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住宅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住宅科技
住宅科技

蔡鸣墉

月刊

1002-0454

zhuzkj@sina.com

020-64718289

200031

上海市复兴西路193号

住宅科技/Journal Housing Scienc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国家建设部主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与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学术期刊。以住宅建设全过程的科技问题为内容,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术性与实用性兼顾,宣传国家住宅建设技术政策,报道住宅产业优秀成果,以科技进步推动住宅建设产业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街道活力提升策略——以无锡东亭路为例

    陈静徐少琦汪宏涛鞠辉...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街道不仅是交通的主要载体,更承载着城市居民户外活动、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等多元需求.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街道作为城镇居民高频率使用的开放空间,提升街道活力有助于改善城市风貌并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文章以无锡市锡山区东亭路为例,通过分析兴趣点、百度地图热力图等数据,探讨该街道的空间形态、功能分布和活动强度等特点;同时,结合线下调研评估街道居民需求,提出分段式街道空间更新提升策略,旨在为城市街道的空间品质提升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街道活力多元数据品质提升

    重构的场所与集体意向——奥洛特卡索旧宅废墟的遗产场地干预及其适应性策略解析

    黄磊李翔宁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场所精神是与特定场地有着根本性联系的空间品质,人们可以透过场所来认识、挖掘,再阐释地方具体的意义.然而在历史建成环境更新中,适应性再利用在重塑场所精神潜能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文章在回顾场所精神概念及其在建筑学、遗产保护等领域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层面讨论场所精神与适应性再利用的关系;接着以西班牙奥洛特古城卡索旧宅的废墟更新为例,通过对其复合立面、材料语言、场所结构的分析,归纳适应性再利用策略分别在文脉性、过程性和见证性3个维度上对场所精神的重塑;最后指出建筑师对适应性再利用的创新性实践,不仅巧妙地回应了现实的、场地的时空特质,并透过融合日常生活的文化基因,重新定义教堂的纪念性存在,为当代历史建成环境中的遗产场地干预提供新思路.

    城市更新公共空间遗产场地干预适应性再利用集体意向场所精神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以锦州市延铁园小区为例

    于晶淼肖木峰杨斯涵温哲程...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养老模式仍以"居家+社区"养老为主,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无法满足老年群体需求.为提升老年人生活空间品质,文章从适老化的视角,以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分析锦州市延铁园小区公共空间在适老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老年人心理、生理、行为特点及行为空间的需求,总结出老旧小区在交通道路安全、配套服务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等方面的适老性改造策略,有助于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推进社区环境适老化改造.

    城市更新适老化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

    征稿启事

    23,封3页

    "编制单元"制度的扩散特征及其机制解析——基于全国控规制度文本的事件史分析

    兰天泽张皓
    24-3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详细规划编制单元作为一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度创新,逐步从"单元边界划定"走向"单元管控",成为规划体系中承接总体规划和指导下一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键环节.文章在广泛收集地方控规制度文本中有关控规编制单元规定的基础上,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EHA),探究编制单元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泛长三角区域的编制单元制度扩散特征较为显著,其他地区则呈现点状分布的特征;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对编制单元制度出台作用不明显,而省级的编制单元技术性要求是影响地方制度出台的主要因素;在"横向作用"方面,省级城乡规划专业水平显著影响编制单元制度的出台;在区分"单元边界划定"与"单元管控"后,国家、省级的"自上而下"作用以及周边城市邻近效应代替城市内部因素,成为影响编制单元制度出台的主要动力.研究对新时期全国层面详细规划工作的开展和相关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编制单元详细规划政策扩散规划制度事件史分析

    折叠实验:理念创新下的城市公共机构复合空间新模式

    范一飞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可建设用地日趋紧张,不同类型甚至有功能冲突的城市公共机构集中设置在局促的用地上,不能以常规的设计思路解题.文章通过档案馆和社区活动中心共建的设计实践,以折叠理念创新带动技术集成的实验性方式,尝试打破建筑类型的束缚,从公共性探讨城市公共机构复合空间的新模式.

    折叠理念复合空间空间整合公共开放

    上海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管理实践问题分析与对策

    匡韦仁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住宅规范是为保障安居而设立的基本准则,开发企业、设计单位应以人性化为出发点,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使用者的居住体验,以免出现"合规但不合理"的设计,引起后续一系列的使用及管理问题.文章剖析近年上海市范围内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及管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切实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保障性住房住宅设计住宅规范以人为本

    乡村老年人活动中心营建的参与式行动研究——以安庆市W村传统老屋改造为例

    陶曼丽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老年设施在服务内容、运营团队和资金保障等方面暴露出共性问题.文章以安徽省安庆市W村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营建为例,在问题诊断、方案设计阶段展开参与式行动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生活服务、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为服务内容,以妇女群体、老屋后代和乡村能人为运营团队的营建方案,指出参与式行动研究是生产并实施该方法的有效路径,也是突破乡村老年设施发展困境的可行办法.

    乡村老年设施参与式行动研究服务内容运营策略

    黄河中下游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胡英盛张仲绪刘佳敏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运用Arc GIS PRO与Excel软件工具,对黄河中下游6批共1 583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分布特征上,黄河中下游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集聚但分布不均衡的形态.在影响因素方面,坡向、水文因素对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最大,且坡向多、水系密集区域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坡度与高程对传统村落影响相对较少.最后,通过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洛伦兹曲线、影响因素等多种分析结果,提出建构黄河中下游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廊道的建议.

    黄河中下游GIS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居住小区空间载体的微气候调节作用及其落位原则

    姜之点杨峰陈虹屹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室外立体空间拓展和绿化设施配置不仅可有效补充地面绿量,还能够调节住区微气候,营造舒适活动空间.参照重庆地域特征,建立下沉花园和屋顶花园两类空间载体,并细分为8种设计模式;借助ENVI-met和RayMan软件开展室外微环境和人体舒适度模拟,进而依据对热风环境和生理等效温度热感觉累计时长的改善程度,提出空间载体落位原则.研究结果拟丰富住区室外立体空间规划内容,为引导室外活动设施的空间选位和规划实践提供支撑.

    下沉花园屋顶花园微气候风热环境生理等效温度空间落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