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住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住区
住区

庄惟敏

双月刊

1674-9073

zhuqu412@yahoo.com.cn

010-62783975

100084

北京海淀区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509室

住区/Journal Community Design
查看更多>>《住区》是一本关于住宅开发建设的大型学术读物,创办于2001年。《住区》的宗旨:为政府职能部门、相关技术与研究人员和房地产发展商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住区》采用主题办刊方式。每期一个主题。《住区》定期介绍国内外先进的规划设计理论;刊登国内外优秀的住区规划设计范例;发表各方面专家的学术论文;介绍政府部门对住区开发的宏观指导性政策和建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土地开发强度与住宅能耗关联性的连续尺度研究——以浙江长兴县为例

    邱瑶罗涛张雪葳黄丽坤...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开发强度会影响住宅能耗已被广泛认知,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受空间尺度制约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浙江长兴县为例,以16栋住宅为核心划定200m~1800m不同缓冲半径,探究不同尺度下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道路面积率和不透水面率等)与住宅能耗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对住宅能耗往往具有正贡献,且反映在不同尺度.容积率在200m尺度,道路面积率在800m和1000m尺度,不透水面率在400m、800m~1400m和1800m尺度对住宅能耗有影响.三维空间紧凑度和土地开发强度综合评价指数在600m~1600m尺度对住宅能耗有影响.2.不同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对于住宅能耗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不透水面率>道路面积率>容积率>建筑密度;土地开发强度复合指标中,土地开发强度综合评价指数的敏感性与三维空间紧凑度相似,比二维无序开发度强.

    低碳土地开发强度空间尺度住宅能耗

    租赁住房与租赁住房用地刍议

    李英健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居民个人和家庭来说,选择通过租赁或购买住房满足居住需求,除了受到自身和家庭的实际需求、经济条件等直接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住房政策及制度的深刻影响.正是由于住房的租购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口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在国家顶层设计上制定了不同的住房政策和配套制度.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租购并举"新型城镇住房制度以来,我国在大城市发展租赁住房的步伐不断加快,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本文通过梳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城镇住房制度与土地和城市规划制度的关系,提出为促进租赁住房高质量发展,在单列租赁住房用地方面需要完善,一是对城乡用地分类标准中的居住用地大类进一步细分,增设租赁住房用地分类;二是编制好住房保障专项规划,并做好与街区规划的衔接,将租赁住房用地在法定规划中进行空间落位.同时,还需创新租赁住房用地的土地供应和土地价格机制.

    租赁住房租赁住房用地单列计划用地分类土地供应土地价格

    平疫结合的高密度保障房住区韧性空间研究——以深圳为例

    吴向阳李拓汪志伟徐谣...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密度城市住区由于建筑容积率高,居住人数多,在疫情防控方面具有潜在的风险.如何提升高密度住区的韧性空间,为居民建设安心、健康的居住环境是本研究的目标.研究选取三个深圳保障房住区为对象,通过现场调研与问卷访谈研究居民在平常时期与疫情时期住区内活动的特征,以及居民对住区韧性环境的满意度,用数据分析推导出高密度住区韧性环境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可以为将来建设具韧性的高密度住区提供参考.

    高密度社区保障住房韧性居住设计新冠疫情

    中日机构养老设施介护单元典型案例调研及优化策略研究

    翁季汤佳懿冯倩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市场上的机构养老设施普遍存在资源配置与结构错位、改造难和转型难、护理模式与空间不对位、空间设置不符合老人的使用需求等问题.本文以日本介护单元案例调研为基础,从介护单元规模、功能、布局、流线、空间设计等多个方面,对日本介护单元的相关基础研究进行梳理,选取四个中日介护单元的代表性案例从单元规模与功能配置、平面布局与流线组织、空间层级与护理模式、空间适老化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在此基础上从配置、运营、护理、空间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为机构养老设施空间优化与可持续运营提供支持与参考.

    老年人机构养老设施介护单元优化设计

    基于场所营造的历史商业街区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估模型——以前门商业街区为例

    王璐毕盈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商业街区精细化管理重要性日渐提升,将其营造为有意义的场所对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使用VOSviewer软件对国内外场所营造与历史街区评价的文献进行总体分析,发现基于场所营造的历史商业街区评价模型研究较少.基于历史街区特征与场所营造理论指出的优质公共空间品质,通过文献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等建立历史商业街区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估模型.评估模型应用于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区,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对比评估结果,并提出反馈.建立的评估模型提供了系统尺度,可对比不同历史商业街,并可随时间衡量其变化,以期对未来历史街区更新提供参考.

    历史街区更新场所营造使用后评估前门大街大栅栏

    基于使用后评估的餐厅环境特征偏好及其空间设计要素探析

    王丽娟党雨田杨守静程争刚...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餐厅室内环境设计进行使用后评估研究,通过用户内容生成法获取使用者评价数据,以PCA法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使用者对餐厅室内环境设计的偏好特征.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进一步解析影响使用者偏好特征的餐厅室内环境空间设计要素,在此基础上分析餐厅室内环境空间设计策略并建构设计策略图谱,以呈现使用者视角下的餐厅室内环境特征、设计要素、设计策略之间的关系.

    使用后评估环境特征空间要素设计策略使用者餐厅

    陇南山地传统聚落及乡土建筑生成机制研究——以张坝古村为例

    卢晴宇段威刘万珂张守法...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快速城镇化的推动下,我国传统村落地域性要素缺失、识别性差.本文从景观基因理论出发,以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出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研究体系,以有效保护传统村落的特色空间与建筑特征.以张坝古村为例,结合传统聚落空间模型,本文对其控制(社会、经济、文化要素)、基底(自然背景要素)、基质(建筑等点状要素)、路径(街巷及公共空间等线状要素)、外源(可带动该区域发展的辐射性要素)五大基因进行识别,并总结五大基因的作用机制,构建张坝古村的景观基因图谱,全面总结陇南山地传统聚落及乡土建筑生成机制,综合探索"基因活化"途径.以期保护和传承张坝古村独特的地域文化,激发古村活力,也为其他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传统聚落乡土建筑景观基因陇南乡土营造

    河湟地区传统聚落文化交融现象研究——以来路村为例

    金苑兰俊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过渡区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自古以来,河湟地区聚居了汉、藏、回、撒拉等多个民族,逐渐形成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本文基于汉藏文化融合的研究视野,以青海省湟中区群加乡来路村为研究对象,从聚落与建筑两个层面剖析其选址与空间结构、宗教建筑与民居建筑中的文化交融现象;进而通过对其成因的分析,提出对其保护与更新的策略,从而为多民族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遗产保护河湟地区传统聚落文化交融汉藏融合

    "制度-生活"视角下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践演进研究

    秦天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理解传统村落保护这项空间治理行动,把握其未来的优化路径,本文基于"制度-生活"理论框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践演进展开研究.研究发现,苏州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呈现出"制度刚性形塑-生活韧性应对-制度策略性回应"的循环过程.具体来说,基于工具理性的保护制度过于刚性,在实现保护目标的同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在地村民原有的日常生活.村民在面对正式规则约束时,并非完全被动接受,而是会通过一系列看似寻常却又充满活力的"日常生活实践"加以回应.但也正是得益于二者之间的博弈互动,变相地推动了保护制度需要不断地自我修订与自我优化,促使保护治理得以不断推进.

    正式制度日常生活传统村落保护实践苏州

    古典或乡土: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西方国族建筑形式与溯源

    潘曦朱安琪朱逸云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年国族主义备受关注的背景下,本文讨论了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部分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建立初期纷繁多样的国族建筑风格以及其形成机制.本文提出,国族身份叙事和建筑语境是国族建筑风格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就前者而言,西方普适价值叙事与古典主义风格紧密联系,浪漫主义叙事则与乡土风格密切相关.就后者而言,在建筑语境长期统一的国家中,国族建筑风格相对统一;在建筑语境错综复杂的国家中,国族建筑表现则相对多元.

    国族建筑国族身份古典风格乡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