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肖培根

半月刊

1001-5302

cjcmm2006@188.com,cjcmm2006@126.com

010-64045830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现存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中药学学术性刊物,论文被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IPA(国际药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文摘和数据库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为《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治疗骨科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封潇添马剑雄王岩申佳慧...
    4829-4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骨科疾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单靶点疗法的弊端日益暴露,寻求多靶点药物已成为目前骨科相关疾病的主流研究方向。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出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青蒿素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逐渐合成了以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为代表的多种青蒿素衍生物。近年来药理学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够通过调节成骨-破骨耦联、调节免疫反应、抑制血管生成、保护软骨、抑制肿瘤生长治疗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肉瘤等骨科相关疾病。该文将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代谢特点和治疗骨科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青蒿素类药物和骨科疾病的现代研究带来启发。

    青蒿素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骨质疏松关节炎骨肉瘤

    中药材间作种植历史、模式及其案例分析

    段婉莹陈小莉冉志芳方磊...
    4841-4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间作是一种传统且应用广泛的种植模式,与单作相比,间作植物在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能充分利用复合群体生态位互补原理,弱化种间或种内竞争,增强互补生长,实现有限空间资源高效获取和现有资源高效转换。在历史上,中药材间作模式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从创始探索到继承发展。如今,中药材与粮、林、果、药等形成的间作模式已成为中药材生态种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系统生产力、降低病虫害发生及提高药材产量与品质方面效果显著。该文从我国中药材间作种植历史、目前主要间作模式、常见区域案例分析及间作的空间生态位互补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材间作种植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中药材间作模式机制

    中药北豆根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阮佳鑫刘苏杰王晨王晓凡...
    4847-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的干燥根茎,具有抗肿瘤、抗炎、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等药理作用,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多糖类及脂肪油类等。基于北豆根植物亲缘性及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功效、成分可测性、入血成分、网络药理学等方面对北豆根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预测和分析,初步预测蝙蝠葛苏林碱、蝙蝠葛碱、蝙蝠葛明、蝙蝠葛辛、表小檗碱、粉防己碱、青防己次碱、6-O-去甲蝙蝠葛波酚碱和去羟基尖防己碱等可作为北豆根的主要质量标志物,为完善北豆根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北豆根质量标志物网络药理学生物碱蝙蝠葛苏林碱蝙蝠葛碱

    霍山石斛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蔡明蔡静雯杨青山于娇...
    4860-4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山石斛位于"九大仙草"之首,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霍山石斛具有抗肿瘤、降血糖、抗炎、保肝等多种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备受关注,该文对霍山石斛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并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从植物亲缘与溯源、成分与药效关联、成分可测性以及栽培模式等多方面对霍山石斛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霍山石斛的资源开发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选择依据。

    霍山石斛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标志物

    牛黄及其代用品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左池靖刘艳汪杰余卫东...
    4874-4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黄是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传统中药,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然而,由于其药用资源匮乏及代用品使用范围的局限性,牛黄及其代用品的质量控制备受关注。该文以代用品采用沿革为基础,以化学成分为切入点,从性状-显微-理化鉴别分析到以胆汁酸、胆红素为指标性成分的光谱-色谱-质谱的量化分析,发展至以药效-生物导向关联模式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对牛黄及其代用品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质量标准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最后,就其全息化学成分解析和核心功效物质在确定的问题进行展望,拟为牛黄及其代用品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牛黄及代用品化学成分质量标志物质量控制

    基于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及含量测定的血必净注射液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涂杨丽戴祥洁肖胜佳唐祉怡...
    4885-4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建立25批血必净注射液HPLC指纹图谱及9个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为预测血必净注射液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提供科学依据。25批血必净注射液样品指纹图谱共标定30个共有峰,并指认出12个色谱峰,相似度在0。970~0。999。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显示12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5。83%,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显示有10个成分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大于1。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得出色氨酸、洋川芎内酯Ⅰ、羟基红花黄色素A、没食子酸、阿魏酸、原儿茶醛、迷迭香酸、山柰酚-3-O-葡萄糖苷、新绿原酸等成分可能为血必净注射液潜在的质量标志物。利用HPLC测定25批血必净注射液样品中以上9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通过可测性、有效性、配伍、专属性及含量5个方面将羟基红花黄色素A、山柰酚-3-O-葡萄糖苷、洋川芎内酯Ⅰ、阿魏酸、迷迭香酸、原儿茶醛6个化合物作为血必净注射液的质量标志物。

    血必净注射液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含量测定质量标志物

    一株地黄根腐病致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徐可可刘永红马静婷侯文川...
    4898-49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腐病作为地黄连作障碍中一种较为严重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地黄药材的品质与产量。该研究对采自河南温县地黄种植间隔根际土壤进行致病真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性鉴定确定地黄根腐病主要致病菌,并对致病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合RPB2与EF1-α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镰状镰刀菌Fusarium fal-ciforme,该菌侵染地黄引起根腐病害尚未见报道,是一株的新型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培养条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28 ℃、全光照。该菌株对pH不敏感;以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为碳源时生长较快,以硝酸钠、硝酸钾、硫酸铵、硝酸铵、尿素为氮源时,菌丝生长速率均有所下降,但在菌丝浓密程度上均大于察氏阴性对照组。其中,以硝酸钠为氮源菌丝生长最快。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69、61℃。对该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地黄根腐病害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黄连作障碍根腐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

    基于QuEChERS法结合UPLC-MS/MS同时测定僵蚕和土鳖虫中14种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

    朱贵红杨昌贵江维克郭兰萍...
    4905-4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一种可同时测定僵蚕和土鳖虫药材中多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为该类药材的监测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以易霉变的僵蚕、土鳖虫为研究对象,采用UPLC-MS/MS技术进行检测,并对色谱、质谱条件,供试品制备方法和QuEChERS净化参数进行优化,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扫描,基质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所检14种真菌毒素在0。04~50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检出限(LOD,S/N=3)和定量限(LOQ,S/N=10)分别为0。01~0。648、0。022~1。435μg·kg-1;在高、中、低3个添加水平下,所测毒素平均回收率为70。99%~124。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4%~8。5%,均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将方法应用于20批次僵蚕、土鳖虫药材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共检测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黄曲霉毒素B1(AFB1)、杂色曲霉素(ST)、黄曲霉毒素G1(AFG1)、赭曲霉毒素A(OTA)5种毒素。其中,10批僵蚕样本中,有OTA、AFB1、AFG1 3种毒素被检出,AFs存在10。0%的超标;10份土鳖虫样本中检出AFB1、AFG1、ST、DON 4种毒素,AFB1、AFs均存在10。0%的超标,存在一定的风险,应重点关注。该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僵蚕和土鳖虫等动物类中药材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适用范围广,解决了现有真菌毒素检测方法适用性窄的问题,可为其他易霉变中药材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参考。

    僵蚕土鳖虫真菌毒素QuEChERSUPLC-MS/MS

    太空飞行影响人参种子完成形态后熟后的代谢和转录差异研究

    梁浩邵财孙海周季欣...
    4913-4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太空飞行处理种子与地面种子在形态后熟完成后的代谢和转录差异,该研究以太空飞行处理和保存于地面的人参种子为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进行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筛选萜类差异代谢物、差异内源激素和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共获得22个萜类差异代谢物,包括竹节参皂苷FK7(chikusetsusaponin FK7)、人参皂苷F2(ginsenoside F2)、人参皂苷K(ginseno-side K)、珠子参苷 R1(majoroside R1)、人参皂苷 Re5(ginsenoside Re5)、12-羟基松香酸(12-hydroxyabietic acid)等;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筛选了 15个萜类代谢相关差异基因,包括FCase、AACT、PMK等,并基于MEP和MVA途径将这些基因整合到通路中,同时筛选出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相关基因LEC2、PIPK、PUF、REC、QUD、PIR;在内源激素检测中,共获得17个差异激素代谢物,包括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K)、茉莉酸(JA)、脱落酸(ABA)、赤霉素(GA)、水杨酸(SA),其中CK在SP组中含量升高,GA和SA在SP组中含量下降,同时筛选得到CK、GA、SA相关的基因。该研究为进一步挖掘人参种子萜类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与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关键内源激素和酶基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太空飞行诱变技术在人参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人参代谢组转录组萜类代谢内源激素

    绞股蓝皂苷酶促反应规律研究及其转化产物的鉴定

    杨紫晴李敏徐书杨杨丹...
    4925-4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稀有皂苷活性普遍好于其原形皂苷,不同干燥方式绞股蓝中稀有皂苷/原形皂苷的组成比例及药效差异显著,可能与葡萄糖苷酶的酶促反应有关。为探究绞股蓝加工过程中葡萄糖苷酶的酶促转化反应及其规律,同时也为绿色生产稀有皂苷提供技术支撑。该实验从新鲜绞股蓝叶片中提取葡萄糖苷酶,构建模拟反应体系与原型绞股蓝皂苷提取物进行体外模拟反应,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跟踪检测反应前后的底物、中间产物、终产物,进一步采用中药化学手段纯化并鉴定部分底物和产物,探讨其酶促反应规律。研究结果证实了绞股蓝皂苷-β-葡萄糖苷酶的酶促转化作用,指认了该转化过程中4组共15个皂苷类成分,包括PPD型中性皂苷和酸性皂苷(乙酰基皂苷、丙二酰基皂苷等)。纯化鉴定了其中4个底物与产物,并明确了绞股蓝皂苷-β-葡萄糖苷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酶解反应规律如下:①仅水解中性皂苷,乙酰基和丙二酰基等酸性皂苷不易被水解;②水解位点均为皂苷C-3位的葡萄糖基,C-20位的葡萄糖基不易被水解。利用绞股蓝的酶促反应,可实现高效转化生成稀有皂苷,研究结果有助于扩大和提升绞股蓝的利用价值。

    绞股蓝皂苷酶促转化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