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半月刊

1005-4529

zhyygrxzz@163.com

010-66939264

100039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全国唯一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灭菌、抗菌药物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在业界公认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高学术水平,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二是普及性,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的整体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喀什地区40例儿童甲型流感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

    王爱丽努斯曼古丽·艾合买提江努尔麦麦提·塞都拉赵玲...
    581-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疆喀什地区40例儿童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23年2-6月陆军第九四七医院经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证实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收治住院的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3个月~12岁,中位年龄4岁,其中0~5岁28例(70。00%),春季为发病高峰,以发热(87。50%)、咳嗽(90。00%)等症状为主;合并症包括肺炎24例(60。00%),其中0~5岁儿童28例(70。00%),与6~12岁(12例,30。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喉炎2例,心肌损害5例,热性惊厥3例,电解质紊乱2例,肌炎1例,严重脓毒症1例等;单一流感病毒感染30例(75。00%),混合感染10例(25。00%),包括支原体感染4例,细菌感染6例;32例患儿口服奥司他韦颗粒,其中发热48 h内服用11例,48 h后服用21例;48 h内服用奥司他韦组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48 h后服用组(P均<0。05);所有患儿均治愈。结论 甲型流感感染住院患儿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症状无特异性,以高热、咳嗽为主要表现,可出现多种合并症,肺炎最常见;可混合其他病原感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甲型流感病毒肺炎儿童临床特征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

    王敏郭玲李赢洪雨...
    585-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类疱疹病毒(EB)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3月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EB病毒致IM患儿1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肺炎分为肺炎组55例和非肺炎组132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EB病毒致IM患儿并发肺炎危险因素。结果 肺炎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水平较非肺炎组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脏肿大、热程是EB病毒致IM患儿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OR=2。109,2。079,1。972,P<0。05)。结论 EB病毒致IM患儿并发肺炎后血清CRP、PCT、NLR呈高表达;临床可根据危险因素给予患儿针对性预防及干预措施,以降低EB病毒致IM患儿并发肺炎的发生风险。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人类疱疹病毒肺炎风险因素防控措施

    EBV感染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及TIMP-1和NF-κB与IκBα的影响

    梁鹏娄莹崔怀亮张玉...
    589-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Epstein-Barr病毒(EBV)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核因子-κB(NF-κB)、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α)的影响。方法 以2019年6月—2022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发生EB病毒感染及感染情况将其分为无EB病毒感染的对照组(70例)、既往发生EB病毒感染的既往感染组(30例)及目前发生EB病毒感染的急性感染组(36例),统计三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冠状动脉病变及血清TIMP-1、NF-KB、IKBα蛋白表达和炎症指标。结果 急性感染组、既往感染组及对照组冠状动脉损伤(CAL)占比呈降低趋势(P<0。05);急性感染组左回旋支(LCX)病变患儿占比高于既往感染组及对照组(P<0。05);急性感染组、既往感染组及对照组血清TIMP-1、IκBα蛋白表达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血清NF-κB蛋白表达水平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iβ)、IL-6、IL-8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可加重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与患儿机体炎症反应,对血清TIMP-1、NF-κB、IκBα蛋白表达水平及感染指标水平产生影响。

    Epstein-Barr病毒川崎病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核因子-κB核因子-κB抑制蛋白

    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KIM-1和IL-18水平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商亚敏李英戴颖汪奇伟...
    594-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肾损伤分子-1(KIM-1)、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及其与EB病毒(EBV)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238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HSPN情况分为HSPN组(n=96)和非HSPN组(n=142),比较两组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24 h尿蛋白定量]、免疫学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补体3、补体4]、EBV拷贝数及尿液KIM-1、IL-18表达水平;根据HSPN患儿外周血EBV-DNA拷贝数,可分为EBV阳性组(n=37)和EBV阴性组(n=59),比较两组肾功能指标、免疫学指标及尿液KIM-1、IL-18水平;分析EBV DNA拷贝数及尿液KIM-1、IL-18与HSPN患儿肾小球病理分级关系。结果 HSPN组皮疹持续时间较非HSPN组长(P<0。05),Scr、BUN、Cys-C、24 h 尿蛋 白 定量、IgA、EBV DNA 拷贝数、KIM-1、IL-18 均较非 HSPN 组升高(P<0。05),补体3较非HSPN组下降(P<0。05);HSPN组EBV感染率为38。54%高于非HSPN组(P<0。05);EBV阳性组Cys-C、24 h尿蛋白定量、IgA、KIM-1、IL-18均高于EBV阴性组(P<0。05),补体3、补体4均低于阴性组(P<0。05);不同肾小球病理分级患儿EBV DNA拷贝数及尿液KIM-1、IL-18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表现为Ⅳ级>Ⅲ级>Ⅱ级>Ⅰ级。结论 EBV感染与儿童HSPN发生和进展相关,可导致患儿尿液KIM-1、IL-18表达水平升高。

    过敏性紫癜肾炎儿童EB病毒肾损伤分子-1白细胞介素-18

    支气管哮喘患儿继发肺部感染病原菌及其影响因素

    李思静张福来李林飞马洁...
    599-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继发肺部感染病原菌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9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肺部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70例)和非感染组(917例);统计支气管哮喘继发肺部感染患儿痰标本病原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归纳支气管哮喘继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支气管哮喘继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7。09%(70/987);共培养分离病原菌8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株占66。67%,革兰阳性菌24株占28。57%,真菌4株占4。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合并侵入性操作、抗哮喘药物使用次数、哮喘发作次数是支气管哮喘继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OR=2。349,1。891,2。358,2。004,1。990,P均<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继发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革兰阴性菌居多;支气管哮喘继发肺部感染与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抗哮喘药物使用次数、哮喘发作次数等密切相关;临床可据此给予患儿针对性治疗及预防措施,以降低支气管哮喘继发肺部感染的风险。

    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痰标本病原菌影响因素

    智能预警和闭环管理在隔离患者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马思旻赖晓全徐敏谭昆...
    603-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智能预警和闭环管理在隔离患者医院感染防控中的效果。方法 以全系统的隔离标识自动标注和实时智能预警作为技术支撑,以多部门联合制定闭环管理流程并持续改进作为过程管理。结果 干预后隔离患者检查过程中医务人员防控措施落实率均提高(P<0。001),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62。95%提高到86。10%(P<0。001),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由51。11%提升到82。50%(P<0。001)。结论 智能预警和闭环管理在隔离患者检查流程中的应用提升了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和防控措施落实率,降低了医院传播风险,改善了医技科室工作效率,保证了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智能预警闭环管理隔离医院感染

    住院患者与环境分离的CRKP同源性及其传播特征

    黄菊肖瑜陆丹倩王巧媚...
    607-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患者及同病房患者与环境分离CRKP的同源性、耐药机制及传播特征。方法 收集中山市中医院2017-2022年全院CRKP菌株,从2020年1月开始对CRKP感染患者的同病房患者筛查直肠拭子,对CRKP感染患者周围环境采样,筛查CRKP;使用胶体金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收集CRKP菌株39株,其中患者菌株36株,筛查同病房患者直肠拭子61例,检出CRKP菌株2株,采集环境标本680份,1名CRKP患者的卫生间水槽下水口检出CRKP;39株CRKP中产KPC酶9株(23。08%),产NDM酶21株(53。85%),9株未检出常见的5种碳青霉烯酶;PFGE分析发现39株CRKP分为18个克隆型,6年内医院内发生过3次CRKP克隆传播。结论 加强CRKP感染患者房间水槽的消毒,可阻止CRKP通过水槽引起传播;医院内各时段流行的CRKP基因型可能不同,明确其类型对指导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医院内流行是CRKP检出率上升的原因,同源性分析结果可为确定主动筛查的目标患者提供依据。

    住院患者环境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同源性分析水槽

    医务人员对负压病房的消毒执行现状及认知调查

    李婷婷杨莎张慧兰罗红霞...
    613-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医务人员对负压病房的消毒执行现状及认知水平。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3年4月抽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市公卫中心、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中南大学湘雅附二院等医院有负压病房消毒经验的118名医务人员,对负压病房的空气/物表/织物/污物消毒具体措施、特殊硬件设施管理、消毒工具的管理、消毒效果监测等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18名医务人员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6份,职业背景中护理专业人员109人(93。96%),临床医疗人员3人(2。59%),专职感控人员4人(3。45%);负压系统开启情况下,20。69%(24/116)的消毒人员未对病房内空气进行消毒,62。07%(72/116)的消毒人员选择含氯消毒剂+抹布进行擦拭,87。07%(101/116)的消毒人员对负压病房内患者的排泄物等进行了预处理;93。96%(109/116)的消毒人员所在的医疗机构有单独的消毒工具存储间;31。03%(36/116)的医务人员不清楚负压病房送排风口位置。结论 负压病房的消毒工作存在消毒不足或消毒过度的情况,各地医务人员对负压病房的消毒认知水平不一,应进行相关培训进一步提高其认知水平、规范消毒措施。

    负压病房传染病消毒感染问卷调查

    COVID-19 RNA提取期间不同压力下的通风系统对实验室污染的影响

    李丹盛梦秋刘甜恬朱丹丹...
    618-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COVID-19 RNA提取期间不同压力下的通风系统对实验室污染的影响。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室通风系统在开启负压及关闭负压条件下,提取新型冠状假病毒核酸,对于空气及实验室表面的污染情况,确定操作风险区域。本实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真实场景试验,另一部分为气溶胶发生器模拟实验意外喷洒实验。结果 真实场景试验:开启负压,Ⅰ室空气采样呼吸道合胞假病毒(RSV),新型冠状假病毒(2019-nCoV)均为阴性,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假病毒(H1N1亚型)(ABH1)紫外消毒后门口采样出现阳性;Ⅱ室空气采样ABH1结果均为阴性,RSV在冰箱处出现阳性。2019-nCoV操作中均出现阳性,紫外消毒后仅冰箱处出现阳性,消毒后未出现阳性结果。擦拭采样中,Ⅰ室和Ⅱ室利用ABH1、RSV、2019-nCoV溶液在操作中和紫外后均存在有较多污染,消毒后结果均由阳性转阴或Ct值变大;关闭负压,Ⅰ室空气采样RSV反应液操作中,窗户采样出现阳性;擦拭采样在冰箱和门把手、传递柜把手、桌子处均出现阳性。Ⅱ室ABH1反应液空气采样操作中均为阳性,紫外消毒后冰箱空气采样仍为阳性;Ⅱ室擦拭采样操作中除桌子1外均出现阳性,消毒后门把手、冰箱把手、生物安全柜表面仍为阳性。气溶胶模拟意外喷溅试验,实验室Ⅱ开启负压和关闭负压,均未出现阳性结果。结论 非负压条件下呈现的点较负压条件下多,说明负压可能对生物安全柜实验的防控起到一定作用;在实验过程中以实验员手套为传播源的污染较多;规范操作使用生物安全柜,自带的防污染系统和紫外消杀系统可防止污染;实验室做好消毒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清洁防止实验室污染。

    实验室安全实验室污染COVID-19负压RNA提取期间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室通风系统

    基于SWOT法的外科免冲洗手消毒PDCA方法及实践效果

    文玉琴张云婷丁玲玲
    624-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SWOT法的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PDCA)管理对外科免冲洗手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 于2019年1月—2022年12月采取PDCA管理模式对医务人员外科免冲洗手消毒效果进行干预,分析干预前后人员理论知识知晓率、操作正确率、外科手消毒后手卫生监测合格率及医院感染率相关性。结果 PDCA循环持续改进后,干预后外科手消毒理论知识消毒目的知晓率、原则知晓率、范围知晓率、时间知晓率分别为98。00%、92。00%、100。00%、100。00%均高于干预前(P<0。05);操作正确率除指甲符合要求干预前后无显著差异外,干预后着装规范率、方法正确率、揉搓时间合格率分别为100。00%、98。00%、100。00%均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骨科院内感染率为0。42%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骨科腰椎、颈椎开放手术一类切口感染率0。50%低于干预前0。9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40);干预后医务人员外科免冲洗手消毒手部细菌学监测合格率100。00%高于干预前98。00%(P<0。05)。结论 基于SWOT法的PDCA管理,可有效提高外科免冲洗手消毒的管理质量,提高医护人员外科手消毒的正确率及合格率,降低一类切口感染率,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SWOTPDCA管理免冲洗外科手消毒方法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