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宋鸿升

月刊

1001-2265

zhjcqk@126.com

0411-86658407

116033

大连市沙河口区新生路80号504室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Journal Modular Machine Tool & Automatic Manufacturing Techniqu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科协主管的,由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共同审核批准的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1959年创刊。本刊主要讨论新技术在生产工程领域内的实际应用,内容侧重以汽车生产为代表的大批量制造技术及成套技术装备的开发设计。本刊也多视角、全方位的报道制造领域的研究成果,理论探讨,应用实践,技术展望及行业动态。《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的读者对象是从事机床及其它工艺装备开发、设计的工程师,从事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及应用的科研院所工程师;汽车、内燃机、摩托车、农机、家电等大批量生产企业的工艺设计、技改设计及设备规划的工程技术人员、机电院校师生等。《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在国内制造业及机电工程院校中具有广泛的影响,相当的权威性和较高的知名度。本刊是历届中文核心期刊,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内主要数据库、文摘刊物所收录,历年来一直被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所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科院文献评价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等六部门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差动驱动并联机器人设计与运动学分析

    任彪韩哈斯敖其尔黄胡泽李耀彬...
    1-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Stewart并联机器人构型和偏置柔性虎克铰链,利用双螺旋副差动传动的方案设计了一款低成本高精度6-RR-RP-RR构型的6-DOF并联机器人.首先,基于双螺旋副差动传动原理,分别提出了串联和并联两种差动驱动方案,并对柔性虎克铰链进行了设计,确定了最终的整机结构设计方案;其次,对柔性铰链的柔度进行了理论建模,并仿真验证了其柔度和强度设计的合理性;此外,对该并联机器人开展了逆运动学分析,建立了其运动学模型,并采用牛顿-拉普拉森数值迭代方法进行了求解;最后,分别利用多体动力学和Ansys仿真软件验证了整机运动学模型和求解的准确性.

    差动传动Stewart平台柔性铰链运动学

    基于声振融合的二次EWT-CNN刀具磨损监测

    郝旺身娄永威董辛旻李继康...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加工过程中对刀具磨损状态的监测,提出一种基于协同过滤融合的方法.首先,对工作刀具振动信号和声音信号进行特征相关性分析后进行数据层融合;然后,将得到的声振融合信号进行二次经验小波变换(EWT)后去噪重构;最后,将重构信号进行信号增强并送入CNN实现特征提取及刀具故障识别.通过对不同故障类型的麻花钻头进行故障识别实验,在声音、振动以及声振融合信号和不同信号去噪重构方法的对比下,该方法对不同故障类型的钻头作出了98.96%的高识别率.验证了所提方法在刀具故障识别方面的优越性.

    声振融合信号刀具磨损故障识别经验小波变换卷积神经网络

    三移一转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

    陈会元王蕊张明泽武海军...
    13-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钢铁搬运行业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三移一转并联机构.该机构的每条分支包含驱动支链RPR和执行支链RPaPaR,其执行支链中的平行四边形铰链Pa具有封闭环结构特性,使机构有较大的刚度.借助螺旋理论分析了该并联机构的自由度.采用机构杆件之间的几何条件以及坐标变换求出机构的位置逆解,得到驱动杆件与动平台位姿的关系.根据钢铁搬运任务需求,使用五次多项式计算出动平台分段驱动函数,在仿真软件ADAMS中实现机构末端由初始到目标位置的轨迹规划,并由驱动杆的仿真数据与计算数据一致,验证了机构位置逆解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利用PID控制器搭建机构的位置控制模型,实现动平台的实际位置与理论位置轨迹的一致性.使用CAD变量几何法得到了机构的可达位置工作空间,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得出工作空间分布特点.

    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仿真轨迹规划位置控制工作空间

    静压转台导轨油膜静态性能分析与优化

    管旭张浩沐春华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大型重载静压转台承载性能不足的问题,以ZT45SW型转台底座导轨油垫为研究对象,针对测试过程中油膜无法浮起的现象,设计了扇形、圆形、回形、双回形4 种油腔,基于FLUENT仿真分析,研究了不同工况对4 种油膜的静态性能(承载力、刚度、最大温升、平均温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各油垫适用的工况.综合对比,双回形腔油膜的静态性能最佳,基于响应面法对油腔结构尺寸优化后,减小了油膜压力集中的现象,提高了油膜静态性能;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大型重载静压转台静压油膜油腔结构静态性能响应面

    基于Bennett机构的环形可展开桁架设计与分析

    周凯红尹振巍黄思敏
    24-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环形天线桁架在面对大口径卫星天线时存在柔性较大、容易引起卫星天线形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Bennett机构的环形可展桁架.首先,介绍空间过约束Bennett机构,通过改变Bennett机构的转动副与连杆关系,得到稳定的Bennett机构替代构型;其次,以替代构型为基本单元,构建基本单元之间的过渡机构,实现单元之间的衔接和力矩的传递,从而构建出环形可展桁架;最后,通过结构优化和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桁架的可靠性,并与现有的三种环形桁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桁架的比刚度与比模态频率均大于其它三种环形可展天线桁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

    可展开机构Bennett机构比刚度比模态频率

    曲轴车削刀具磨损因素交互效应与优化

    王艳平莫秋云李乐林升垚...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减缓刀具磨损并尽可能地提高加工效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与多元非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切削参数效应的显著性及交互作用机理,并拟合含有交互效应的刀具磨损回归方程;基于NSAG-Ⅱ算法,以切削参数为设计变量,刀具磨损回归方程和加工效率方程作为多目标优化函数,优化切削参数以实现减小刀具磨损速度的目的.结果表明,进给量与主轴转速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效应,建立的刀具磨损回归方程在95%的置信区间内的最大拟合差值不超过0.000 6,优化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误差不超过2%,可有效降低刀具磨损.

    曲轴车削刀具磨损交互效应NSAG-Ⅱ算法

    基于改进海洋捕食者算法的机械臂逆解求解

    巫启源熊瑞平何智东胡英达...
    31-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冗余机械臂逆运动学求解较难、精度较低的问题,在已有海洋捕食者算法(marine preda-tors algorithm,MPA)基础上,引入Tent映射初始化策略、精英反向学习策略、自适应t分布变异机制,提出了改进海洋捕食者算法(IMPA),并将其应用于冗余机械臂逆解求解中.4 个典型测试函数的测试结果表明,IMPA的求解精度和计算稳定性比MPA和另一种改进MPA更优;冗余机械臂逆解求解实例结果表明,IMPA的求解速度更快,求解精度和稳定性更佳,机械臂位姿精度提高,位姿误差降低,具有一定优势.

    冗余机械臂逆运动学求解海洋捕食者算法精英反向学习

    基于视觉的芯片位姿测量方法研究

    冉迪王宁李松珍王丹...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芯片贴装过程中的偏移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视觉的芯片位姿测量方法.该方法首先对获取的芯片图像进行预处理;在获取像素级边缘的基础上,根据像素点灰度值,利用Sigmoid函数进行分类,准确定位芯片亚像素边缘,并对边缘异常点进行校正;最后,由已知的芯片尺寸对图像中的连通域进行计数,得到图像中的芯片个数,并通过重心坐标将芯片亚边缘划分为 4 个区域,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进行拟合,获得芯片的位姿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鲁棒性,且定位精度在0.5 pixel以内,运行时间约为0.4 s,满足实际生产中的贴装要求,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视觉检测芯片定位亚像素边缘Sigmoid函数异常点校正

    往复摆动加载测试过程中的运动学分析

    姚良博李金峰吴艺波弓宇...
    40-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工业机器人用减速器的摆动疲劳试验为例,利用Lagrange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单侧配重和对称配重两种加载单元在相同加减速运动规律下的运动学特性,并利用Adams仿真和摆动加载试验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基于Lagrange方法对加载单元产生的有效摆动加载扭矩的计算结果与仿真和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单侧配重在单位重量下可以产生更高的有效加载扭矩,从而在相同的有效加载扭矩下产生更小的倾覆载荷力.同时也表明在摆动疲劳可靠性试验中应用单侧配重加载单元更加科学合理.

    摆动运动机器人减速器运动学特性加载扭矩

    基于多策略融合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路径规划研究

    陈旭东杨光永徐天奇樊康生...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在路径规划中易陷入局部最优使得规划路径较长以及搜索后期由于种群多样性降低容易陷入停滞等问题,提出一种多策略融合粒子群算法(multi-strategy fusi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FPSO)并将其应用于路径规划中.首先,利用中垂线算法(midperpendicular algorithm)的粒子位置更新方法提升粒子的收敛速度;其次,在最优粒子附近采用生成爆炸粒子的策略使算法跳出局部最优;然后,引入线性动态惯性权重调整方法,增加算法的搜索能力;最后,在路径规划应用中采用全局最优解局部搜索策略,在算法后期得出的最优路径再进行局部搜索得出更优的路径,增加机器人路径规划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多策略融合粒子群算法在路径规划中具有更高的路径搜索能力.

    路径规划中垂线算法爆炸粒子全局最优解局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