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成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成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中成药信息站;上海中药行业协会
中成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中成药信息站;上海中药行业协会

陶建生

月刊

1001-1528

zcy.med@foxmail.com,med@stn.sh.cn

021-63213275

200002

上海市汉口路239号450室

中成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医药科研领域内的一份专业性期刊。面向中药成药生产企业人员和质探人员,同时也向医学工作者提供中药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肌止痛方坐浴联合紫草纱条创面引流对小儿肛周脓肿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位艳赏刘红振袁义朋白二龙...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生肌止痛方坐浴联合紫草纱条创面引流对小儿肛周脓肿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生肌止痛方坐浴联合紫草纱条创面引流.检测创面水肿评分、创面分泌物评分、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FLACC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创面愈合情况(渗出物消失时间、创面水肿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PCT、TNF-α、sTREM-1、白细胞、SP、NPY、5-HT、肛门功能指标(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肛管高压带长度)变化.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 14 d,2 组创面水肿评分、创面分泌物评分、FLACC评分、中医证候评分、PCT、TNF-α、sTREM-1、白细胞、SP、NPY、5-HT降低(P<0.05),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升高(P<0.05),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减少(P<0.05),肛管高压带长度缩短(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 生肌止痛方坐浴联合紫草纱条创面引流可抑制小儿肛周脓肿术后患者机体炎症,促进创面愈合,提升肛门功能.

    生肌止痛方紫草纱条坐浴创面引流小儿肛周脓肿

    交趾黄檀新黄酮类成分及其抗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活性研究

    任佳慧郑启万孟晓伟庞妍...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Pierre ex Laness的新黄酮类成分及其抗H9c2 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活性.方法 交趾黄檀 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法检测其对H9c2 心肌细胞的活性及对H9c2 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构效关系.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12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阔叶黄檀酚(1)、5-O-methyllatifolin(2)、mimosifoliol(3)、5-O-methydalbergiphenol(4)、dalbergiphenol(5)、cearoin(6)、2,4-dihydroxy-5-methoxy-benzophenone(7)、2-hydroxy-4,5-dimethoxybenzophenone(8)、melannoin(9)、2,2′,5-trihydroxy-4-methoxybenzophenone(10)、黄檀素(11)、4-甲氧基黄檀醌(12).黄檀酚及黄檀内酯类化合物对H9c2 细胞毒性较小,黄檀酚类化合物抗H9c2 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活性较强.结论 化合物 8 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 4、9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黄檀酚类化合物可能是抗H9c2 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主要新黄酮类成分.

    交趾黄檀新黄酮分离鉴定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构效关系

    窄孢灵芝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霍雅琴王雨曦魏玉莲张怡轩...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窄孢灵芝Ganoderma angustisporum J.H.Xing,B.K.Cui&Y.C.Dai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 窄孢灵芝乙酸乙酯提取物采用硅胶、ODS、TLC、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评价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7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acetyl-L-phenylalanine ethyl ester(1)、N-acetyl-L-phenylalanine methyl ester(2)、4-hydroxy-17R-methylincisterol(3)、6,8-di-O-methylaverufin(4)、aversin(5)、methyl 2-(4-hydroxyphenyl)acetate(6)、5-甲苯-1,3-二醇(7).化合物1~2、4~7 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33.80±0.47)、(45.45±7.95)、(48.80±5.86)、(39.48±2.82)、(41.47±6.68)、(55.38±10.12)μmol/L,其中化合物 1 的抑制活性较强.结论 化合物 1 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 2~7 为首次从灵芝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2、4~7 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窄孢灵芝化学成分分离鉴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马鞭草苯乙醇苷类成分研究

    李洁董丹阳彭财英杨琴...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马鞭草Verbenae Herba的苯乙醇苷类成分.方法 马鞭草 8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TLC、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9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verbofficoside A(1)、肉苁蓉苷 D(2)、广防风苷 A(3)、毛蕊花糖苷(4)、异毛蕊花糖苷(5)、肉苁蓉苷C(6)、肉苁蓉苷F(7)、去咖啡酰基毛蕊花苷(8)、jionoside C(9).结论 化合物 1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 3、6~9 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马鞭草苯乙醇苷分离鉴定

    GC-MS法同时测定枸杞中16种农药残留的含量及安全性评价

    秦佳琪齐强强张亚军王焱...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GC-MS法同时测定枸杞中 16 种农药残留量的含量,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 分析采用DB-5MS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程序升温;进样量 1.0 μL,不分流;体积流量 1.0 mL/min;进样口温度 250℃;电子轰击电离(EI),电子能量 70 eV;离子源温度 230℃;多反应监测模式;碰撞气高纯N2.采用残留水平、膳食摄入风险、风险排序和累积暴露评估对农药残留膳食风险相对较高的农药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 16 种农药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4 4),平均加样回收率 70%~114%,RSD小于2%.产地枸杞和商超枸杞均未出现农药残留超标情况;产地枸杞中氟氯氰菊酯的平均残留量最高,为 0.999 2 mg/kg,商超枸杞中氯氰菊酯的平均残留量最高,为 0.088 4 mg/kg;产地枸杞和商超枸杞的慢性和急性膳食风险最高的农药均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哒螨灵、毒死蜱、敌敌畏、杀扑磷风险较高,但实际检测中只有哒螨灵被检出,并且未超标;产地、商超枸杞慢性危害指数(HI)值分别为 0.012 9、0.001 2,急性HI值分别为0.065 5、0.005 4.结论 部分枸杞样品存在农药残留,但均处于安全水平,喷洒农药时需要注意氯氰菊酯的使用.

    枸杞农药残留GC-MS风险评估

    陇东地区菘蓝干物质和品质动态积累研究及评价

    杨福红赵鑫刘东宋梦莎...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陇东地区菘蓝干物质和药用成分积累规律,并确定其最佳采收期.方法 通过定期调查菘蓝农艺指标和HPLC法测定板蓝根中尿苷、鸟苷、(R,S)-告依春、腺苷含量积累变化规律,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不同时期板蓝根的综合利用价值.结果 株高、株幅、叶长、叶宽、叶片数、叶重、根长、根粗、根重,以及尿苷、鸟苷、(R,S)-告依春、腺苷含量等指标在不同生长时期存在显著变化,并且各指标的峰值不在同一时期;不同品系间上述各指标也存在明显差异.隆德菘蓝和 2008-6-2综合利用价值的加权关联度在 10 月 9 日最高,2008-11 和 2016-2 在 10月 24 日最高,整体上 2008-6-2和 2016-2种质优于 2008-11 和隆德菘蓝.结论 建议陇东地区菘蓝最佳采收期为 10 月中下旬.

    菘蓝干物质品质动态积累综合评价陇东地区

    配伍比例及炮制方法对川楝子-小茴香药对中9种成分含量的影响

    侯建忠朱顺娟李瑶王小鹏...
    15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考察不同配伍比例及炮制方法对川楝子-小茴香药对中芦丁、异槲皮素、阿魏酸、槲皮素、异川楝素、山柰酚、川楝素、α-蒎烯、反式茴香脑含量的影响,探讨其配伍使用的最优比例.方法 分析采用HPLC-DAD法,ZORBAX SB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柱温 30℃;体积流量 1.0 mL/min;DAD检测器.采用SPSS 24.0 软件分析数据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9 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 96.19%~103.13%,RSD 1.86%~2.67%.川楝子-小茴香 1 ∶ 1、1 ∶ 2、2 ∶ 1 组中9 种成分总含量高于川楝子+小茴香(1 ∶ 0+0 ∶ 1)组(P<0.05),川楝素-小茴香(1 ∶ 1)组总含量最高;炮制后,川楝素、异川楝素、α-蒎烯、反式茴香脑含量降低(P<0.05,P<0.01),异槲皮素含量升高(P<0.01),其余成分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 该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川楝子与小茴香配伍后有利于 9 种成分总量的溶出,比例为 1 ∶ 1 时含量最高.

    川楝子小茴香药对炮制方法配伍比例含量测定HPLC-DAD

    液质联用技术鉴定至宝三鞭丸化学成分

    高文雅赵海誉高双荣赵小亮...
    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HPLC-LTQ-Orbitrap MS和HPLC-QQQ MS/MS法分析至宝三鞭丸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分段供试品制备的前处理方式、高分辨质谱数据依赖的采集模式、HPLC-MS/MS靶向成分采集等综合研究策略鉴定成分.分析采用Waters BEH HSS T3 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流动相 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 0.3 mL/min;柱温 30℃;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扫描.结果 共鉴定出 82 个化合物,包括有机酸类 18 个、黄酮类 17 个、萜类及皂苷类 11 个、色原酮类 8 个、苯乙醇苷类 4 个、生物碱类 3 个、香豆素类 3 个、木脂素类 2 个、蒽醌类 2 个,其中 30 个通过与对照品保留时间及碎片离子信息比对而确认.结论 本研究初步鉴定了至宝三鞭丸化学成分,为该制剂质量控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至宝三鞭丸化学成分HPLC-LTQ-OrbitrapMSHPLC-QQQMS

    中药苦味呈现机制、掩味技术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赵祥君秦焕云邵冰梅闫蓓蓓...
    17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的口感是制约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中药制剂处方设计时的重要考察因素,而苦味中药在现有的中药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改善中药及其制剂的苦味,从而使患者更易于接受,对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药苦味的呈现机制、掩味技术以及苦味评价方法进行综述,为找到适合中药制剂的味道掩蔽技术及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便于中药制剂临床推广的目的.

    中药苦味呈现机制掩味技术评价方法

    技术发展与明代中医膏方物理防腐方式概述

    丁慧霞范磊
    17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虽无真空包装技术和冷藏设备,但古人仍然采取多种物理防腐手段用于存贮膏方.本文以明代膏方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膏方的制备工艺发现,明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膏方制备提供多样的物理防腐方式.明代制瓷技术、造纸技术、养蜂取蜡技术的发展为膏方提供存放的器具并起到直接隔离保护的作用,与此同时,纺织技术的发展则间接地抑制微生物滋生,方便膏方存放.此外,纸张与蜂蜡在膏方制备中的多种应用途径表明外用膏剂的制备工艺能直接影响内服膏方的防腐方式.明代膏方的物理防腐方式不仅体现出医学的发展与社会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还体现出中医内服膏方制备工艺受外用膏剂制备工艺的影响.

    中医膏方物理防腐明代技术与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