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孟庆云

月刊

1006-3250

zyjc@chinajournal.net.cn

010-64074751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客交""主客浑受"理论内涵探析

    李威岳冬辉
    1989-1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客交"理论出自吴又可《温疫论》,后世医家薛生白在其启发下提出了"主客浑受"理论,在形成上皆因正气亏虚、气血困顿,正气与客邪胶锢于血脉,用药上运用灵动攻走之物消除血脉之痼疾.但二者各有不同,吴氏认为"主客交"病机为邪火独存,胶锢客邪于十二经之血脉,病位在表,用药在消瘀剔邪的基础上,更注重补益人体气血偏虚;而薛氏继承了吴氏对于"主客交"理论内涵的认识,将"主客交"由疫病扩大到湿热性质疾病,认为"主客浑受"为脾虚复感湿热之邪,继而邪气深入厥阴血脉,病位在里,用药注重化瘀通络,更针对厥阴血脉瘀结之证.

    主客交主客浑受吴又可薛生白三甲散

    浅谈故邪邪根的研究思路

    陈萌
    1993-1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医学术体系当中,病理不同于病机,是指病因导致疾病的原理.《黄帝内经》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并且提出了新邪叠加故邪致病的病理主张.张仲景肯定并精简了这些认识,将许多内伤病与伤寒坏病的发病基础归咎于四种病理,即饮食劳倦伤脾、汗出当风成痹、渴暴多饮成痰、酒伤血分成瘀.本文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缜密论证,认为其形成根源是欲望驱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并首次将这些特定病理称为"故邪邪根".阐明这些学术问题,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治未病理念的根本体现,是十分具有社会意义的举措.

    故邪故邪邪根中医病理张仲景《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妇人乳中虚"考辨

    张鸿博崔为
    1998-2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金匮要略》中竹皮大丸方条文"妇人乳中虚"的解释,历史上存在着诸多分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历代医家对该条文的断句以及在"乳"字的理解上存在讹误,从文献角度考证发现汉代"乳"字本义即"生产",并且应作去声,只是随着年代推移逐渐失去了去声用法,本条文应断句为"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病因病机是妇人因生产所导致的中焦虚弱而出现的烦乱呕逆,与哺乳并无直接关系,竹皮大丸是张仲景"安中益气"法的重要体现,侧重对中焦气机的稳固,而非直接补益,在临床中可通过产前对中焦的养护达到"未病先防"的预期,这一认知对该条文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金匮要略》产后病竹皮大丸

    基于知识元标引的《伤寒微旨论》学术思想探析

    张艺杨凤侯鉴宸周冉冉...
    2002-2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知识元标引技术对《伤寒微旨论》内容进行解析,探析其中特色学术思想.方法 采用知识元标引方法对《伤寒微旨论》进行知识体、知识元、语义层级的抽取并建立语义关联,得到标引数据,利用微软结构化查询语言计算机(Microsoft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Server,MS SQL Server)数据库将标引所得数据读取为逻辑数据,经共指消解、语义消歧等步骤后导入图数据库神经优化器(Neural Optimizer 4j,Neo4j)构建知识图谱.结果《伤寒微旨论》共包含知识体273个、知识元1292个、语义2465个、语义关联621条,具体涉及4种外感热病,其中伤寒论述最多,致病因素以寒邪为主,病机以阴阳病机阐释为多,脉象以浮、沉、数为主,并注重寸尺脉力大小的比较,治则以调和阴阳为首要,治法多用汗下温之法,创制新方39首.结论《伤寒微旨论》总体呈现理、法、方、药、案的记叙规律,书中特色学术思想内涵丰富,体现出韩祗和长于病理、治法等阐述,同时理论与实践并重.治伤寒以脉证为先,以辨别阴阳病机为纲;注重节气变化,因时制宜,因时用方;对经方强调随证加减并创制多种新方;对于劳复、阴黄、蓄血等特色方证,单独分篇论治.

    《伤寒微旨论》韩祗和知识元标引知识图谱学术思想

    孙一奎命门观对宋明理学太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孙超韦良玉佟旭
    2007-2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一奎的命门思想深受宋明理学太极理论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既往医界认识的有形命门,将其提升为形而上的概念进行论述,跳出了具体脏腑的限制,提高了命门的理论地位.其命门思想大体宗宋明理学本体论宗旨,但也与其有本质上的不同.宋明理学中的"太极"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而孙一奎命门观中,人体"命门"以两肾为所确立的基础;宋明理学中的"太极"非阴非阳,而孙一奎命门观中命门性质"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可".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指导临床辨证和用药,孙一奎的命门观无法、也不能忽视人体脏腑的实际而虚无存在,他的命门观仍是为其主张通过培补肾与命门,达到"固本培元"的治疗目的而服务的.

    孙一奎宋明理学命门太极温补

    陈士铎《辨证录》不寐证治探析

    何忠冉艳琼黄立张良...
    2010-2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辨证录》系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全书共十四卷一百二十七门,其中涉及不寐的多达十余门.本书着重从心、肾、肝、胆四脏论治不寐,其中以心肾不交、肝血亏虚为主轴,又可辨证分为心热肾寒、肝不养心、胆虚气怯、肝不藏魂、胆虚邪袭五型.陈士铎认为心肾不交致不寐的病机主要为心热肾寒、胆虚气怯、胆虚邪袭,肝血亏虚致不寐的病机主要为血不养心、血不藏魂.其较为全面地阐释了心肾不交、肝血亏虚的内涵,并深入分析了其导致不寐的机理及相应诊治大法,创造性地论述了胆在心肾互交中的重要作用.《辨证录》所论不寐证型和所载方药对现代临床颇具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和全面挖掘.

    不寐陈士铎《辨证录》

    《疫喉浅论》疫喉辨治思想探颐

    徐艺连付琨王焱苏颖...
    2013-2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疫喉浅论》乃清末喉科名医夏云所著辨治疫喉之专书.本文系统梳理了夏云疫喉辨治思想及其对疫喉病因、病机、症状的辨治特点.夏云提出疫分常疫、杂疫,疫喉乃杂气致疫,疫喉病因为外感杂气兼有内热,疫喉病机属性及症状受天时气候变化影响,疫喉病势及预后可据喉、痧、舌、脉辨别.夏云还创新性地提出疫喉治法分三阶段,婴儿、孕妇治法有别.针对疫喉闷痧闭证,提出先以散剂取嚏再进汤药之法,针对疫喉出现咽喉肿痹提出急用刺、刮、吐法救之.本文从辨疫喉病因、症状及治法三方面对夏云辨治疫喉的医学思想及辨治特点予以分析,对当今辨治疫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疫喉浅论》疫喉辨治思想

    基于《万密斋医学全书》探析万全辨治小儿泄泻的特色

    朱荣欣胡思源蔡秋晗郭圣璇...
    2017-2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泄泻是儿科常见疾病.文章基于《万密斋医学全书》探讨儒医万全从"五因、四时、脏腑"对小儿泄泻的辨治特色.认为从五因来看,因于风,发散风邪;因于寒,温中止泻;因于暑/热,清热和中;因于湿,引而竭之;因于积,先补后下.从四时来看,春季重解表,夏季重清暑,秋季重渗湿,冬季重温补.从脏腑来看,脾泻宜健运,胃泻宜温中,肾泻宜补益,小肠泻宜利水,大肠泻宜固涩.另外,治疗时应重视兼症,久泻兼渴,补脾止泻生津液;久泻致疳,健脾涩肠助纳化;重泻生风,及时救治防变证.临证诊疗时不可拘泥于某一病因、某一季节或某一脏腑辨证,应结合全身症状灵活辨治.

    万全小儿泄泻《万密斋医学全书》用药特色辨治

    基于"肝为气化之始"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何一鑫杨保林
    2020-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张锡纯"肝为气化之始"理论出发,探讨其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的病机特点作分析总结.认为肝失气化、络脉不畅贯穿AS病程始终;肝失敷和、阳气不宣、玄府郁闭是AS早期内中膜增厚的病理基础;肝失条达、痰瘀互结、脉生痰核是AS中期斑块形成的病机核心;肝体失柔、阳气逆乱、络风内动是AS后期易损斑块致变的病进转归.据此,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调肝理气、通脉和络的治疗总则,同时针对AS各期不同的病机特点,分别治以温补肝木,益气升阳,开通玄府;调和肝脾,辛开苦降,化痰祛瘀;平肝潜阳,柔肝通络,补益精血.通过调节气化之始,以实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

    动脉粥样硬化气化之始络病理论

    基于"一身之气"理论探讨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间质改变的论治

    热那古力·艾斯卡尔方晗语常秋盈张洪春...
    2023-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性硬化症多属于中医"皮痹"的范畴,后期则并发或者转归为"肺痹""肺痿"等病.《灵枢·五变》《素问·痹论篇》《杂病源流犀烛》等古籍指出了一身之气的失常是导致痹证发生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认为一身之气的主要组成为元气、营气、卫气和宗气.本文试从元气、营气、卫气、宗气的生理病理特点论述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改变的发病机制.同时提出补元气、调营卫、行宗气等治法在该病防治中的意义,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启示.

    系统性硬化症肺痿肺间质改变一身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