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孟庆云

月刊

1006-3250

zyjc@chinajournal.net.cn

010-64074751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SrTO法探讨当代中医名家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特点

    赵珮希常天瀛崔英子王文雅...
    836-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当代中医医家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 全面系统检索当代中医名家论治出血性中风相关文献.依据澳大利亚循证方法学组织(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研发的基于文本和专家意见的系统综述(the systematic review of text and opinion,SrTO)方法,对中医脑病领域名医名家诊治出血性中风临证经验、学术思想等相关研究进行证据整合,并从理法方药、因机证治多方面分析其学术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 36 名中医医家,医家在华南、华东、华北、华中等医疗发达地区分布多,其中北京地区纳入医家数量最多,为7 名;纳入医家的20%有中医家传教育背景,69.4%有师承名医学习经历;36 名医家总结归纳形成包括脑髓理论、伏邪理论、毒损脑络在内共计 11 种新理论;创新性地提出包括通腑化痰、破血化瘀、痰瘀同治在内共计23 种新治法.结论 当代中医名家将传统理论和现代研究相融合,诊治上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并重,学术上传承与创新兼备,对出血性中风的研究逐渐深入.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名家学术特色SrTO方法

    三辨诊疗模式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中的应用

    李萍李园廖梦婷林洁...
    844-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胃炎"炎癌转化"是慢性非可控性炎症向恶性肿瘤演变的经典途径,面对我国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俱高的现状,探讨如何发挥中医药优势,早期阻断、延缓或逆转这一级联反应模式,对于降低胃癌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目前中医药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多聚焦于疾病或证型特点,而忽略对患者本身体质特征的分析判断.王琦院士所创立的"三辨诊疗模式"是以重视"辨体"为基础,综合辨别患者体质、疾病和证候的新型诊疗模式.本文将三辨诊疗模式应用于胃炎癌转化的诊疗过程中,通过总结胃炎癌转化过程中不同病理时期的病因、病机演变特点,归纳其中关键阶段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体质偏颇状态、证候及其转归,为全面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提供基础.综合辨别疾病及其发展特征,灵活借助多种途径纠正偏颇,有助于临床诊疗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

    诊疗模式慢性胃炎炎癌转化中医药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名中医治疗胃痛组方用药规律

    段园志王微王韶华唐旭东...
    847-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名老中医运用中医中药治疗以胃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搜索"名医病案库"中诊断胃痛且属萎缩性胃炎的案例,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医案信息进行证候、中药频数、性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分析.结果 共得到医案105 例,共计114 个中药复方,合计使用中药196 味,结果显示:胃阴不足证为最常见证候,中药四气以温、平药物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归脾、胃、肝、肺经为主;频次>20 的中药共25 味,有白芍、甘草、白术等;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用药对16 个,包括白芍-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等;药证间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胃阴不足证常用白芍、石斛等,脾胃虚弱证常用白术、党参等,脾胃湿热证常用黄连、半夏等,脾虚湿阻证常用白术、陈皮,寒热错杂证常用黄连、黄芩等,肝胃气滞证常用白术、茯苓等,肝胃郁热证常用丹参、白芍等,胃络瘀血证则常用黄芪、丹参;通过聚类分析,将高频使用药物归为 6 大类.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可发现该疾病临床证候复杂多样、虚实夹杂,名医用药治疗时涉及养阴缓急、健脾疏肝、清热燥湿等治法,涉及芍药甘草汤、四君子汤、半夏泻心汤等基础方,随症加减.

    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炎数据挖掘

    加味苓桂术甘汤对阳虚水停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TGF-β1、TNF-α、NT-proBNP及心室重构的影响

    王华罗玉环王越黄金玲...
    853-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加味苓桂术甘汤对阳虚水停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TGF-β1、TNF-α、NT-proBNP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2017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1 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 98 例阳虚水停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各 49 例.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加味苓桂术甘汤口服治疗,治疗 6 个月后检测心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氨基末端脑钠素原(amminoterminal brain sodium minogen,NT-proBNP)水平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TGF-β1、Hcy、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和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阳虚水停证慢性心力衰竭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预防心室重构,提高临床疗效.

    加味苓桂术甘汤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停证心室重构心功能纤维化

    姚娓治疗不寐的经验总结及潜在新方作用机制研究

    鞠文雪姚娓
    857-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姚娓教授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探究潜在新方治疗不寐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门诊不寐病例200 例,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并对处方药物进行四气五味、归经、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潜在新方等分析,挖掘姚娓教授的用药规律及组方思想,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潜在新方的有效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结果 200 个处方共涉及 59 个方剂和 168 味药物,分析得到核心药组为"炙甘草-半夏-茯苓-枳实-党参-陈皮-柴胡-黄芩",选取潜在新方"木香-佛手-白术-藿香-青皮-诃子-五味子-厚朴"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筛选后得到44 个有效活性成分,得到104 个"异病同治"的作用靶点,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柚皮素、豆甾醇、川陈皮素、鸢尾素等,在蛋白互作网络中可筛选出包括白介素(interleukin,IL)-6、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sB,PKB,又称AKT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胱天蛋白酶(recombinant caspase,CASP)3、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ive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IL-8(又称趋化因子CXCL8)等频次较高(均高于50)的靶蛋白,并对以上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and genome,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潜在新方治疗不寐与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信号通路、IL-17 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有关.结论 姚娓教授认为不寐的核心病机为"脾虚肝郁,气血不和,神魂不安",治疗注重调畅气机、调脾之本、心肝同治等,潜在新方可能通过AGE-RAGE信号通路、IL-17 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不寐的作用.

    姚娓不寐异病同治AGE-RAGE信号通路

    茵栀黄颗粒治疗3 610例黄疸患者的真实世界临床联合用药特征分析

    熊文娟杨恺瑞张成庄严...
    86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真实世界进行定向数据挖掘,针对茵栀黄颗粒治疗黄疸的临床方案特征进行分析,探索茵栀黄颗粒治疗黄疸的联合用药方案.方法 从真实世界15 家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提取 3 610 例使用茵栀黄颗粒治疗黄疸患者的个人、住院及用药情况,标准化数据后以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式得出临床中使用茵栀黄颗粒治疗黄疸的联合用药方案;结果 3 610 例患者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45~65 岁占比最多(1 242 例,占 34.40%),均为男性多于女性.联合用药情况:茵栀黄颗粒主要联用西药胸腺肽、地塞米松、甘草酸、苯巴比妥、奥美拉唑、中药柴胡注射液、感冒清热颗粒、苦黄注射液、康复新液、结核丸,用药类别为西药抗菌药、肝胆疾病治疗药、免疫促进药,中药解表剂、清热剂、扶正剂.常见一般性黄疸治疗用药方案:茵栀黄颗粒+苦黄注射液+甘草酸;茵栀黄颗粒+甘草酸+胸腺肽+苦黄注射液;抗结核药物相关肝损害所致黄疸协同治疗用药方案:茵栀黄颗粒+结核丸+康复新液+乙胺丁醇;茵栀黄颗粒+吡嗪酰胺+利福平+乙胺丁醇+康复新液;常见的用药类别联合方案:茵栀黄颗粒+清热剂+肝、胆疾病治疗药;茵栀黄颗粒+肝、胆疾病治疗药+免疫促进药+抗菌药+清热剂;茵栀黄颗粒+解表剂+清热剂+抗菌药;茵栀黄颗粒+扶正剂+解表剂+清热剂+抗菌药.结论 治疗一般性黄疸,临床常采用的治疗方案为茵栀黄颗粒联合苦黄注射液+甘草酸和茵栀黄颗粒联合苦黄注射液+甘草酸+胸腺肽;对于长期服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黄疸,常用的治疗方案为茵栀黄颗粒联合结核丸+康复新液+乙胺丁醇和茵栀黄颗粒联合吡嗪酰胺+利福平+乙胺丁醇+康复新液.

    真实世界茵栀黄颗粒黄疸联合用药HIS

    柴元方治疗儿童气滞血瘀型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

    葛丹阳李文
    871-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柴元方治疗儿童气滞血瘀型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9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120 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60 例,治疗组接受柴元方治疗,对照组接受头孢克洛治疗,2 组均治疗10 天,比较2 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6%,高于对照组的75.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组在腹痛积分、腹部压痛积分和烦躁、夜寐、腹胀、排便的次要症状积分以及肠系膜淋巴结长、短径的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柴元方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肠系膜淋巴结炎柴元方气滞血瘀型临床研究

    生物信息学引导下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分析

    程正义陈嫚邹小娟陈家旭...
    875-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 收集逍遥散药物的化学成分,筛选抑郁症疾病相关靶点,构建逍遥散"成分-靶点"网络和"化合物靶点-抑郁症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进行网络聚类分析.基于毒药物动力学进行逍遥散活性成分筛选,并将具有高亲和力的化合物与靶点蛋白进行虚拟分子对接.结果 逍遥散的"成分-靶点"网络包括357 个化学成分节点、815 个潜在作用靶点节点以及8 109 条相互作用关系,"化合物靶点-抑郁症疾病靶点"网络共含有 847 个节点和 13 622 个相互作用关系.网络聚类分析共获得23 个子网络,有8 个子网络中含有逍遥散与抑郁症共同具有的靶点蛋白.毒药物动力学筛选共获得 4 个关键靶点及其对应的 10 个活性成分.结论 评分最高的子网络相关靶点显著富集于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可能是逍遥散抗抑郁功能网络发挥作用的关键途径,筛选出逍遥散中 10 个活性化合物具有潜在抗抑郁作用.

    逍遥散抑郁症生物信息学

    杂病六经辨证研究现状述评

    赵丽丽陈哲丁玉洁赵哲...
    881-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杂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患病率逐年攀升,造成疾病负担日渐增重.杂病种类繁多,病因、病位多元,病性复杂,辨证时往往难以用脏腑、经脉来概括,唯有六经方可将其统括无余.近年来基于六经理论认识杂病的病因病机,进而指导其辨证论治疗效优势突出,已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基于六经实质,首先阐述六经辨治杂病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进而从病患体质、病位与病邪性质、八纲、六经证候群等方面,对目前临床运用六经辨治杂病时,较为广泛研究的内容进行归类述评.并指出,临床应用六经辨治杂病,切忌偏执一端,应依据六经一体,气化相关,病位互损,相兼为患的整体观,认识杂病病机,指导杂病论治.具体而言,需辨体质,察气化失常之所在,析八纲之所属,明主证与兼证,重分经论治,并发挥随证治之的并证论治思想优势,以最大程度地指导杂病临证.

    杂病六经辨证体质气化八纲

    滋水涵木法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理论溯源与研究进展

    王丽娜田硕王芙蓉
    884-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认为肝肾阴虚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甲亢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根源于"肝肾同源"理论学说的滋水涵木法是甲亢的主要治疗法则.临床应用滋水涵木法治疗甲亢在提高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及减少不良反应,改善并发症方面优势显著,进一步探究其机制可能与调整代谢紊乱、降低炎症水平,提高免疫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和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等有关.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滋水涵木法治疗甲亢的理论依据、临床优势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继承传统,守正出新,从而促进甲亢治疗效果的提升和中医药的发扬光大.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滋水涵木法肝肾阴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