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半月刊

1005-4529

zhyygrxzz@163.com

010-66939264

100039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全国唯一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灭菌、抗菌药物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在业界公认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高学术水平,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二是普及性,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的整体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肛周脓肿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胡冰辉王祥盛马万里卢秀芬...
    1370-1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肛周脓肿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肛周脓肿患者,根据肛周脓肿患者检出病原菌分组,分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组31例、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7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肛周脓肿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8株,96。43%),革兰阳性菌(4株,3。57%),112株病原菌中多重耐药菌31株占比27。68%,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6株和大肠埃希菌24株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株;合并糖尿病、既往反复发作史、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多是肛周脓肿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OR=1。732;1。970;2。347,P<0。05),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诊断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74(95%CI为0。796~0。930),敏感度为64。50%,特异度为93。50%。结论 肛周脓肿患者革兰阴性菌感染居多,多重耐药菌占比较高;肛周脓肿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合并糖尿病、既往反复发作史、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相关,据此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诊断价值较高。

    肛周脓肿病原菌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模型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及血清MCP-1、bFGF、miR-223 的预测价值

    陈余兴王贵黎尊成
    1374-1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微小RNA(miR)-223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96例开放性骨折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开放性骨折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患者96例为对照组,分析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CP-1、bFGF、miR-223对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96例开放性骨折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共培养出9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2株(54。17%),革兰阴性菌40株(41。67%)。真菌4株(4。17%);年龄>60岁、伤后到院时间≥6 h、手术时间≥3 h、伤口深度≥2 cm、住院时间≥4周、糖尿病、手术切口 Ⅱ-Ⅲ类及CRP水平高均为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MCP-1、miR-223水平升高(P<0。05),bFGF水平降低(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三者联合诊断术后切口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6。结论 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诸多因素导致术后切口感染,且感染后MCP-1、miR-223水平升高,bFGF水平降低,三者联合检测诊断价值较高。

    开放性骨折切口感染病原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小RNA-223风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四肢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

    李春梅宋涛刘鹏孙洁...
    1379-1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四肢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3 987例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感染情况将有切口感染的158例纳入感染组,无切口感染的3 829例纳入非感染组,统计感染组病原菌分布特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 3 987例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58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96%;共分离15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64株(40。51%)、革兰阳性菌90株(56。96%)、真菌4株(2。53%);感染后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有钢板使用、手术时间>3 h、开放性骨折、切口较长均是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革兰阳性菌是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感染后炎症因子IL-6、PCT、CRP水平升高,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糖尿病、钢板使用、手术时间、开放性骨折、切口及血清IL-6、PCT、CRP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可据此予以早期针对性防治而降低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

    四肢骨折术后感染切口感染病原菌危险因素

    口腔鳞癌术后口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TLR4/NF-κB通路活化状态

    汤英娜王忠华杨卫平
    1383-1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口腔鳞癌(OSCC)患者术后口腔感染现况、危险因素及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方法 选取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16例OSCC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口腔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32例和非感染组84例,统计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OSCC患者术后发生口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116例OSCC患者术后发生口腔感染32例,口腔感染发生率为27。59%;感染组共检出33株病原菌,12株革兰阴性菌,占比36。36%,21株革兰阳性菌,占比63。64%;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6 h、有糖尿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OSCC患者术后发生口腔感染的危险因素(OR=2。282、2。117、2。416,P<0。05);感染组患者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及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OSCC患者术后口腔感染主要是革兰阳性菌,手术时间≥6 h、有糖尿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OSCC患者术后口腔感染发生密切相关,术后口腔感染患者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上调。

    口腔鳞癌口腔感染术后感染病原菌危险因素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及bFGF、SAA、IGF-1表达水平

    傅杰周超胡少丹黄仕尧...
    1388-1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IE)病原菌分布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水平。方法 选取绍兴市中医院及诸暨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4 713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并发IE分为感染组25例和非感染组4 688例,分析感染病原菌分布,比较两组血清bFGF、SAA、IGF-1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FGF、SAA、IGF-1表达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术后并发IE的诊断价值。结果 4 713例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并发IE 25例,IE发生率为0。53%,共检出病原菌25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21株,占比84。00%);感染组SAA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bFGF、IGF-1水平低于非感染组(P<0。05);bFGF、SAA、IGF-1联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术后并发IE的诊断价值更高,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38,敏感度为92。00%,特异度为86。39%。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术后并发IE发生率高,且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血清SAA水平呈高表达,bFGF、IGF-1水平呈低表达,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术后并发IE的诊断价值。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淀粉样蛋白A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鼻中隔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及模型构建

    庞艳荣王雪萍马菲查潇逸...
    1392-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鼻中隔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学特点和危险因素及模型构建。方法 选取1 506例2017年2月-2022年12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鼻中隔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感染51例为感染组、术后未感染1 455例为非感染组,分析术后感染病原学特点,多因素分析术后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危险预测模型。结果 1 506例鼻中隔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感染51例,发生率为3。39%;共分离出53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60岁、手术时间≥3 h、有吸烟史、有糖尿病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是鼻中隔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据筛选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鼻中隔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的准确度较好(x2=5。787,P=0。670),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接近,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校准和预测能力,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6,95%CI为0。912~0。980。模型诊断敏感度为88。7%,特异度为90。2%。结论 鼻中隔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中的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鼻中隔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手术时间≥3 h、有吸烟史、有糖尿病及CRP水平高,临床可进行针对性防治以降低鼻中隔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风险。

    鼻中隔手术术后感染病原菌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HBsAg阳性孕产妇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及其与IL-28B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张效民王静郑开呈刁雪晨...
    1397-1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产妇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及其与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 选择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2019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620例HBsAg阳性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发生HBV宫内感染患者为感染组,570例未发生HBV宫内感染患者为未感染组,统计两组IL-28B基因rs8099917位点多态性,分析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感染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HBsAg阳性孕产妇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IL-28B基因GG基因型、G等位基因、HBV DNA>106 copies/ml、肝脏B超改变及前SI蛋白阳性(P<0。05)。结论 HBsAg阳性孕产妇HBV宫内感染与IL-28B基因多态性、HBVDNA水平、肝脏B超改变、前S1蛋白阳性有关。

    孕产妇乙肝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白细胞介素28B宫内感染危险因素

    乙型肝炎孕妇 miR-33a、miR-20a 和 miR-122表达及其新生儿感染状况

    方亮刘洁陈颖王菁...
    1401-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孕产妇微小核糖核酸(miR)-33a、miR-20a、miR-122表达水平及新生儿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黄冈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5例乙型肝炎孕妇设为感染组,另收集同期于医院产检的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184名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病毒载量HBV孕妇miR-33a、miR-20a及miR-122表达情况,分析HBV不同病毒载量孕妇新生儿HBV感染情况。结果 感染组miR-33a、miR-20a及miR-12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HBV-脱氧核糖核酸(DNA)阳性孕妇miR-33a、miR-20a及miR-122表达水平高于HBV-DNA阴性孕妇(P<0。05),感染组HBV-DNA阳性孕妇新生儿HBV感染率高于HBV-DNA阴性孕妇(P<0。05)。结论 乙型肝炎孕妇miR-33a、miR-20a及miR-122表达增加,且随着HBV-DNA载量增加miR-33a、miR-20a及miR-122表达、新生儿HBV病毒感染率均升高。

    乙型肝炎孕妇微小核糖核酸-20a微小核糖核酸-33a微小核糖核酸-122相关性

    妊娠晚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妊娠结局

    施锦金蔡锋成张晶郑敏珠...
    1405-1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妊娠晚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及其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82例2022年1月-2022年12月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接收的妊娠晚期孕妇临床资料,根据生殖道是否发生GBS感染分为GBS感染组42例和非GBS感染组240例,分析妊娠晚期孕妇发生生殖道GBS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282例妊娠晚期孕妇发生生殖道GBS感染42例,发生率为14。89%;年龄≥35岁、有阴道炎、有糖尿病均为妊娠晚期孕妇发生生殖道GB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75、2。042、2。210,P<0。05);42例GBS感染孕妇依据GBS定植量分为24例高定植量和18例低定植量,GBS高定植量孕妇早产、剖宫产和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高于GBS低定植量孕妇(P<0。05)。结论 妊娠晚期孕妇生殖道GBS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妊娠晚期孕妇发生生殖道GBS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35岁、有阴道炎、有糖尿病,GBS高定植量孕妇对不良妊娠结局有较大的影响。临床可据此给予孕妇针对性治疗及干预措施,以降低妊娠晚期孕妇发生生殖道GBS感染的风险。

    妊娠晚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危险因素妊娠结局

    孕产妇胎膜早破并发生殖道感染危险因素

    贝丽君周青雪阮志强章一娜...
    1409-1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孕产妇胎膜早破并发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月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收治的156例胎膜早破并发生殖道感染孕产妇为研究组,另随机选取156例同期胎膜早破未合并生殖道感染孕产妇为对照组,采用Lasso及Logistic回归分析孕产妇胎膜早破并发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模型内部验证。结果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破膜时间长、有生殖道感染史、孕期阴道炎、产前贫血、免疫力低下及降钙素原(PCT)水平高、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为孕产妇胎膜早破并发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的预测模型:Logit(P)=-20。985+破膜时间×0。318+生殖道感染史×1。503+孕期阴道炎×1。658+产前贫血×1。561+免疫力低下× 1。825+PCT 水平×0。124+CRP 水平×0。415,当 Logit(P)>0。538 时,曲线下面积(AUC)值为 0。873,灵敏度为87。82%,特异度为90。38%。结论 孕产妇胎膜早破并发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破膜时间长、有生殖道感染史、孕期阴道炎、产前贫血、免疫力低下及高水平PCT、CRP,据此构建的模型预测价值较高。

    孕产妇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危险因素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