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权启镇

双月刊

2095-2015

0531-51665254

250031

济南市师范路25号 济南军区总医院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ON AND MEDICAL IMAGEOLOGY(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学诊断专家共识(2024年)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影像协作组李延青
    97-106页

    增强CT的列线图在鉴别EB病毒相关的胃淋巴上皮瘤样癌与胃腺癌中的应用

    袁梦晨刘译阳赵帅陈林...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开发和评估一个基于临床及增强CT的列线图,用来鉴别 EB病毒(EBV)相关的胃淋巴上皮瘤样癌和胃腺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5 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EBV相关的胃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另纳入 50 例胃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鉴别两种类型肿瘤的预测因子.构建一个个性化的列线图,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校准曲线以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价列线图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实用价值.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肿瘤的位置(中部vs上部,OR=1.866,95%CI 0.457~7.626;下部vs上部,OR=14.454,95%CI 2.619~79.778)、CT强化峰值(OR=6.965,95%CI 1.796~27.016)及CT淋巴结状态(OR=4.242,95%CI 1.270~14.164)是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的独立鉴别因素.列线图的AUC值为 0.815(95%CI 0.718~0.912).列线图显示出良好的校准度和临床效益.通过 200 次自举重采样,进行自举验证(内部验证),最终显示该列线图具有良好的区分准确性,模型内部验证的AUC值为 0.823(95%CI 0.817~0.830).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在鉴别EBV相关的胃淋巴上皮瘤样癌与胃腺癌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可为临床的决策提供依据.

    胃腺癌淋巴上皮瘤样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列线图

    基于列线图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脏脂肪变性患者并发晚期肝纤维化的临床预测

    江浩余宏圣杨碧兰阿布都克尤木·斯马依...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肝脏脂肪变性患者并发晚期肝纤维化(S3~S4)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及验证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 2008 年 8 月至 2020 年 12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并行经皮肝脏穿刺活检的439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CHB合并肝脏脂肪变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 2∶1 随机分为训练组 293 例和验证组 146 例.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出晚期纤维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OR=0.987,P=0.003)、凝血酶原时间(OR=1.952,P=0.011)、球蛋白(OR=1.260,P=0.001)是晚期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在训练组中预测晚期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显著优于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0.782,P=0.017)、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0.753,P=0.004)、肝纤维化4 因子指数(0.780,P=0.024)、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评分(0.737,P<0.001)、BARD评分(0.595,P<0.005)模型;在验证组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P<0.05).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临床净收益.结论 本研究基于CHB合并肝脏脂肪变性的晚期肝纤维化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了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一致性和临床净收益.

    慢性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晚期肝纤维化列线图

    不同亚型上消化道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差异研究

    陈憩顾于蓓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亚型上消化道克罗恩病(C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差异.方法 连续性纳入 2017-2021 年上海瑞金医院初诊CD患者,结合内镜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上消化道累及组(UGI+组)和非上消化道累及组(UGI-组).分析CD患者上消化道累及率、UGI+组内镜下特点及严重程度;采用Kaplan-Meier方法描绘生存曲线,分析UGI+组与UGI-组 3 年持续无手术率与无并发症率差异性.并进一步将 UGI+组患者按是否十二指肠球部受累进行分组,比较不同亚型间预后的差异性.结果 76例患者纳入研究,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发现 46 例(60.5%)患者存在 68 处阳性内镜表现.内镜特点多样,其中胃底竹节样外观是发生率最高的上消化道内镜表现形式(20.6%),其次依次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7.6%)和十二指肠球部结节样增生(14.7%).随访后得出UGI+组与UGI-组在 3 年持续无手术率和无并发症率间无明显差异(P>0.05).进一步分组分析发现:UGI-组、CD上消化道累及非十二指肠球部组(UGI+DB-组)与CD上消化道累及十二指肠球部组(UGI+DB+组)的 3 年持续无事件率分别为 88.9%、87.9%、68.0%.其中UGI+DB+组的 3 年无事件率显著低于UGI-组和UGI+DB-组(P<0.05).结论 初诊CD患者上消化道累及现象并非少见,其内镜下表现形式多样.提倡初诊 CD 患者无论有无上消化道症状均进行胃镜检查.当患者累及部位为十二指肠球部则在随访中表现为明显的手术率或并发症率增高,对于该部分患者应尽早给予积极治疗,以期改善预后.

    上消化道克罗恩病亚型临床特点预后

    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马燕芳高修银李平静李雷...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TyG)与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 217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出血组(观察组)及非出血组(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幽门螺杆菌(Hp)感染、血清血糖(Glu)、甘油三酯(TG)、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等指标与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年龄、TyG指数、Hp感染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BMI、吸烟、心率、血小板计数、高血压、糖尿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Hp感染、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预测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708(95%CI 0.639~0.777)、0.641(95%CI 0.568~0.715)、0.099(95%CI 0.056~0.142)、0.083(95%CI 0.045~0.121).结论 TyG指数是消化性溃疡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观察TyG指数对预测消化性溃疡患者病情发展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ROC曲线

    早期肠内营养和微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肾损伤的预防效果及影响因素

    汪纾羽焦茹石运涛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和微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肾损伤的预防效果,探讨影响患者肾损伤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296 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148)、对照组(n=148),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组加用阶段性微生态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比 2 组患者肾损伤发生情况,并比较发生、未发生肾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和营养支持方案,使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归纳与患者肾损伤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 2 组干预 7 d后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较干预前升高,联合组干预 7 d后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肾损伤发生率为 22.30%(33/148),较对照组的36.49%(54/148)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9,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年龄、APACHE Ⅱ评分、C反应蛋白、胱抑素C升高,以及CT分级E级、合并糖尿病、机械通气、休克均为影响SAP患者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微生态免疫肠内营养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 SAP患者营养状态普遍较差,且接受微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后营养状态较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改善更为明显,其肾损伤风险也随之下降,同时,SAP患者肾损伤的发生也与年龄、病情严重度、炎症反应严重程度、合并症等基线特征有关.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微生态免疫肾损伤影响因素

    中老年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关联性分析

    汤峥丽王芳王唯坚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中老年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 2018年 8 月至2022年 7 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健康体检的中老年受检者 234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 Hp 感染,将受检者分为Hp未感染组和Hp感染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资料、脂肪肝水平、冠状动脉钙化水平和血液生化指标水平;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NAFLD及CA与Hp感染的关系;通过Spearman检验探究NAFLD及CA的相关性.结果 Hp感染组受检者体重指数(BMI)、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高脂血症比例、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 和IL-12 显著高于Hp未感染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和IL-10 显著低于Hp未感染组(P<0.05);Hp感染组NAFLD及CA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显著高于Hp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ALT、TBiL、TNF-α、IL-10、NAFLD和CA是影响受检者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检验显示,Hp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NAFLD和CA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中老年人群Hp感染与NAFLD和CA具有较强的关联性,Hp的肝脏和心血管并发症应在临床实践中提高重视.

    幽门螺杆菌非酒精性脂肪肝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人

    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血脂水平及MMR表达与结直肠癌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

    朱菡卓士超吴迪朱雅楠...
    14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手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脂水平及DNA错配修复(MMR)表达与结直肠癌病理特点及预后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徐州市中心医院 2018 年 3 月至 2020 年 9月收治的 226 例结直肠癌患者,比较不同病理特点、不同预后质量患者一般资料和术前血浆 FIB、血脂及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 MMR 表达情况,使用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影响患者病理特点和预后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示,FIB、脂蛋白 a[LP(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H)升高,病灶 MMR、癌旁 MMR 高度或低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以及HDL-C下降均是结直肠癌患者TNM分期上升、3 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甘油三酯(TC)、载脂蛋白(ApoA)、L/H、病灶MMR、癌旁MMR高度或低度MSI,以及HDL-C下降是结直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血浆FIB、血脂水平及MMR表达差异,与结直肠癌患者TNM分期、病灶部位和预后质量密切相关.

    结直肠癌纤维蛋白原血脂微卫星稳定性病理特点预后

    血清SAA、CA19-9结合超声内镜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焦莉莉周芊池凌梦芸魏红玲...
    14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糖蛋白抗原(CA)19-9 结合超声内镜(EUC)对结直肠癌(CRC)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7 月至 2022 年 12 月南京明基医院收治的并经病理证实的 116 例CRC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EUC检查,并检测血清SAA、CA19-9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SAA、CA19-9 水平联合EUC预测CRC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血清SAA水平与CA19-9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16 例CRC患者中,病理分期为T1 期 22 例,T2 期 28 例,T3期 46 例,T4期 20 例;N0 期66 例,N1 期30 例,N2期 20 例;M0 期100例,M1期 16 例.EUC诊断为T1 期 18 例,T2 期 24 例,T3 期 40 例,T4 期 15 例;N0 期 50 例,N1 期 22例,N2期14例;M0期71例,M1期10例;EUC对直肠癌TNM分期的诊断率分别为83.62%、74.14%、69.83%.T分期中T4、T3、T2 期的血清SAA、CA19-9 水平高于T1 期,T4、T3 期的血清SAA、CA19-9 水平高于T1、T2 期,T4 期的血清SAA、CA19-9 水平高于T1、T2、T3 期(P<0.05);N分期中N2、N1 期的血清SAA、CA19-9 水平高于N0 期,N2期的血清SAA、CA19-9 水平高于N0、N1 期(P<0.05);M分期中M1 期的血清SAA、CA19-9 水平高于M0 期(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AA、CA19-9水平联合EUC预测CRC术前分期的敏感度和AUC高于单独检测(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AA水平与CA19-9 的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SAA、CA19-9 结合EUC对CRC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为治疗提供参考.

    结直肠癌淀粉样蛋白A糖蛋白抗原超声内镜术前分期

    超声引导与CT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患者疗效及预后比较

    莫鹏郭杏春梁秀娟王耀明...
    15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FA)和CT引导RFA对肝细胞癌患者血甲胎蛋白(AFP)、转铁蛋白(TRF)水平及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5 年 9 月至 2019 年9月在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行RFA的 89 例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以超声引导RFA的 45 例患者记为超声组,以CT引导RFA的 44 例患者记为CT组,记录两组治疗围手术期资料,并检测患者AFP及TRF水平,定期随访36 个月,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预后.结果 CT组完全消融率高于超声组、消融次数多于超声组、消融时间长于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超声组复发率和局部复发率分别为 31.1%、20.0%,显著高于CT组的 13.6%、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肝细胞癌患者AFP、TRF水平均降低,CT组较超声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术后 3 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4.1%(37/44),显著高于超声组的46.7%(2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RFA治疗肝细胞癌效果较为显著,生存率较高,可能与降低患者AFP及TRF水平相关.

    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超声引导计算机体层成像引导甲胎蛋白转铁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