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半月刊

1005-4529

zhyygrxzz@163.com

010-66939264

100039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全国唯一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灭菌、抗菌药物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在业界公认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高学术水平,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二是普及性,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的整体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RNA-seq技术分析黄芩苷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分子机制

    刘心伟任彦颖李一帆卢瑞辞...
    2561-2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黄芩苷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分子机制,为黄芩苷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辅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使用结晶紫染色、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亚抑菌浓度黄芩苷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的影响,同时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分析PAO1基因表达情况,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和信号通路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表型试验对涉及多个生物过程和代谢途径的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黄芩苷作用下,RNA-seq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821个,其中下调基因1 054个,上调基因767个,主要在生物膜形成、吩嗪类生物合成、群体感应系统及双组分系统等信号通路富集。黄芩苷对PAO172 h内形成的生物膜均具有抑制作用;qPCR和表型验证结果显示,黄芩苷可有效下调生物膜关键组分(包括胞外多糖和蛋白质)及其调控基因(包括pelA、pslA、algR、algD、pilA和filC)的表达水平;同时下调蛋白酶LasA、弹性蛋白酶LasB、绿脓菌素的产生和转录以及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包括lasR、rhlR、pqsR)和Ⅵ型分泌系统相关基因(hcp1、hcp2、hcp3)的转录水平。结论 黄芩苷可通过下调群体感应系统和Ⅵ型分泌系统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相关组分的表达和转录,进而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多靶点和多途径的特点。

    转录组测序黄芩苷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ICU与非ICU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比较分析

    黄育波郑文争朱家馨杨海玲...
    2569-2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鲍氏不动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耐药基因及外排泵基因表达差异,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多药耐药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来自于2009年1月-2014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鲍氏不动杆菌分离株213株按照来源分为ICU组(82株)和非ICU组(131株),对上述分离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同时检测耐药基因(OXA-23、OXA-24、OXA-48、OXA-51、OXA-58、OXA-143、OXA-235、NDM-1、KPC、IMP、VIM、GIM-1、SPM-1、SIM-1、FIM-1、ISAba1 和 ISAba4)和外排泵基因(adeB、adeJ、adeG、cra A、abeM 和 amvA)、外膜蛋白基因(omp25、omp33-36、car O)的表达。结果 与非ICU组鲍氏不动杆菌分离株比较,ICU分离株对亚胺培南有更高的耐药率(达到9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17,P=0。008);耐药基因OXA-51检出率在ICU组和非ICU均超过95%,OXA-23、VIM在 ICU组和非 ICU 组检出率分别是 80。0%vs。60。3%(P=0。007),50。0%vs。29。0%(P=0。002);未检出OXA-48、OXA-143、OXA-235、KPC、NDM-1及SIM-1基因;ICU组和非ICU组相比,adeB相对表达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CU和非ICU组来源的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耐药基因(O XA-23、VIM)和外排泵基因adeB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ICU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高可能是上述多种耐药机制的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重症监护病房耐药基因外排泵

    基于ARIMA乘积季节模型预测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流行趋势

    王玉沐尹伟琴杨乐
    2575-2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ARIMA)乘积季节模型,预测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的流行趋势,为医院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使用2018-2022年常州市金坛第一人民医院每月临床分离的CRAB菌株数量作为数据集,建立ARIMA乘积季节模型,并使用2023年的数据作为验证集,与模型预测值进行对比,从而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2018-2022年医院CRAB检出率整体呈上升趋势(P<0。05);痰标本为主要检出来源,每年的3-4月为发病高峰,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最优模型ARIMA(0,1,2)(0,1,1)12的正态化的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为3。867,残差序列Box-Ljung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1。109,P=0。745),模型拟合良好;模型预测2023年CRAB的检出数量与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1。35%,实际值均在预测值的95%CI之内。结论 ARIMA乘积季节模型能较好的预测CRAB的流行趋势,可为CRAB感染的短期预测、动态分析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模型乘积季节模型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流行趋势

    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

    杨丽芳刘卫平
    2580-2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临床标本及环境标本中CRAB分布、耐药性及同源性。方法 对2020年1月-2022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ICU患者及同期环境分离的CRAB进行耐药性分析及脉冲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共分离CRAB 846株,主要来自痰标本,占所有标本75。30%;主要分布在神外重症(34。16%)、呼吸重症(24。35%)和综合重症(18。68%);CRAB仅对磺胺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稍低,在80%~90%左右;对其他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95%以上;34株CRAB PFGE聚类分析共得到A-J 7个类型,以C聚类为主(11株占32。35%),其次为E聚类(7株20。59%)。结论 医院CRAB临床标本神经外科ICU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检出率较高,耐药较为严重,且存在患者间、患者与环境间交叉传播,应加强院内环境和医疗仪器表面消毒,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防止院内感染的暴发。

    重症监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同源性脉冲凝胶电泳

    烟曲霉特异性IgE抗体对肺曲霉病的诊断价值

    贾亚旭王春玲冯长州李丽...
    2584-2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烟曲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Af-sIgE)抗体检测对肺曲霉病(P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3年3月就诊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PA患者22例为研究组,同期就诊的其他肺部疾病患者22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清(浆)中Af-sIgE、霉菌混合特异性IgE(mx-sIgE)、总IgE(t-IgE)水平及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 Af-sIgE、mx-sIgE 和 t-IgE 分别为 7。54(0。53,14。30)kUA/L、2。66(0。47,5。56)kUA/L 和1035。00(360。25,2592。50)IU/ml,抗体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常规及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f-sIgE、mx-sIgE和t-IgE诊断PA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45、0。930和0。882,Af-sIgE和mx-sIgE抗体检测诊断P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45%、86。36%和86。36%、86。36%。结论 Af-sIgE、mx-sIgE和t-IgE在PA患者中水平升高,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有助于PA早期诊断。

    烟曲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抗体烟曲霉肺曲霉病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诊断价值

    ICU假丝酵母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

    郭婧黄雅轩张莉滟赵越...
    2589-2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假丝酵母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为其诊治及预后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ICU假丝酵母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并对生存和死亡患者间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34例ICU假丝酵母血流感染患者中,白假丝酵母分离率最高(49株,36。57%),其次为近平滑假丝酵母(28株,20。89%)、光滑假丝酵母(23株,17。16%)和热带假丝酵母(20株,14。93%)等,药敏结果显示光滑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134例患者中死亡42例,病死率为31。34%,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生存组(t=2。255,P=0。026);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伴有恶性肿瘤、使用糖皮质激素、碳青霉烯类药物以及>3种抗菌药物联用与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伴有恶性肿瘤和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ICU假丝酵母血流感染患者病死率高,同时临床需尽早完善患者血培养送检,并加强药物管理及临床护理工作,以降低假丝酵母血流感染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假丝酵母血流感染重症监护室临床特征预后

    老年假丝酵母血流感染流行病学及预后危险因素

    王素梅张金卷张健东
    2594-2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假丝酵母血流感染患者流行病学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23年12月确诊为假丝酵母血流感染的103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61例和死亡组42例,分析患者科室分布、分离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103例老年假丝酵母血流感染患者中,白假丝酵母感染者占54。37%(56/103),非白假丝酵母感染者占45。63%(47/103),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ICU)和肝胆外科,分别占45。63%(47/103)和17。48%(18/103);白假丝酵母对氟康唑的敏感率为75。00%(42/56),对伏立康唑的敏感率为76。79%(43/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499,95%CI:1。261~9。705,P=0。016)和感染性休克(OR=7。107,95%CI:1。225~41。226,P=0。029)是老年假丝酵母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白假丝酵母是老年假丝酵母血流感染的最主要菌种,糖尿病和感染性休克是其死亡的危险因素,对老年高危患者进行及时、充分的抗真菌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假丝酵母血流感染耐药性预后危险因素病原菌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巨噬细胞功能变化及极化水平

    张清华郭国华肖建宏魏丹东...
    2599-2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对巨噬细胞功能变化及极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3月-2023年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就诊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32例为肺炎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健康组,检测全部研究对象呼吸道深部分泌物巨噬细胞占比、胞饮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因子CD86、CD206的表达,以及M1型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与蛋白活化水平,M2型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与蛋白活化水平和自噬相关标志物Beclin-1、LC3-Ⅰ及LC3-Ⅱ mRNA转录与蛋白活化水平。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肺炎组白细胞计数(12。34±1。49)× 105个/ml、巨噬细胞占比(64。87±2。79)%升高(均P<0。05),OD值降低(P<0。05);与健康组相比,肺炎组巨噬细胞表面标志因子CD86、CD206表达升高(均P<0。05);巨噬细胞M1型极化标志物IL-1β、TNF-α、MCP-1以及M2型极化标志物IL-10、TGF-β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肺炎组自噬相关受体Beclin-1、LC3-Ⅰ、LC3-Ⅱ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可降低巨噬细胞胞吞功能,并促进巨噬细胞极化,其中M1型巨噬细胞极化水平高于M2。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巨噬细胞胞吞功能极化

    恶性肿瘤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部位分布及其易感因素

    王英刘心航王天琪刘凤娟...
    2604-2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感染部位分布情况及其易感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3月-2022年12月青岛市肿瘤医院收治的98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多药耐药菌(MDRO)感染,将研究对象分为感染组196例和非感染组784例,统计恶性肿瘤患者MDRO感染的发生情况、感染部位及病原菌谱,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恶性肿瘤患者MDRO感染的易感因素。结果 980例恶性肿瘤患者发生MDRO感染的为196例,发生率为20。00%;恶性肿瘤患者MDRO感染的发生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101例(51。53%)、泌尿系统感染62例(31。63%);196例感染患者临床送检样本中,共鉴定出201株多药耐药菌,革兰阴性菌占据了主导地位,占检出总数的72。64%,其中,CRAB、CRPA、CRE的比例分别为33。83%、22。39%和16。42%,革兰阳性菌MRSA占比达到27。36%,VRE未在本次研究中检出;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MDRO感染的易感因素包括长期卧床、年龄≥60岁、贫血、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疾病≥3种、使用抗菌药物时间≥14 d、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OR=3。300、3。330、3。501、3。425、2。689、2。291、3。691,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MDRO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感染的发生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贫血、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疾病≥3种、BMI≥25 kg/m2、长期卧床、使用抗菌药物时间≥14 d为恶性肿瘤患者MDRO感染的易感因素。

    恶性肿瘤多药耐药菌感染部位易感因素病原菌

    IL-17和IL-1β基因多态性与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关联

    童惠静滕旭升孔来法程江华...
    2609-2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白细胞介素(IL)-17、IL-1β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3年6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E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80例为AECOPD合并感染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未合并肺部感染的AECOPD患者180例为AECOPD组,收集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征,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IL-17和IL-1β表达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结果 AECOPD合并感染组患者共分离出20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比最高为50。25%;与AECOPD组比较,AECOPD合并感染组患者血清IL-17、IL-1β水平分别为(21。74±4。72)pg/ml、(18。41±3。30)pg/ml,均升高(P<0。05);两组患者IL-17A rs2275913、rs3819024基因型(AA/AG/GG)频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 rs1143634基因型(CC/CT/TT)和等位基因(C、T)频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 rs2275913、rs3819024基因型和IL-1β rs1143634基因型与AECOPD合并肺部感染风险密切相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部感染病原菌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β基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