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住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住区
住区

庄惟敏

双月刊

1674-9073

zhuqu412@yahoo.com.cn

010-62783975

100084

北京海淀区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509室

住区/Journal Community Design
查看更多>>《住区》是一本关于住宅开发建设的大型学术读物,创办于2001年。《住区》的宗旨:为政府职能部门、相关技术与研究人员和房地产发展商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住区》采用主题办刊方式。每期一个主题。《住区》定期介绍国内外先进的规划设计理论;刊登国内外优秀的住区规划设计范例;发表各方面专家的学术论文;介绍政府部门对住区开发的宏观指导性政策和建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征稿启事

    1页

    浅析澳门大型高密度住宅区建筑规划布局——以澳门黑沙环P地段项目为例

    关雪峰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澳门作为高密度住宅城市典范,其高密度地区——澳门半岛尤其值得研究.本文以澳门黑沙环新填海区P地段项目(位于澳门半岛北侧)为例,通过剖析澳门住宅现状,空间分布概况以及高密度居住特征,总结出高密度住宅发展对策,并结合澳门当地特殊的建筑法规条例,从城市肌理,空间关系角度深入阐述本项目人文规划设计的研究,从每个地块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在高密度环境下研究建筑形态布局,建立完善、健全的居住配套服务体系,从而探索高密度的居住品质优化路径,以此创造更好的建筑精品.

    澳门澳门半岛建筑法规高密度住宅建筑规划布局

    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区公共空间形态量化及特征

    解然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城市核心区居住区公共空间形态历经建国后七十余年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演变,随着时代演变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对首都功能核心区建于不同时期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形态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并类比研究,总结核心区建于不同时期居住区公共空间形态的异同性,归纳核心区居住区公共空间形态特征,为优化和评估居住区公共空间形态提供依据和支撑.

    居住区公共空间量化分析公共空间形态形态特征

    深圳市既有住区半开放空间适老性研究——以住区架空层为例

    陶伊奇薛梅馨宇何嘉琪张玲...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处岭南地区的深圳市,住区的半开放空间是老年居民较多进行各种日常行为活动的场所.然而现阶段住区的半开放空间结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设计策略还不够充足.以架空层为例,内置设施配备不完善、适老化不足等问题凸显.本文以深圳市住区为例,结合时间、空间、行为特征等要素综合分析老年人行为与架空层空间的关系以及老年人对架空层空间的使用偏好.在此基础上从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及老年人行为特征层面提出适老化设计策略,旨在为深圳市住区架空层空间的适老化更新和改造提供新思路.

    深圳居住区设计半开放空间架空层适老化行为特征

    南方高密度住区空间形态设计要素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何玥儿顾春莹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住区空间形态复杂多样,不同形态下的住区室外热环境在时空维度上呈现出明显差异,而室外热环境品质直接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建筑空调能耗.目前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单一设计要素对住区热环境及热舒适度的影响,而本研究从建筑布局、建筑高度、开放程度三个方面,系统性探讨南方典型高密度住区的空间形态对室外热环境的综合影响.文中以深圳为代表性城市,根据局地气候区理论,以建筑密度、街巷高宽比、建筑高度、天空可视度等设计要素表征建筑布局、建筑高度、开放程度,从而提取两类密集型、两类开放型的典型真实住区形态.结合实测气象数据和计算模拟方法,通过对典型空间形态的住区热环境对比分析,揭示了空间形态设计要素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规律,其中,建筑高度是影响密集型住区热舒适度的关键指标,街巷高宽比和天空可视度则是影响开放型住区热舒适度的关键指标;研究进一步表明,现有四类典型住区室外空间均不能满足夏季热舒适需求,而仅从空间形态设计要素出发,无法实现昼夜住区热环境的同步改善,还需结合绿化、遮阳等设计策略.研究结果从室外热环境品质提升的视角,为南方高密度城市住区的规划与设计提供科学指引;可进一步集成于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CIM),为城市住区热环境评估、住区新建、更新改造等多种场景提供参考,也为CIM技术在建筑热环境优化决策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住区室外热环境局地气候区CFD模拟时空特征

    既有公建改造型社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适应性改造模式探讨——以西安市为例

    张倩曹艺石英王芳...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居家、社区养老为重心、增速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通过将既有公共建筑改造为社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城市的闲置资源,还能够满足社区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本文通过对西安市既有公建改造型社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在独立型框架结构和依附型框剪结构两大主要类型中,普遍存在建筑进深过大、采光通风条件受阻,居室床位数过多、私密性及舒适度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优先选择既有公建顶层或底层、建筑进深较小的既有公建、改造后应提供以单人间和双人间为主的小型化居室空间为宜的改造,以期为城市既有公建改造型社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城市更新既有公建改造社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适应性改造模式

    岭南广府民居空间理念的绿色营建智慧探析

    王心培李程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双碳"战略的背景下,传统民居由于其对自然气候条件所做的独特解读,再次成为建筑届关注的热点.广府民居在应对岭南湿热气候方面,巧妙地利用空间布局,实现了建筑通风和防潮等目标,提高了环境舒适性.这种营建智慧与当下提倡的绿色建筑低技术的被动式气候适应设计思路是一致的.本文通过探析广府民居中的通风遮阳、降温、防潮等手段,发掘其原生智慧和经验做法,以期为构建健康人居环境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住宅设计广府民居空间布局气候适应营建智慧

    家庭变迁视角下乡村住宅空间的演化及其动因

    刘乃菲岳楷键单军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住宅关乎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与乡村的发展和规划息息相关.本文以家庭变迁这一微观视角来解析乡村住宅空间的演化,在家庭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家庭变迁-空间演化"的分析框架,借助人类学的方法对中国东北部山区一座建于1980年代的乡村住宅空间与居住其中的家庭进行详细地观察与分析.本文将家庭变迁解析为两个时间维度的变动:一是历史时间,该维度与家庭生命周期同步,二是日常时间,该维度与家庭的日常生活节律相符,乡村住宅空间的演化历程被从上述两个维度进行了观察,并得出个体的原子化、男女性在当代分工的差异与家庭对与社会压力缓冲的作用在微观层面上促使了乡村住宅空间形态的演化.

    乡村家庭变迁乡村住宅空间演化建筑人类学

    却在楼台缥缈中1:西安鼓楼与古城中心空间形态的源流

    王瑞坤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通过耙梳、考辨史志文献,还原、解析西安鼓楼和其所处古城中心区域自隋唐至今的完整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以鼓楼、钟楼为切入点,通过探究由其所控制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政治轴线和宗教轴线,解读西安古城中心空间形态的源流,并与相同时代的其他古城进行类比.通过引鉴西方现代社会思想家的观点和方法,论证权力与空间的形式、秩序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揭示鼓楼、钟楼塑造的权力空间.研究的出发点是希望为西安古城历史建成环境的保护、再生、复兴工作尝试提供一种认知角度,对其他历史聚落可能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落脚点是呼吁当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创作应当与城市历史空间格局和遗存实物建立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西安鼓楼钟楼城市形态空间轴线权力空间

    长干里在金陵城市组景中的角色变迁

    王文溪胡磊王明亮易鑫...
    7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干里作为南京的历史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长干里在金陵城市组景中的角色变迁,深入探索南京历史的延续性和变迁,促进对历史的理解与认同.近年来,中国历史遗产保护实践强调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内在关联性,本文借助语义关联网络等工具,追踪长干里在多个朝代中的演化过程,并分析其在金陵山水格局中的地位和文化内涵.以金陵城市组景为视角,构建了以长干里和大报恩寺为核心的语义时空网络模型,并结合明代的城市生活,分析当时长干里与南京城市景观空间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历时性视角,对城市景观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利用关系网络呈现其重要线索和主题,解析了城市活动与片区之间的关联,阐述了城南组团内部城市活动的空间分布情况.长干里的历史在金陵城市组景中的角色变迁,展示了南京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历史变迁的连续性和社会文化的多层次特征.

    长干里城市组景语义关联网络大报恩寺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