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文化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文化论坛
中华文化论坛

李明泉

月刊

1008-0139

FCC@SSS.net.cn

028-87017447

610071

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省社科院科研大楼B区709室

中华文化论坛/Journal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本刊为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集全国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前沿性的专业学术参考书、对于广大文史、哲学爱好者来说,本刊又是一本内容广泛、可读性强的好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观史学与精神档案视野下的吴宓日记研究——王本朝教授学术访谈

    王本朝李金凤
    4-10页

    论朱彝尊治经学的方法与思想

    谢桃坊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初学者朱彝尊治经学不同于当时的经世学和考据学的学者,而是以文献学的方法和著录的方式对中国经学史料进行汇辑,试图建构经学史的体系,完成了《经义考》的巨编.他的经学思想是较为守旧和特殊的,关于儒家的道统承袭汉儒的观念,关于某些经学问题的认识墨守汉唐经师之论,关于宋代理学的批判则缺乏精微的思辨和深刻的学理.因此他在清初难以适应新的学术思潮,然而其《经义考》浩博丰富的内容及建构的经学史体系,在中国经学史上确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我们应对它重新认识与评价.

    朱彝尊《经义考》经籍儒学理学

    自然、至善和本真:《老子》人性论的三个向度

    李尚阳丁常春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人性论思想可以从三个向度予以关照:"性自然论"从《老子》的"道"论出发,由"道性自然"而论断"人性自然",呈现了《老子》人性论的理论背景;"性至善论"从《老子》的"德"论入手,由人类社会中价值理想的实现始源于至厚充足之人性的保存,来论断人性至善,凸显了人性的内涵特质;"性真论"从《老子》的"真"概念着眼,由人为之失和人文之伪来反衬人性之真,指明了复性工夫的修养路径.《老子》的这三种人性论诠释并不是互相矛盾、彼此割裂的.性自然论、性至善论、性真论三种观点的价值,在于各自关注到《老子》在人性思考上的不同向度,仅仅停留在某个向度中去理解《老子》人性论是片面的,是故务必将三者合辙并观,方能领会《老子》人性论的整全内涵.

    《老子》人性自然至善本真

    论郑玄《毛诗谱》的结构形式及其成因

    杨延平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诗谱》是郑玄晚年的《诗》学著作,其结构呈现为系于政教的双层形式,即显性的风、雅、颂层和隐性的空间层.风、雅、颂层是以政教为单一核心的可逆体系.空间层包含风目空间和颂目空间,前者以政教为尺度,呈以周、召为中心坐标,"广万里"的三层结构.后者以和周王室血缘的远近为尺度,呈以周王室为中心,以周鲁宋三国之域为地域范围的三层结构.究其成因,除《诗经》固有分类与标目情况的限制外,郑玄"天道成于三"的谶纬思想、"存二王之后"的三统观念、三层次的宇宙观及三重天下体制的社会现实等因素影响了《诗谱》结构的三重架构,而郑玄以政教思想与尊君思想为内核的政治哲学决定了《诗谱》结构的划分标准.

    《诗谱》郑玄结构政教尊君

    南朝礼学的分化与整合

    程景牧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朝礼学绍承魏晋礼学,为南朝经学中的显学,初兴于刘宋,高涨于萧齐,鼎盛于萧梁,式微于陈朝,此四阶段的礼学既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南朝礼学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分化对立,又有整合统一;既有转折,又有困境;既有典范化的一面,亦有虚伪的一面.因此,南朝礼学是富有立体性、矛盾性与两面性的思想学术形态,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学理意义与历史文化价值.

    南朝礼学分化整合

    中国早期文明中的史官监督机制

    李凯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早期文明存在史官对君主和贵族的监督机制.商代史官掌管文献资料,为祭祀活动提供历史依据,参与行政与军务,能从神秘的角度约束君主的行为,是很重要的政治势力,但监督措施还比较原始粗陋.周代史官执行"君举必书"的制度,其规谏更为活跃,他们汇总周代遗文典故,为贵族现实生活提供经验和箴诲.春秋史官的"赴告"和"示于朝",能够在当时形成巨大的国内外舆论,对各国贵族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监督.中国早期文明的特定社会背景催生了史官的监督机制,给后代留下了制度文化遗产.

    早期文明史官监督机制商周卜辞

    春秋时期的贵族"出奔"与早期国家政治控制

    宋建国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奔事件大量出现于春秋时期,与当时国家结构变迁和国家权力体系变化密不可分.王权衰微,周室控制能力下降,一体化国家结构逐步解体,各邦国纷纷独立发展,形成了有利于出奔的政治真空地带;血缘政治的弊端凸显、各国君权下移,无法规范贵族政治参与行为,经常引发全局性的政治动荡,以致出奔连绵不断.到了战国时期,列国兼并加剧,独立政治实体减少,出奔者的选择空间大幅限缩;各邦国权力体系全面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冲突保持在相对可控的状态,引发出奔的诱因也大为消解,出奔频次降低.出奔现象的盛行和式微,正与早期国家结构和权力体系的阶段性发展特征相对应.

    春秋邦国出奔国家结构血缘政治

    "帝学"视域下的北宋《诗经》经筵承变考论

    唐茜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筵是宋代确立的一项为帝王讲解经史的规范性御前讲席活动,北宋《诗经》经筵在"帝学"的指导下展开.由于经筵授受双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诗经》经筵体现出来的特质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宋代《诗经》学的发展:这一方面体现在北宋经筵讲《诗》仍然处于《诗序》阐释框架内,辅弼时政与"帝学"目的使得其《诗》学阐释难以超脱传统《诗》学;另一方面,北宋《诗经》经筵在《诗经》阐释的文本形式与理路格局等方面又对宋代《诗经》发展脉络产生深远影响,从多个维度呈现出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北宋帝学经筵《诗经》

    制度、学术与政争:从乾隆博学鸿词科看雍、乾之际的文化与政治

    罗吉芝张循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获得荐举资格、入京考试,再到中式或落选,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的征士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蕴含着这些亲历者对该科的理解.从征士角度分析,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正处在制度史、学术史、政治史三个脉络的交叉点上,研究者借此可以窥见乾隆初期历史的诸多面相.选士与考试过程展示了地方与朝廷的互动,朝廷可以驱使地方,地方也反过来影响朝廷.考试经史的新变化引发了征士与朝廷之间有关"博学鸿词"的异议,反证了词章之学在乾隆初年的强势地位.试后舆论出现的"抑张扬鄂"趋势,又使博学鸿词科成为乾隆初年朝廷党争的战场之一.

    博学鸿词征士词章张廷玉

    时代印痕与地方记忆:论马识途早期创作风格的形成

    冯俊锋张旻昉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1935年在《中学生》杂志发表《万县》到1959年《四川文学》发表《老三姐》,马识途文学完成从学生到革命家再到作家的创作嬗变.他早期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兼具小说、杂文,创作初期从西方小说以及中国古典小说和传奇中汲取营养,同时深受家乡四川民间艺人"摆龙门阵"手法的影响,具有"恋地情结"的地方性写作成为他最具标志性的个人风格.还原时代,溯及他与时代的"搏击",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马识途早期作品的艺术变迁及其创作风格的形成.

    马识途恋地情结地方性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