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孟庆云

月刊

1006-3250

zyjc@chinajournal.net.cn

010-64074751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芪在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中的应用探析

    古豫蕾刘文礼徐江雁
    519-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芪作为补气诸药之最,在消渴中运用广泛,尤其是中、下消之证,而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可归属于消渴中的下消范畴.本文通过气阴关系,探讨黄芪在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认为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以益气之力填补五脏之虚,推动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二是通过补脾气以生后天肾精、益肾气以固肾中精微,使肾精充而有源、固而不泄;三则秉执阳中求阴,以补肺、脾、肾之气,促动机体阴复津生.总以颐养肾元、兼顾五脏,可谓治疗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特色用药.

    黄芪糖尿病肾脏疾病消渴功效临床应用

    葛根素在重大慢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探索研究

    田赵威刘晨风王琛
    52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葛根素是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了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近年发表的与葛根素相关的文献,通过关键词及热点突现分析,结合图谱内容解读,得出以下结论:葛根素在重大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的临床前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其主要作用机制与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相关,但不同作用机制间的相互关系尚不完全清楚;葛根素在糖尿病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肠道菌群紊乱等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有较高的潜力,相关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葛根素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愈发被关注,但其生物利用度低、高质量临床试验缺乏等问题日益凸显.总的来说,葛根素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但相关作用机理及其关系仍需深入挖掘,相关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亦值得关注和重视.

    葛根素重大慢性疾病临床应用研究趋势

    旋覆代赭汤临证化裁中的常变观

    王璐玲邢健东
    530-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变"是中医学运用的哲学范畴之一,构建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特有的思维方式.以旋覆代赭汤为例,该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太阴虚寒引起噫气频作伴心下痞满证,中焦气机逆乱是该方的辨证关键.笔者从药性理论古方新裁,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运用旋覆代赭汤临证化裁,附验案一则.以病机与方药的演变为线索,再启探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常变"观.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气机常变

    从"一气周流"论治缺血性中风病

    赵赫王成银
    533-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依据发病过程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其病位主要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黄元御提出"一气周流"理论,认为中风之发病以土湿阳衰、木郁生风、水寒侮土为主要临床病机,其中又以中焦脾土虚衰为致病之根本,提出补中焦以强轴运、疏肝木以息肝风、滋肾水而温肾阳的治法,并强调在调治肝肾时注重对中焦脾胃的顾护,从而使"一气"有力,诸气周流,五脏运行有常而病邪弗生,中风得愈.

    "一气周流"缺血性中风病黄元御病机治法

    基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论治肿瘤相关口疮

    葛媛莎王新苗李杰朱潇雨...
    537-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炎是肿瘤患者放化疗及靶向治疗常见并发症,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会降低患者依从性,影响疾病治疗.本文受病机十九条启发,试从心论治肿瘤相关口疮.病机上,肿瘤病本及其治疗均可影响心之生理功能(心为阳脏、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因病致疮:肿瘤患者本身存在焦虑抑郁,扰动心神,且肿瘤病本入络入血,血脉阻滞,继生口疮;因治生疮:系由抗癌治疗药邪性质或不良反应(失眠、骨髓抑制等)引起心阳不足、心火亢旺或心血亏虚,致口疮产生.治法上,基于病本及肿瘤治疗偏正,除清心滋阴治常疮外,创新性地提出振奋心阳治顽疮,活血化瘀治痼疮,宁心定志安神敛疮共四大维度治法,以达愈疮之效.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肿瘤相关口疮理论探讨

    基于"络病理论"辨治良性前列腺增生

    巩瑛杰于润泽朱玉新张奇...
    541-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一种常见于老年男性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临床主要以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为主要表现.中医对BPH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而络病理论的发展又为该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医认为BPH的发病是以正气不足为本,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为标,而精室脉络阻滞不通是其关键病机.本文就前列腺的生理、病理特点及该病的疾病特点与络病学的相关性,基于络病理论来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深入探讨.

    络病理论良性前列腺增生病机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研究进展

    桑子淇王汉刘玉茹叶桐...
    545-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脘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病证之一,病因繁多,病机复杂且治疗方法不一,病情易反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病的西医疗法主要包括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以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等.长期服用可产生药物依赖及不良反应.本文通过从经典方、自拟方、药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中医治疗胃脘痛注重中焦升降平衡,主要从疏肝、导滞、温中等方向入手;临床多数医家使用经典方或自拟方进行治疗,首选的基础方为柴胡疏肝散、黄芪建中汤.通过对方剂中的药对分析,发现延胡索、川楝子和白芍的使用频次最高,现代药理学发现其均具有镇痛作用.中医针灸、推拿等外治法,针药结合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治疗胃脘痛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胃脘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参考.

    胃脘痛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调节IgA肾病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

    郭婷黄文龙丁樱宋纯东...
    552-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原因.本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免疫机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中医学家从正邪失衡、营卫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三焦功能紊乱、伏邪学说等方面探讨了本病免疫紊乱的病因病机,并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可通过改善黏膜免疫、调节B细胞、调节T淋巴细胞、抑制补体系统异常激活等途径发挥调节IgA肾病免疫紊乱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中医药干预IgA肾病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中医药进一步临床实践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IgA肾病免疫作用机制

    补肾健脾活血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芦佳劲齐保玉金子开孙传睿...
    556-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一种以骨代谢改变、骨量降低、骨折风险增加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慢性骨骼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亟须更为简便廉验的综合干预方案防治POP.中医药治疗POP具有独特优势,其中补肾填精、益气健脾、活血祛瘀类中药的配伍是POP中医临证常用思路.本文基于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总结归纳补肾健脾活血类方药治疗POP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据.提示补肾健脾活血类方药在提高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缓解疼痛、改善骨代谢标志物如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清钙、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 等方面收效显著.补肾健脾活血方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受体激活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F-κB ligand,RANKL)、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与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BMP)-Smad等信号通路影响骨稳态进而治疗POP.补肾健脾活血类方药防治POP的临床疗效已经被证实,未来需要深化补肾健脾活血类方药"有效成分-单药-复方-作用机制-疾病靶点"的有机串联,深入挖掘其防治POP的科学内涵.

    补肾健脾活血法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