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危北海 李乾构 李道本(常务)

月刊

1671-038X

zgzxyxhzz2011@sina.com

027-85726835

430022

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Dige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本刊物重点着眼于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新成果、新技术等,突出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之大特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舒劲杨晋翔唐旭东...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积是中医疾病"积聚"的一种,具有病程迁延、缠绵难愈等特点,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肝纤维化、肝硬化及一些肝胆肿瘤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效果良好。本共识阐述了肝积病名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疗效评定、预防调摄等内容,突显了临床实用性,体现了最新研究进展。

    肝积中医诊断治疗共识

    中西医协同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进展述评

    谢胜严静黎丽群王光耀...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常伴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本病致病因素十分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治疗时间长、致死率高等特点。单纯使用中药或西药治疗仍难以完全控制疾病进展及改善预后,中西医协同在SAP治疗中显示一定优势。本文对近些年来中西医协同治疗SAP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西医发病机制、中医病机和中西医治疗研究现状等予以探讨,并浅析基于中西医病机融通下SAP中西医协同治疗的切入点,证实中西医协同治疗SAP具有合理性、可靠性、有效性、发展性等优势。未来进一步努力探索SAP的中西医协同治疗当是颇具价值的研究方向。

    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协同进展述评

    炎症性肠病若干难点处理经验

    沈洪刘亚军朱磊邢敬...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是消化道疑难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及肠外表现,临床处理颇为棘手。中医药对于炎症性肠病相关疑难病症有独特治疗方法:针对反复便血者,当凉血化瘀、宁络止血;高热不退者,当和解少阳、宣透清散;激素依赖者,当补脾益肾、调和气血;结肠癌变者,当益气固本、化浊祛毒;内瘘脓肿者,当清热解毒、生肌愈疡;关节损伤者,当清肠化湿、通络消痹;皮肤病变者:当内外兼顾,化湿解毒。在中西医结合的医疗背景下,充分发挥西药精准靶向治疗和中医辨证施治特点,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中医药

    "肺肠同治"宣白承气汤干预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肺损伤的病理学机制

    王天麟冯彬彬高天婴张雨田...
    11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肺肠同治"宣白承气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及作用。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宣白承气汤组、宣白组和承气组,每组1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以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的方式制备SAP模型,于造模后3、6、12、24h各时间点分别处死4只大鼠取材,观察大鼠胰腺、肺和肠组织的病理学表现及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a水平。结果:宣白组和承气组的病理学改变相近,宣白承气汤组明显优于宣白组和承气组(P<0。05)。在各时间点,模型组较对照组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中药各组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宣白承气汤组优于宣白组和承气组(P<0。05)。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IL-1β、IL-6和TNF-α水平在第12h达到高峰。结论:肠道在SAP-ALI发病及防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宣白承气汤可通过肺肠同治明显减轻SAP-ALI炎症水平,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

    肺肠同治宣白承气汤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肺损伤病理学

    "化浊调肝健脾"法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硬化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

    苏春芝杨倩张金丽孟宪鑫...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化浊调肝健脾法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硬化(HBV-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12例HBV-LC患者分为"化浊调肝"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化浊调肝健脾汤,2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总积分、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四项、Fibrotouch肝脏硬度测量值及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结束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CⅢNP)、Ⅳ型胶原(C-Ⅳ)、肝脏弹性指数、IL-17A、IL-6水平在治疗后均下降,且治疗组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IL-10水平在治疗后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化浊调肝健脾"法则治疗HBV-LC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延缓肝硬化病情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硬化化浊调肝健脾炎症因子

    脓毒症胃肠损伤——"肠痹"的中西医病机融通救治

    黎丽群刘园园杨成宁谭金晶...
    120-12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脓毒症胃肠损伤是脓毒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亦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初始环节。积极改善患者胃肠道功能对提高脓毒症救治成功率意义重大。目前,行业内对本病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该病发病机制复杂且未完全明确,常常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谢胜教授从医30余载,带领团队致力于中医病机在疾病预测、预防及治疗方面的研究,提出救治急危重症的"中西医病机融通"理论观点,并基于该理论观点从"肠痹"论治脓毒症胃肠损伤,获得良效。

    中西医病机融通肠痹脓毒症胃肠损伤理论

    伤寒腹诊法辨治急性胰腺炎

    苏杭唐文富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腹诊法以《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为基础,结合腹诊技术评估和治疗胰腺炎。腹诊通过细致的望闻问切,尤其是腹部切诊来辨识患者体质、诊断内脏病变及其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伤寒腹诊提供了急性胰腺炎早期阳明腑实证的治疗指导,强调活血化瘀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此外,腹诊法还能帮助了解腹水和痰饮的积聚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总体而言,伤寒腹诊强调四诊合参、整体观察,可清楚反映急性胰腺炎的病情变化,为急性胰腺炎提供了一种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方法。

    急性胰腺炎伤寒腹诊腹部切诊辨证论治

    基于六经辨证对早期急性胰腺炎诊疗体系的构建探索及应用

    刘熙荣谢家诚李生发张夏...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重症胰腺炎的病死率高,早期干预阻断其全身炎症反应,是阻止急性胰腺炎向重症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医药作为早期干预措施之一能有效阻断全身炎症反应,降低重症发生率。本文基于六经辨证体系,从"表里观"、"津液观"以及"正邪观",阐述早期急性胰腺炎病发于少阳、阳明、厥阴这3个层面,系统论述早期急性胰腺炎的疾病传变规律、治疗原则以及处方用药,以期构建中医药对早期急性胰腺炎诊疗体系。

    早期急性胰腺炎六经辨证中医药

    葛芩消溃方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相关机制初步探讨

    贾靖徐甜甜张毅汪洋...
    134-13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葛芩消溃方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UC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0。5 g/次,3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葛芩消溃方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Baron评分、结肠组织病理评分、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并比较2组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X)水平和肠黏膜叉头框蛋白A2(FOXA2)mRNA、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微小核糖核酸-31-3p(miR-31-3p)表达情况,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Baron评分、结肠组织病理评分、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D-乳酸、DAO、ETX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黏膜组织FOXA2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1),HIF-1αmRNA、miR-31-3p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苓消溃方联合美沙拉嗪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保护肠黏膜功能,促进肠黏膜愈合,治疗UC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黏膜组织FOXA2 mRNA、HIF-1α mRNA、miR-31-3p表达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中药葛芩消溃方美沙拉嗪机制

    茵陈苓桂术甘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的影响

    袁亚利毛堂友韩海啸董瑾操...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茵陈苓桂术甘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小鼠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的调控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茵陈苓桂术甘汤低剂量组、茵陈苓桂术甘汤中剂量组和茵陈苓桂术甘汤高剂量组。采用高脂饲料诱导NAFLD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药物组分别予相应浓度药物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1次/d,共4周,观察不同方式治疗后小鼠体重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水平,以及Th17/Treg细胞比率;并通过RT-qPCR检测二者相关细胞因子IL-17、IL-10的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P<0。01),肝细胞出现空泡样变性及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经治疗4周后,茵陈苓桂术甘汤各剂量组小鼠体重明显降低(P<0。05,P<0。01);肝组织空泡样变性、脂肪样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均明显减轻。机制方面,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Th17占比显著升高(P<0。01),其相关细胞因子IL-17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Treg细胞占比显著降低(P<0。05),其相关细胞因子IL-10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Th17/Treg细胞比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茵陈苓桂术甘汤组与模型组比较,小鼠肠系膜淋巴结Th17占比显著降低(P<0。01),其相关细胞因子IL-17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Treg细胞占比显著升高(P<0。01),其相关细胞因子IL-10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Th17/Treg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茵陈苓桂术甘汤可以显著改善NAFLD小鼠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其作用机制与调节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有关。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茵陈苓桂术甘汤Th17/Treg免疫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