(36。67±13。96)×109/L显著增加至(132。22±31。00)× 109/L的峰值水平,术后1周、1个月平均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4。44±23。26)× 109/L和(118。67±17。97)× 109/L。9例患者均接受再次系统抗肿瘤治疗,7例(78%)在术后1个月内进行。未发生非靶器官栓塞,1例患者出现3级不良反应,总胆红素上升至131 μmol/L,考虑与其合并胆囊结石相关。所有患者均出现轻至中度栓塞后综合征,对症治疗后可缓解。结论:对于肿瘤相关PIT患者,PS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有助于患者恢复血小板计数,并继续行系统抗肿瘤治疗。

    脾功能亢进假性肝硬化部分性脾栓塞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假性肝硬化所致血小板减少症

    奥沙利铂引起门静脉肝窦血管病诊治1例

    李容容李盟孙鑫邢枫...
    1082-1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为第3代铂类抗癌药,广泛应用于中晚期结直肠癌、肝癌及胃癌等的治疗,但可引起肝脏微血管病变等副作用。本文报道1例奥沙利铂引起的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经过肝组织病理诊断为门静脉肝窦血管病,并通过中西医结合诊治,患者临床症状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得到缓解;此外,文献回顾了 OXA引起门静脉肝窦血管病等肝脏微血管病变的特点。

    奥沙利铂门静脉肝窦血管病肝窦内皮细胞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