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卒中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卒中杂志
中国卒中杂志

王拥军

月刊

1673-5765

china_stroke2006@yahoo.com.cn

010-67098349;67060709,848873

100050

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西里6号北京天坛医院内

中国卒中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trok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服务卒中领域的学术研究及学术传播,并为相关医院、教学研究单位提供具有前瞻水平有特色期刊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多系统对话"与"多学科共管"

    许杰王拥军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代谢性脑血管病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指由传统代谢危险因素和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引起的脑血管损害,通过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可有效改善其预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代谢途径并非独立存在,脑、心脏、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多个器官的各种代谢途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交织成网,构成了人体的代谢网络,而代谢网络的异常导致了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同时,代谢危险因素的存在可同时造成多个靶器官损害,且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可通过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相互影响.因此,代谢性脑血管病未来在机制探究和疾病治疗等方面将逐渐倾向于多器官水平,并向多学科管理模式发展.

    代谢性脑血管病脑血管代谢风险多学科综合管理

    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对脑血管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方圆薛婧许杰王拥军...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代谢危险因素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代谢性脑血管病概念的提出,如何通过干预代谢危险因素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代谢危险因素可相互影响并协同作用,降压、调脂、控制血糖等对传统代谢危险因素的干预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抗炎、补充维生素、调节肠道菌群等对残余代谢危险因素的干预同样是影响脑血管病发病及预后的重要措施.新型代谢药物"一专多能"的特点为代谢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综述总结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对脑血管病影响的循证医学证据,旨在为代谢性脑血管病的管理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代谢性脑血管病代谢危险因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肥胖相关慢性炎症与代谢性脑血管病

    梁小雪郭黎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其发病风险主要归因于代谢紊乱.本文就肥胖相关慢性炎症与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肥胖状态下免疫细胞聚集、促炎因子分泌增加、血管内皮损伤等是代谢性脑血管病的重要致病机制.以炎症为治疗靶点的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免疫治疗及减重抗炎治疗等新型、有效的防治策略,有望为降低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肥胖慢性炎症代谢性脑血管病脂肪相关巨噬细胞抗炎治疗

    代谢组学在代谢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

    钟文华薛婧许杰
    145-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其中很高比例与代谢紊乱相关.代谢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传统代谢危险因素和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导致的脑血管损害,以血管结构受损及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学表现,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可有效改善预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代谢组学是采用高通量组学技术对所有代谢物进行鉴定和定量的手段,是未来研究代谢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抓手.本文总结了代谢组学、脂质组学在代谢性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代谢性脑血管病的代谢组学研究开展及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代谢性脑血管病代谢组学脂质组学

    18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对活动性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预测作用研究

    李爱媛范萍李现军赵喆...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预测活动性恶性肿瘤(active cancer,AC)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标志物指标.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5月于潍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AC住院患者,根据其检查后1年内是否发生AIS分为AIS组和非AIS组,通过患者基本特征(性别、年龄、体重、恶性肿瘤部位、PET/CT检查前空腹血糖)进行1∶1倾向评分匹配,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及18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差异.影像学资料主要有颈动脉(carotid artery,CA)、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ascending aorta and aortic arch,AAO-AOA)、降主动脉(descending aorta,DAO)、髂动脉和股动脉(iliac artery and femoral artery,IA-FA)、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皮下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以及全肠道(total bowel,TB)的靶本底比(target to background ratio,TBR),VAT和SAT面积以及两者比值.对单因素logistic回归中P<0.1的变量采用逐步向后logistic回归筛选AC患者发生AIS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对AIS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88例患者,平均年龄(69.8±8.8)岁,男性占72.7%(64例),AIS组和非AIS组各44例.AIS组合并冠心病比例较非AIS组高,CA、AAO-AOA、DAO、IA-FA、VAT、SAT以及TB的TBR均较非AIS组增高,而VAT面积较AIS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冠心病(OR3.92,95%CI1.11~13.87,P=0.034)、CA TBR≥1.80(OR2.90,95%CI1.04~8.10,P=0.042)、DAO TBR≥2.30(OR4.13,95%CI1.45~11.75,P=0.008)、TB TBR≥3.34(OR2.87,95%CI1.01~8.12,P=0.047)和VAT TBR≥0.44(OR3.92,95%CI1.39~11.09,P=0.010)是AC患者发生AIS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上述5个指标绘制ROC的AUC为0.821(95%CI0.736~0.906,P<0.001),预测肿瘤患者发生AIS的敏感度为68.2%,特异度为81.8%.结论 有冠心病史,CA、DAO、VAT和TB的TBR增高是AC患者发生AIS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5个指标联合对AC患者AIS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恶性肿瘤缺血性卒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18氟代脱氧葡萄糖

    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步红静马娜张盼盼刘远洪...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penetrating artery infarction,PA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急性外侧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入院后5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急性脑梗死后END组;入院后5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非END组.按7∶3的比例将数据集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测试集用来评估模型性能.在训练集中,用R(4.2.3)软件行单因素分析,对于P<0.10的变量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对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ROC曲线及其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采用校准图评估模型准确度.结果 共纳入400例急性外侧豆纹动脉或脑桥旁正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261例(65.25%),年龄64(56~70)岁;END组135例(33.75%),非END组265例(66.25%).训练集中急性PAI患者280例,94例(33.57%)发生END;测试集120例,41例(34.17%)发生END.训练集中11个变量(P<0.10)进入LASSO回归,筛选出5个变量:入院时舒张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梗死灶最大直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OR40.85,95%CI13.34~196.43,P<0.01)、糖尿病病史(OR24.10,95%CI6.92~106.30,P<0.01)、吸烟史(OR6.16,95%CI1.54~28.39,P=0.01)、梗死灶最大直径(OR4.93,95%CI1.35~19.82,P=0.02)是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分别绘制训练集及测试集的ROC曲线、校准曲线、DCA曲线.训练集和测试集ROC的AUC分别为0.88、0.87;校准图预测值与实际值一致性较好、DCA曲线显示预测模型临床实用性较高.结论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梗死灶最大直径是急性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危险因素列线图

    老年缺血性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眼-视功能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

    傅春玲宋碧英杨大会
    16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post-stroke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SMCI)患者眼-视功能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2月—2022年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采用MMSE、MoCA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并检测双眼视力、眼球转动运动、视野、视觉感知和视觉注意力.根据6个月随访是否发生PSMCI将患者分为PSMCI组和无PSMCI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PSMCI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57例患者,71例(45.22%)发生PSMCI,108例(68.79%)发生眼-视功能障碍,其中58例(53.70%)为中心视力受损,30例(27.78%)为视野丧失,41例(37.96%)为眼运动异常,30例(27.78%)为视觉知觉障碍.PSMCI组眼-视功能障碍总发生率以及中心视力受损、眼球运动异常、视野丧失、视觉知觉障碍发生率高于无PSMCI组,年龄高于无PS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OR1.919,95%CI1.310~2.813,P<0.001)、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2.291,95%CI1.423~3.689,P<0.001)、大体积梗死(OR1.669,95%CI1.203~2.315,P<0.001)、眼-视功能障碍(OR1.998,95%CI1.363~2.928,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PSMCI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眼-视功能障碍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SMCI有关,眼-视功能障碍可能加重认知功能损伤.

    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眼-视功能障碍认知功能危险因素

    CTA结合临床特征预测中高海拔地区伴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研究

    杨林张永海谢录玲谢春...
    173-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结合临床特征,探讨中高海拔地区伴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2018年1月—2021年9月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TIA患者(居住海拔2000~3000 m),所有患者均经头颈部CTA证实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访1年,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未梗死组与梗死组.首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头颈部CTA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TIA后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以绘制ROC曲线.结果 初步纳入患者111例.随访中出现9例失访,1例于外院放置颈动脉支架,1例发生硬膜下血肿,均不符合最终的纳入标准.最终纳入100例患者,其中梗死组26例,未梗死组7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梗死组ABCD2评分高于未梗死组[4.00(3.75~5.00)分vs.3.00(2.00~4.00)分,P=0.004];梗死组高血压分级>1级(69.23%vs.41.89%,P=0.022)、具不稳定斑块(88.46%vs.67.57%,P=0.039)、血管中重度狭窄(53.85%vs.12.16%,P<0.001)和不稳定斑块累及血管数>1支(69.23%vs.31.08%,P=0.001)的患者比例高于未梗死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分级>1级、ABCD2评分偏高及血管中重度狭窄是TIA后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预测模型为:P=1/[1+exp(﹣4.782+1.407×高血压分级+0.574×ABCD2评分+2.734×血管狭窄程度)].该模型预测脑梗死的AUC为0.848(95%CI0.763~0.933),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70.27%.结论 高血压分级>1级、ABCD2评分偏高及血管中重度狭窄是中高海拔地区伴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构建的预测模型对脑梗死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中高海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险因素脑梗死

    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钱金平吴丹郭小玲
    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脑心健康管理师的培养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和研究小组讨论形成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各级指标初始条目池,于2022年7-12月采用德尔菲法对我国13个省级行政区的21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后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函询的有效参与人数和函询表回收率分别为22位(100%)和21位(95.45%).第1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83,第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80.第1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07,第2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43,两轮函询专家对各指标的意见趋于一致.最终构建的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知识综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职业人文特质)、17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靠性,有望为进一步分析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现状提供参考依据.

    脑心健康管理师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德尔菲法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预测价值

    罗冬李国梁温慧军王军文...
    190-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index,SII)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关系及SII对PSD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病30d后HAMD-17评分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点、影像资料、临床基线数据、SII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来研究SII与PSD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07例患者,其中PSD组103例,非PSD组204例.PSD组患者的SII明显高于非PSD组[518.89×109/L(478.20×109/L~559.12×109/L)vs.448.15×109/L(407.88×109/L~490.16×109/L),P<0.001].PSD组患者HAMD-17评分与SII呈正相关(r=0.364,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SII增高是PSD发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中间三分位数:OR 1.770,95%CI1.325~2.364,P=0.003;较高三分位数:OR2.472,95%CI1.747~3.469,P=0.001).ROC分析显示,SII预测PSD对应的AUC为0.765(95%CI0.709~0.820,P<0.001),SII预测PSD的最佳临界值为478.18×109/L,此时敏感度为75.7%,特异度为67.6%.结论 SII增高可能是PSD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对PSD有潜在的预测价值.

    卒中后抑郁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