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杨培民

双月刊

1672-0512

yxbjb@vip.163.com

0531-68616919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6369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Imaging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医学影像工作者(主要包括X线、CT、MR、DSA、US等)和中医、西医临床医师,以及从事影像学与核医学研究的人员。本刊以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临床与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重视影像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及新技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DWI联合3D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对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李强李晓伟韩广李莹莹...
    294-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DWI联合3D-ASL技术在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各20例的MRI资料,分析平扫、增强扫描、DWI、3D-ASL图像特点,并测量最小ADC值及最大相对脑血流量(rCBF).结果:鞍旁脑膜瘤多呈类圆形,T2WI多呈等信号,增强扫描以早期中等程度强化常见,常见瘤周水肿及脑膜尾征;DWI多呈等高信号,最小ADC值(0.67~1.12)×10-3 mm2/s,平均(0.76±0.13)×10-3 mm2/s;多呈中高灌注,rCBF为5.072~9.683,平均7.062±3.571.海绵状血管瘤多呈哑铃状,T2WI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以充填式显著强化为主,未见瘤周水肿及脑膜尾征;DWI多呈低信号,最小ADC值(1.48~1.83)×10-3 mm2/s,平均(1.56±0.25)×10-3 mm2/s;多呈低灌注,rCBF为1.356~3.014,平均1.696±1.028.2组肿瘤形态、T2WI信号、DWI信号、最小ADC值、强化方式、灌注信号及rCBF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WI联合3D-ASL技术在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扩散加权成像动脉自旋标记鞍旁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

    甲状腺微小滤泡增生结节的特征性CT征象

    国荣芳成建明杨玉婵谢晓峰...
    298-30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滤泡增生结节(FHN)的特征性CT征象.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9例(109个)甲状腺微小FHN(FHN组)和77例(90个)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PTMC组)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观察2组结节的CT征象,包括平扫密度、强化方式、囊变、边缘中断征、包膜征及钙化.对2组数据行组间比较,并分析相关CT征象的诊断效能.结果:2组CT平扫密度、强化方式、囊变、边缘中断征、包膜征及钙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阳性预测值高的征象包括CT平扫呈均匀等/高密度(1.000)、平扫密度不均匀(0.894)、强化不均匀(0.804)、囊变(0.838).阴性预测值高的CT征象为包膜征阴性(0.758).结论:CT平扫呈均匀性等/高密度或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伴发囊变、包膜征阴性可能是甲状腺微小FHN的特征性CT征象.

    甲状腺结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微波消融术后疗效评估的影响因素分析

    邓伟张英霞闫诺李昊昌...
    302-305,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疗效及结节体积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行微波消融治疗的低危PTMC患者63例,于术后1 d和1、3、6、12个月进行随访,对临床疗效及结节体积进行观察;根据结节吸收情况分为结节消失组(19例)与结节未消失组(43例),分析影响结节体积的相关因素.结果:63例均一次性完全消融成功,1例因颈部淋巴结转移转行外科手术.术后疼痛1例、出血2例、声音改变1例,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无其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微波消融后结节体积短时间内急剧增大,术后6个月时结节体积恢复至术前水平,19例结节术后12个月完全吸收,其中4例发生在术后6个月.2组在有无微小钙化灶、与最近被膜的距离、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分类、术后1 d结节体积、消融时间、消融热量及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年龄、术前结节体积、单位体积能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低危PTMC的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年轻患者、小病灶及单位体积能量高的患者微波消融术后结节吸收效果好.

    微波消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疗效吸收率

    CT评分及白细胞介素34、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

    王超逸毛佳陈露
    306-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T评分及白细胞介素34(IL-34)、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对活动性肺结核(ATB)的诊断价值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ATB患者2 000例作为ATB组,同期选取500例非ATB患者为非ATB组.ATB组行抗结核治疗6个月,随访3年,其中预后不良538例和预后良好1 462例.分析CT评分及IL-34、SIL-2R对ATB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结果:ATB组CT评分、IL-34、SIL-2R均明显高于非ATB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CT评分、IL-34、SIL-2R及三者联合诊断ATB的AUC分别为0.859、0.820、0.876、0.932,CT评分最佳临界值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4.2%、100.0%,IL-34为61.7%、100.0%,SIL-2R为72.7%、90.2%,三者联合为82.9%、90.6%.ATB组中预后不良患者的CT评分、IL-34、SIL-2R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均P<0.05).ROC曲线显示,CT评分、IL-34、SIL-2R、三者联合预测ATB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51、0.838、0.847、0.908,CT评分最佳临界值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8%、90.1%,IL-34为54.8%、100.0%,SIL-2R为65.6%、88.4%,三者联合为84.8%、89.7%.结论:ATB患者CT评分、IL-34、SIL-2R呈高表达;预后越差,CT评分、IL-34、SIL-2R越高.CT评分、IL-34、SIL-2R三者联合对ATB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及预后预测价值.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白细胞介素34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活动性肺结核诊断预后

    18F-FDG PET/CT原发灶代谢参数对肺腺癌临床分期的预测价值

    朱俊辉李思叶黄子康王静...
    311-315,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代谢参数对肺腺癌临床分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86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86例中早期组54例,进展期组32例.测量原发灶最大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以相对阈值法(40%为阈值)测量肿瘤代谢体积(MTV)及糖酵解总量(TLG).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进展期肺腺癌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生成相应的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及模型预测进展期肺腺癌的价值.结果:进展期组中央型肺癌、有肺癌相关症状、血清癌胚抗原(CEA)≥5.00 μg/L的构成比,以及原发灶最大径、SUVmax、MTV、TLG均大于早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有肺癌相关症状、血清CEA≥5.00 μg/L、SUVmax均为进展期肺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各代谢参数对进展期肺腺癌均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其中以TLG的AUC最大,达0.782,最佳界值为14.27 g,敏感度为90.6%,特异度为61.1%.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进展期肺腺癌的AUC为0.854(95%CI 0.773~0.934),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8.1%、79.6%和79.0%.结论:18F-FDG PET/CT原发灶代谢参数对进展期肺腺癌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联合临床特征能提高对肺腺癌临床分期的诊断效能,为临床提供指导.

    肺腺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代谢参数分期

    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微血管成像影像学参数构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

    田妍
    316-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及超微血管成像(SMI)影像学参数构建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160例乳腺癌患者,其中训练集120例,验证集40例.根据化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pCR)组和非pCR组.收集患者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非pCR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RStudio 4.2.1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并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内部回声、钙化、边缘毛刺、最大径、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RI、双侧横向剪切波速度比值(SWVr)及Adler血流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临床特征分析显示,ER、PR、HER-2均是非pCR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影像学特征分析显示,PSV、SWVr均是非pCR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联合分析显示,ER、PR、HER-2、PSV、SWVr均是非pCR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训练集临床特征模型、影像学特征模型、联合模型,验证集临床特征模型、影像学特征模型、联合模型的AUC分别为0.770(95%CI 0.681~0.858)、0.960(95%CI 0.915~1.000)、0.969(95%CI 0.926~1.000)、0.745(95%CI 0.634~0.855)、0.980(95%CI 0.947~1.000)、0.948(95%CI 0.871~1.000);敏感度分别为81.10%、93.20%、94.60%、82.20%、100.00%、98.60%;特异度分别为65.20%、91.30%、93.50%、88.00%、85.20%、88.00%.结论: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非pCR受ER、PR、HER-2、PSV、SWVr的共同影响,根据上述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乳腺肿瘤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微血管成像新辅助化疗风险预警模型

    多动脉期采集对提高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增强MRI图像质量的价值

    刘芬熊斌
    322-326,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多动脉期采集对提高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增强MRI动脉晚期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因肝脏占位性病变行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增强MRI检查的患者,其中42例采用放射状星体叠加容积内插式屏气检查(Star-VIBE)行肝脏单动脉期(动脉期仅1个期相)自由呼吸成像(Star-VIBE组),44例采用结合了鸡尾酒并行采集(CAIPIRINHA)技术、水脂分离压脂(Dixon)技术、时间分辨交叉随机轨迹(TWIST)成像的容积内插屏气检查(CDT-VIBE)行肝脏多动脉期(动脉期5个期相)屏气成像(CDT-VIBE组).比较2组动脉晚期图像捕获率、呼吸运动伪影评分和小病灶检出率.结果:CDT-VIBE组较Star-VIBE组动脉晚期的图像捕获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72,P<0.05);在CDT-VIBE组的5个期相中,第4期在动脉晚期捕获率最高(65.9%,29/44).CDT-VIBE组动脉期图像呼吸运动伪影评分明显优于Star-VIB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323,P<0.05);CDT-VIBE组第3期的呼吸运动伪影评分优于第1期(P=0.045).CDT-VIBE组的小病灶检出率高于Star-VIBE组(P<0.05).结论:与Star-VIBE序列相比,采用CDT-VIBE序列多动脉期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增强MRI屏气成像可获得质量更高的肝脏动脉晚期图像.

    肝脏磁共振成像钆塞酸二钠对比剂图像质量

    宽体探测器CT不同扫描模式在甲状腺检查中的应用

    张军鹏崔丁也申敏刘慧...
    327-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CT轴扫与螺旋扫描对甲状腺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30例,A、B组采用轴扫,C组采用螺旋扫描.增强扫描时,A、C组在阈值触发3 s后扫描,B组在阈值触发4 s后扫描,其余扫描参数均相同.对3组图像的动、静脉期正常甲状腺组织、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胸锁乳突肌的CT值、噪声值(SD)及空气噪声值,以及曝光时间、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图像SNR和CNR进行客观统计分析,并对图像的整体图像质量、伪影进行主观评价.结果:轴扫较螺旋扫描曝光时间、CTDIvol、DLP、ED均明显减少(均P<0.001).图像质量方面,A组动脉期甲状腺CT值较C组低(P'<0.017),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3组图像中甲状腺组织的SD值、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7).主观评价方面,A组动脉期整体图像质量评分较C组低(P=0.04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动静脉期3组图像在整体图像质量与伪影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宽体探测器CT轴扫对甲状腺进行扫描,相较螺旋扫描可明显减少曝光时间,降低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适当延迟增强扫描动脉期起始时间,组织强化效果更明显,图像质量更佳.

    宽体探测器体层摄影术,X线摄影术甲状腺图像质量辐射剂量

    T2 mapping技术在鉴别直肠黏液腺癌和非黏液腺癌中的价值

    吴广太贾进正徐兴华常玲玉...
    33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T2 mapping技术对直肠黏液腺癌和非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直肠癌患者69例,其中黏液腺癌9例,非黏液腺癌60例,所有患者均行盆腔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2 mapping及DWI序列.由2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测量病灶的T2值及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和DeLong检验分析T2值、ADC值及两者联合的诊断效能.结果:直肠黏液腺癌的T2值及ADC值均高于非黏液腺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值、ADC值及联合指标(T2值+ADC值)鉴别直肠黏液腺癌和非黏液腺癌的AUC分别为0.96、0.81和0.97,T2值与ADC值的差异及联合指标与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2 mapping对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效能优于DWI,DWI联合T2 mapping可显著提高对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准确率.

    直肠肿瘤磁共振成像T2mapping扩散加权成像黏液腺癌

    双能量CT评估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肝脾血流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刘璐豪周舟
    338-341,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双能量CT碘图定量研究肝硬化肝脾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与对应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与2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碘图,测算肝脏动脉期碘浓度(Ia)与门静脉期碘浓度(Ip)、门静脉碘浓度(PVIC)、肝动脉碘分数(AIF)、脾脏动脉期碘浓度(SIa)与门静脉期碘浓度(SIp).肝硬化组48例中,Child-Pugh分级A级27例,B级14例,C级7例.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变量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肝硬化A、B、C级与对照组4组间6个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肝硬化组Ia、AIF、SIa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Ip、PVIC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肝硬化组Ia、AIF、SIa、SIp均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均P<0.05),Ip、PVIC均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肝脾血流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且肝硬化患者的肝脾血流动力学参数与Child-Pugh分级具有相关性.双能量CT可作为评估肝硬化肝脾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无创定量工具.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Child-Pugh分级肝硬化血流动力学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