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杨镇

月刊

1001-9030

cjes@cma.org.cn

027-87893475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丁字桥路60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癌中浆细胞标志基因对索拉非尼敏感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李元杞蒋敬庭周游
    807-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浆细胞标志基因构建肝细胞癌(HCC)预后风险模型并计算风险评分,探讨浆细胞标志基因对HCC患者预后及索拉非尼治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Seurat"、"DoubletFinder"和"Harmony"等R包分析单细胞RNA测序数据,解析HCC免疫微环境细胞浸润图谱;利用CIBERSORT反卷积算法评估浆细胞在肝癌研究所(LCI)队列和癌症基因组图谱肝细胞癌(TCGA-LIHC)队列的浸润情况;通过单因素Cox-套索算法(LASSO)-多因素Cox构建基于浆细胞标志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使用Oncopredict算法评估预后风险评分及浆细胞标志基因对索拉非尼敏感性的影响.Wilcoxon检验用于组间差异分析,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用于生存分析,皮尔森相关系数用于衡量两变量的相关性.结果 浆细胞高浸润在LCI队列[风险比(HR)=1.68,95%置信区间(CI):1.09~2.61,P<0.05]和 TCGA-LIHC 队列[HR=1.64,95%CI:1.58~3.25,P<0.05]中均显示与HCC不良预后有关;与低风险组患者比较,高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期较差[HR=2.27,95%CI:1.58~3.25,P<0.01],但高风险组患者索拉非尼半抑制浓度(IC50)低于低风险组患者[12.87(3.11,43.27)比 15.135(7.58,32.97),U=10 324,P<0.01],对索拉非尼治疗更敏感;浆细胞标志基因的表达与索拉非尼IC50负相关[SEC61A1(R=-0.30,P<0.01);DNAJC1(R=-0.22,P<0.01);EIF5B(R=-0.17,P<0.01);DNAJB4(R=-0.22,P<0.01);ST6GALNAC4(R=-0.29,P<0.01);CCDC88A(R=-0.42,P<0.01)],且 SEC61A1、ST6GALNAC4 和 CCDC88A 与索拉非尼IC50的相关性优于常用的索拉非尼疗效预测标志基因MAPK1、MAPK3和KDR(-0.30、-0.29、-0.42比-0.27、-0.21、-0.20).结论 HCC中浆细胞标志基因的表达与索拉非尼敏感性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索拉非尼反应的生物标志物.

    索拉非尼药物敏感性肝细胞癌单细胞RNA测序

    关于收集本刊发表论文获奖证明及来稿基金资助证明的通知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
    810页

    混合型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优势成分截断值分析

    张丽娜张宇王雪芳陈怡...
    811-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中与预后相关的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癌(ICC)成分比例截断值,为肿瘤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进行手术的46例cHCC-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同时选取同期行手术的HCC患者和ICC患者各3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其相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使用t检验、2x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cHCC-CC和HCC及ICC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最后利用X-tile软件分析cHCC-CC肿瘤成分比例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cHCC-C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小于ICC 患者[(54.33±12.55)岁 比(61.20±11.21)岁,t=-2.433,P<0.05],cHCC-CC 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400 U/ml 比例高于 ICC 患者[30.43%(14/46)比 0.00%(0/0),x2=11.190,P<0.05],并且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率也高于ICC患者[80.43%(37/46)比36.66%(11/30),x2=16.948,P<0.05],但 cHCC-CC 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低于 ICC 患者[10.86%(5/46)比36.66%(11/30),x2=7.270,P<0.05].cHCC-CC患者中肿瘤直径≥5 cm者占比明显高于HCC患者[71.73%(33/46)比 46.66%(14/30),x2=4.837,P<0.05],并且 HCC-CC 患者中组织学分级低分化者占比低于 HCC 患者[67.39%(31/46)比 90.00%(27/30),x2=5.135,P<0.05].cHCC-CC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明显高于 ICC 组[69.56%(32/46)比 26.67%(8/30),x2=8.733,P<0.05].通过X-tile软件分析得出cHCC-CC中ICC成分占比最佳截断值为15%,≥15%ICC成分组总生存期明显优于 3%~14%ICC 成分组[75.67%(28/37)比 44.44%(4/9),x2=5.654,P<0.05].结论 cHCC-CC中HCC及ICC成分所占比例与预后密切相关.

    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预后因素

    经内镜支架植入术治疗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所致肠梗阻30例分析

    徐媛许涛
    815-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肠道支架联合限期手术治疗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017年10月至2023年12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伴肠梗阻患者3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试验组)(12例,先行肠道支架置入术后行腹腔镜或者开腹下一期切除吻合术)和单纯手术组(对照组)(18例,行急诊开腹手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一期吻合切除率、肠(结肠或回肠)造口率等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期切除吻合率高于对照组[10/12(83.3%)比 5/18(27.8%),F=-8.593,P<0.01],肠造口 率低于对照组[2/12(16.7%)比17/18(94.4%),F=18.131,P<0.01];两者在腹腔镜手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2(58.3%)比4/18(22.2%),F=3.908,P>0.05].并发症方面,试验组肺部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16.7%)比11/18(61.1%),F=5.599,P<0.05];两者在围手术期穿孔、切口并发症、造口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8.3%)比1/18(5.6%),F=0.086,P>0.01;2/12(16.7%)比 8/18(44.4%),F=2.417,P>0.235;0/12(0.0%)比 3/18(16.7%),F=2.418,P>0.05].结论 肠道支架在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伴肠梗阻中的应用安全、有效,可以提高一期吻合率,降低造口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左半结肠肿瘤直肠肿瘤肠梗阻肠道支架

    细胞周期退出与分化蛋白1的下调与胶质瘤疾病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

    保森李俊俊姜晓兵
    818-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细胞周期退出与分化蛋白1(CEND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以及其对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得胶质瘤与癌旁组织中CEND1的信使RNA(mRNA)测序数据和相应的临床信息后,基于R v4.0.3分析胶质瘤样本CEND1的表达及其高低表达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设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与免疫组织化学法验证CEND1在共80例胶质瘤患者肿瘤样本和15例正常脑组织样本中的表达.两样本间对比采取t检验,多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TCGA公共数据库分析表明CEND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组织(6.965± 1.109比7.728±1.085,t=12.37,P<0.01),CEND1在2级和3级胶质瘤中的表达量高于4级胶质瘤(7.302±1.019、7.094±1.041 比 6.197±1.007,t=10.60、8.57,P<0.01).生存分析显示CEND1高表达组的胶质瘤患者总生存期要好于CEND1低表达组[风险比(HR)=0.56,95%可信区间(CI):0.43~0.72,P<0.01].蛋白印迹法结果表明,CEND1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随胶质瘤级别升高,CEND1蛋白的表达逐渐下降.qPCR结果表明CEND1在正常脑组织和低级别胶质瘤(1级、2级、3级)中的表达要高于高级别胶质瘤(G4组)(1.000±0.079、0.747±0.118、0.505±0.125、0.317±0.088 比 0.170±0.094,t=25.79、20.38、13.25、7.21,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表明,与正常脑组织比较,CEND1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且随胶质瘤级别的升高,其表达水平逐渐降低.结论 CEND1的下调与胶质瘤疾病进展及生存率下降明显相关.

    细胞周期退出与分化蛋白1胶质瘤总生存期预后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溶栓术后运动功能、生存质量的作用及预后相关机制的研究

    孙永芳肖井楠黄玲玲王杰...
    82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溶栓术后运动功能、生存质量的作用及预后相关机制的研究.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术后快速康复护理并配合持续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简式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简明健康测量量表、应激指标血清丙二醛、氧化物歧化酶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护理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40/40)比85.0%(34/40),x2=4.53,P<0.05];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康复护理干预后,运动功能评分(FMA)和生存质量评分(SF-3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7.62±3.13)、(41.36±3.41)分比(38.25±4.35)、(36.25±3.22)分,t=7.651、0.425,P<0.05;(80.43±5.62)、(68.65±4.58)分比(62.13±5.21)、(98.32±4.60)分,t=6.824、0.289,P<0.05];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中,干预后观察组丙二醛、氧化物歧化酶血清应激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6.25±0.89、5.51±0.57 比 4.21±0.18、4.05±0.12),t=4.051、0.642,P<0.05]和(84.03± 2.68、79.15±3.50 比 98.13±4.61、98.32±4.60),t=3.256、0.128,P<0.01];采用单变量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步进法)对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分析出年龄≥65岁,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5分,合并心房颤动,溶栓后出血、溶栓时机≥3h,溶栓前血糖≥12.00为影响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术后护理康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1且P<0.05].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溶栓术后运动功能、生存质量的作用均有积极意义,对于脑梗死患者术后生理机能恢复效果确切,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

    脑梗死早期护理康复预后

    本刊文稿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及不规范用语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
    825页

    心肌肌钙蛋白Ⅰ、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和微小RNA-146a在多发伤后合并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朱晓梦李铭明
    826-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微小RNA(miR)-146a在多发伤后合并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诸城市人民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1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心肌损伤,将91例患者分为无心肌损伤的多发伤组(44例)和合并心肌损伤组(47例),分别收集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后3 d的静脉血,测定cTn Ⅰ和血清NT-proBNP的表达水平,采用荧光PCR分析血清中miR-146a的表达水平.分析两组患者不用时间点cTn Ⅰ、血清NT-proBNP和miR-146a的表达水平.制作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cTn Ⅰ、血清NT-proBNP和miR-146a对诊断多发伤后合并心肌损伤的价值,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多发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cTn Ⅰ水平[(0.05±0.01)ng/ml]明显低于合并心肌损伤组患者[(1.46±0.44)ng/ml,t=20.260,P<0.05].多发伤组患者入院3 d血清cTnⅠ 水平[(0.06±0.02)ng/ml]明显低于合并心肌损伤组患者[(0.46±0.14)ng/ml,t=18.510,P<0.05].合并心肌损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cTn Ⅰ水平[(1.46±0.44)ng/ml]高于入院3 d患者[(0.46±0.14)ng/ml,t=14.940,P<0.05].多发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 NT-proBNP 水平[(240.20±20.37)pg/ml]明显低于合并心肌损伤组患者[(353.57±15.6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60,P<0.05).多发伤组患者入院 3 d 血清 NT-proBNP 水平[(254.83±20.92)pg/ml]明显低于合并心肌损伤组患者[(302.04±18.67)pg/ml,t=11.190,P<0.05].合并心肌损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 NT-proBNP 水平[(353.57±15.67)pg/ml]高于入院 3 d 患者[(302.04±18.67)pg/ml,t=14.940,P<0.05].多发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miR-146a水平(1.55±0.13)明显高于合并心肌损伤组患者(0.79±0.17,t=23.050,P<0.05).多发伤组患者入院3 d血清miR-146a水平(1.49± 0.15)明显高于合并心肌损伤组患者(1.36±0.12,t=4.810,P<0.05).合并心肌损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 miR-146a 水平(0.79±0.17)明显低于入院 3 d 后水平(1.36±0.12,t=18.550,P<0.05).三者联合诊断多发伤合并心肌损伤的敏感性为89.65%,特异性为87.49%,准确性为84.67%.结论 多发伤合并心肌损伤患者cTn Ⅰ和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增加,而miR-146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三者联合对诊断多发伤后心肌损伤具有参考价值.

    心肌肌钙蛋白Ⅰ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微小RNA心肌损伤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应用双金排石汤治疗肾结石疗效观察

    周岩李永章王军浩韩建鹏...
    830-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应用双金排石汤治疗肾结石的疗效.方法 选取河北省中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肾结石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最终完成治疗的入选患者两组各80例.观察组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基础上联用双金排石汤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结石大小方面具有可比性.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和肾功能指标水平,并进行疗效评价.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IL-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1.83,P<0.05);治疗后IL-6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2.56,P<0.05);治疗后TNF-α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1.45,P<0.05).对照组治疗后IL-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2.18,P<0.05);治疗后IL-6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2.89,P<0.05);治疗后TNF-α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1.98,P<0.05).观察组治疗后IL-2、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t=2.48、3.87、1.25,P<0.05).观察组治疗后 Scr 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14.63,P<0.05);治疗后BUN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2.43,P<0.05).对照组治疗后Scr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22.47,P<0.05);治疗后BUN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2.08,P<0.05);观察组治疗后Scr和BU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t=9.48、2.06,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10.42,P<0.05).结论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应用双金排石汤治疗肾结石能够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肾功能,并提高疗效.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双金排石汤肾结石

    腹腔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中右生殖静脉的解剖及应用

    付硕涵张玉豪任选义陶金...
    833-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TLRN)中右生殖静脉的解剖特征及其在肾蒂血管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开封市中心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右肾肿瘤患者实施TLRN并全程录像,男125例,女72例.关键步骤:识别右生殖静脉,以之为标志定位并分离右肾静脉和肾动脉.观察生殖静脉的走行,数目,终止位置,血管径宽以及其止点与右肾静脉的间距(精确至0.1 mm),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等,分类资料采用例数和构成比(%)描述,率的值取整数.结果 197例手术顺利,均以生殖静脉为标志定位肾蒂大血管.中位手术时间56(30-14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5(10-510)ml.共检出右生殖静脉209支,185例为1支,12例为2支,血管径宽中位数2.4(1.0-4.8)mm;生殖静脉走行于下腔静脉前表面或右侧方,178支注入下腔静脉,31支注入右肾静脉,其终止点与右肾静脉的间距中位数11.2(0-35.1)mm.术中发生7例静脉血管损伤,予腔镜下处理.术后无迟发性大出血,未发生Clavien 4级及以上并发症.结论 右生殖静脉的解剖学呈现较恒定,其止点位置毗邻右肾静脉,右侧TLRN术中以生殖静脉为标志能准确定位肾蒂大血管.

    根治性肾切除腹腔镜生殖静脉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