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危北海 李乾构 李道本(常务)

月刊

1671-038X

zgzxyxhzz2011@sina.com

027-85726835

430022

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Dige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本刊物重点着眼于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新成果、新技术等,突出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之大特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葛根清肠颗粒联合双歧杆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杨建琪霍永利杨倩娄莹莹...
    604-607,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葛根清肠颗粒联合双歧杆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胃肠湿热兼气滞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9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4周,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口服葛根清肠颗粒各服用4周。比较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评定、焦虑抑郁评分(SAS、SDS)、5-羟色胺(5-HT)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95。83%)高于对照组(62。50%),2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5-H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清肠颗粒联合双歧杆菌治疗IBS-D胃肠湿热兼气滞证的疗效显著,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焦虑抑郁程度。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葛根清肠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泄泻胃肠湿热兼气滞证

    运脾调糖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血糖血脂的影响

    芦阳董兵轮王思颖杨欣...
    608-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运脾调糖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血糖血脂的影响,旨在分析运脾调糖方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我院90例2型糖尿病(脾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运脾调糖方。比较2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Pearson法分析肠道菌群与血糖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统计中医症状改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中医症状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78%vs 82。22%,P<0。05);治疗后,研究组双歧杆菌、拟杆菌及乳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FBG、2hPG、HbA1c、TC、TG及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双歧杆菌、拟杆菌及乳杆菌与FBG、2 hPG、HbA1c、TC、TG及LDL-C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P<0。05),肠杆菌和肠球菌与FBG、2hPG、HbA1c、TC、TG及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脾调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改善肠道紊乱菌群,提升血糖、血脂控制效果,增强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2型糖尿病运脾调糖方肠道菌群血糖血脂

    任顺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及经验分析

    任浩李阳文玉利侯雪玥...
    614-616,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任顺平教授活血通络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及经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和自身对照的方法,共收集26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例资料,患者均口服活血通络方治疗6个月,记录治疗前后的胃镜结果及胃黏膜活检结果,以OLGA评分为标准,分别记录相应积分,观察治疗前后胃黏膜萎缩程度的变化。结果:本研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以中、重度萎缩为主,治疗后胃黏膜萎缩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好转(P<0。05),其中30-39岁与40~49岁年龄段患者胃黏膜萎缩逆转程度较为显著(P<0。05)。结论:活血通络方可有效阻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一步发展,并可逆转不同萎缩程度的胃黏膜。

    慢性萎缩性胃炎活血化瘀法疗效观察任顺平经验

    基于胃-小肠-脾的相关性探讨中医小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中的作用

    杨竹青王晓鸽郭敏刘镇亚...
    617-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基础病机为脾虚气滞,胃失和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小肠作为脾升胃降的中心环节,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功能与脾升清、胃降浊的过程密切相关。若小肠功能失常,则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中焦气机不利,最终导致FD的发生。而中医学对于小肠功能的认识是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产生的,小肠功能的实现亦需要依靠相应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当西医学十二指肠出现异常改变,如十二指肠内脏高敏感及肠黏膜屏障受损时,中医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亦会受到影响,进而容易诱发或导致FD。中医药可通过调节十二指肠高敏感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对FD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因此,本文基于胃、小肠、脾之间的联系探讨中医小肠在FD发病中的作用,为FD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小肠发病机制

    基于时空观精准辨治胃癌前病变

    张书时昭红李双翼张曼玲...
    623-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前病变(GPL)是一类容易进展为胃癌的黏膜病理组织学病变,目前尚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案推荐。中医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能够改善症状、逆转病变和延缓疾病进展。中国精准医疗计划于2016年启动,近年愈来愈多提倡中医药精准医疗。时昭红教授提出基于时空观的GPL精准辨治模式,在时间维度上,将疾病发展阶段证候特点从虚实两端精准分期而治;依据"四时五脏阴阳"不同精准用药,同时预见性辨证用药,精准防止疾病进展。在空间维度上,结合地域环境、体质个体化施治,并结合内镜技术与病理从内部与微观层面精准辨证论治,延伸了中医望诊与辨证的内涵,为GPL临床辨治提供了更加动态而全面的参考。

    胃癌前病变精准医疗时空观中医药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机制研究进展

    索卓群李慧臻马佳乐赵双梅...
    627-631,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具有病程长、频反复、难治愈、易癌变的特点。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免疫、胆汁及十二指肠液反流、遗传等因素相关,治疗上主要以杀灭Hp、促进胃肠动力、抑制胃酸为主,对于改善症状有一定疗效,但难以逆转病理,阻止炎-癌转化。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通过中药、针灸等治疗方式,在治疗CAG的过程中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本文通过对中医治疗CAG的相关实验研究文献整理发现,中医在减轻CAG炎症反应、修复受损胃黏膜、阻断胃黏膜炎-癌转化等方面疗效极佳,这主要与中药、针灸等有效改善炎症微环境、调节程序性死亡、抗氧化应激、修复胃黏膜损伤、改善胃黏膜代谢及调控胃肠激素释放等6个方面相关,本文现从以上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中医治疗CAG相关机制进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中药针灸作用机制

    中西医结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新进展

    吴文涛陈晓乐胡素芹李明彦...
    63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率近年来不断上升。目前西药对GERD的治疗手段主要为抑酸剂、促胃肠动力药与黏膜保护剂联用,然而长期使用抑酸剂不良反应大,特别是对于患有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患者,其症状往往更加严重,且复发率高;GERD也常伴有抑郁、焦虑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中医药在治疗GERD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因此,在利用西药针对性治疗的同时,结合中医药个体化治疗,可降低GERD复发率,减少对抑酸剂的依赖,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GERD文献的归纳总结,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GERD的病因、诊断、治疗,为临床治疗GERD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力求减轻GERD患者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中医辨证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