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住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住区
住区

庄惟敏

双月刊

1674-9073

zhuqu412@yahoo.com.cn

010-62783975

100084

北京海淀区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509室

住区/Journal Community Design
查看更多>>《住区》是一本关于住宅开发建设的大型学术读物,创办于2001年。《住区》的宗旨:为政府职能部门、相关技术与研究人员和房地产发展商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住区》采用主题办刊方式。每期一个主题。《住区》定期介绍国内外先进的规划设计理论;刊登国内外优秀的住区规划设计范例;发表各方面专家的学术论文;介绍政府部门对住区开发的宏观指导性政策和建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征稿启事

    1页

    云南城镇工人住区历史演变及其更新模式探讨

    陈雅婷杨大禹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最主要的居住形式,工人住区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中国的城市格局.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人住区在此进程中逐渐破败甚至拆除.由于工人住区承载着特殊时期的生活痕迹,是城市发展记忆的重要载体.文章通过对云南城镇部分工人住区发展演变的梳理分析,归纳出各时段云南工人住区的格局变迁,结合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城镇工人住区特征与现状问题,探寻对城镇既存工人住区改造提升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的可能性.

    工人住区格局变迁旧区改造更新模式住区

    住区形态与社会网络的相关性研究——以昆明市为例

    范佳田吴志宏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城市发展已经逐步走向存量更新阶段,追求功能性的城市虽然为人们带来了某些生活工作上的便利,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逐渐淡漠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本文从现代住区的形态出发,利用社会网络研究的视角,对住区形态与社会网络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根据形态类型学从空间组合、路网层级、空间类型划分分析了昆明市住区形态特征,再根据社会网络研究方法利用UCINET软件对住区公共物质空间网络、行为活动网络进行了量化分析,对比二者模型分析总结规律.以期为城市住区发展及更新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城市更新城市住区住区形态公共空间社会网络

    流动性的社区参与式设计——以环太平洋社区设计网络为例

    陈非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流动视角,以社区参与式设计发展重要风向标-环太平洋社区设计网络为研究对象,探究流动视角下研究课题的发展趋势及知识流动变迁的动因.对参与网络形成的学者及社区工作者访谈,对12次会议论文研究关键词进行读取及计量分析,并对通过文献分析流动视角下网络的形成的动因.研究发现论文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热点逐渐多元,其中:1)灾后/突发疫情后城市重建,2)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3)教育与社区营造的结合三个研究课题之间呈现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关系;流动与变迁受国际及本土两个因素影响.研究热点的发展之间紧密相连,促进学界对社区参与式设计流动认知框架模型探索,并对我国以社区参与为核心的设计实践与教育的发展具有参照性启示.

    流动性社区参与式设计环太平洋社区设计网络参与式设计实践与教学

    街道品质导向的日本高密度住区建筑形态演变机制研究

    崔光勋范悦王雅丽赵雨...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较于我国较为单一的高密度住区建筑形态,日本在不同发展时期不断探索住区不同维度的品质内涵,最终借鉴欧美注重街道品质的住区设计原则,形成外街连续、内街丰富、低碳可持续的围合型高密度住区模式.本文从街道、内环境、户型三个品质视角出发,对日本高密度住区形态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分析背后的演变机制与相关指标,为我国高密度城市的居住问题提供参考.

    高密度住区建筑形态街道品质

    赋能导向的TOD保障性住房综合体双老化改造——以厦门观音山公寓为例

    武昕许强唐应明郑琦珊...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保障性住房高速发展,然而住区选址趋于边缘化,导致职住分离与长距离通勤等问题.公共交通是中、低收入人群和老年人最常用的交通方式之一,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是解决保障性住房适老性的一大环节.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TOD模式保障性住房优势众多.在以往的设计中,该模式虽然被运用,但是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重,早期适老性设计并不适用于当前的现状.本文以厦门观音山公寓的改造案例来解释如何提高该种保障性住房综合体的适老性.通过现场调研、分析问题、拟定目标与策略和最终的设计成果来完成观音山公寓的适老性提升改造.其中TOD保障性住房综合体应该提升的内容包括:老年人在交通始发、换乘和终点三种过程中的便利性;多种人群之间的流线组织;保障性住房老年人就业机会;公共活动空间适老性细节.

    保障性住房赋能双老化TOD综合体适老改造

    居住街坊布局形态与建筑运行碳排放的关联特征研究——以西安城区为例

    杨辉张晓荣南彤彤付凯...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居住街坊是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其住宅建筑运行碳排放也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部分研究已初步证明其布局形态对建筑运行碳排放存在一定影响.然而,目前居住街坊布局主要考虑日照、消防及空间美感等因素,缺乏低碳导向的指标和形态引导.故本文以建筑运行低碳化为目标,以西安城区为对象,辅以建筑碳排模拟分析技术,重点探索居住街坊布局形态表征指标与建筑运行碳排放的量化关系特征,典型布局形态类型的低碳化优异程度,揭示布局形态对建筑运行碳排放的影响规律.

    居住区设计居住街坊布局形态表征指标典型布局形态类型建筑运行碳排放西安城区

    高密度环境下住区设计中的次级地面策略研究

    倪阳蒋武扬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密度环境下,借助空中连廊、空中平台来创造公共空间是近期住宅设计中频繁出现的设计策略,又被称为次级地面策略.通过梳理次级地面从乌托邦设想发展至实践策略的历程,分析得出次级地面需要面对的"本体性问题"和"城市性问题".进一步讨论了次级地面实践案例中对两个问题的回应方式,归纳出三种次级地面策略的应用方式,以期丰富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住区设计高密度城市次级地面公共空间开放住区

    老年健康导向下的住区室外活动空间热环境研究——以合肥西园新村为例

    沈曦煜王旭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作为最容易受到气温环境负面影响的群体之一,社区室外活动空间恶劣的微气候已经严重影响老年居民健康及室外活动的开展.针对日益严峻的老年健康问题,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厘清空间热环境和老年健康的关系,对老年健康温度阈值进行定量研究.以合肥住区室外活动空间热环境为研究对象,将提升老年健康为目标,采用ENVI-met软件对社区热环境现状进行量化分析,科学评估活动空间的热环境品质,并通过健康温度阈值筛选出更适合老年居民使用的室外活动空间,探讨室外活动空间的选址及优化建议,为住区室外活动空间的选址、设计和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老年健康空气温度室外活动空间性能模拟热环境研究

    全龄共享视角下的城市住区小微绿地改造设计思路探索——以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街道天骄美地微空间改造提升项目为例

    李彤徐海韵林文洁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住区小微绿地作为居民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造设计对于改善居住环境品质、提升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小微绿地改造提升实践项目为例,通过分析周边环境、用地现状和居民需求,提出设计策略,进而探索全龄共享视角下的城市住区小微绿地改造设计思路,提出安全宜居、代际交流、资源再生、绿色生态四个主题,以期为今后小微绿地改造设计提供参考.

    全龄共享老年人儿童小微绿地改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