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创伤外科
浙江创伤外科

刘伟国

双月刊

1009-7147

zjcswk@163.net

0571-87783757

310009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88号

浙江创伤外科/Journal Zhejiang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以创伤医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期刊。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等国内外知名检索期刊数据库。本刊宗旨:面向临床、服务临床;面向基层、服务基层。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缺氧缺血性脑病外周血CysC、NSE、CK-BB、乳酸水平相关分析

    黄海棠李汝吴嘉雯
    1603-1605,1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胱抑素C(cystatin 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乳酸水平变化,并分析与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 2023 年 10 月收治的 98 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研究组,研究组中根据脑损伤严重程度神经评分(NBNA)分为轻度组 36 例,中度组 32 例,重度组 30 例,另选 30 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CysC、NSE、CK-BB、乳酸水平,Pearson分析各指标与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ysC、NSE、CK-BB、乳酸对脑损伤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病例组CysC、NSE、CK-BB、乳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CysC、NSE、CK-BB、乳酸水平高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外周血CysC、NSE、CK-BB、乳酸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Pearson分析CysC、NSE、CK-BB、乳酸各指标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79、0.642、0.655、0.618,P<0.05).ROC分析显示CysC、NSE、CK-BB、乳酸联合预测脑损伤严重程度诊断准确性最高.结论 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外周血CysC、NSE、CK-BB、乳酸水平与脑损伤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早期反映新生儿脑损伤严重程度的敏感生化指标.

    胱抑素C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脑损伤

    IGF-1、IGFBP-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水平分析

    万诚诚臧枭亮李勇
    1606-1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本院收治的 30 例NSCLC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 30 例行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行IGF-1、GFBP-3 检测,收集NSCLC患者病理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分析IGF-1、IGFBP-3 在NSCLC中的表达意义.结果 观察组血清IGF-1 水平高于对照组、IGFBP-3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的NSCLC患者血清IGF-1、IGFBP-3 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血清IGF-1 水平较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高(P<0.05),而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血清IGFBP-3 水平较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低(P<0.05);血清IGF-1 对NSCL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 0.762、82.36%、80.19%,血清IGFBP-3 对NSCLC的AUC、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 0.789、85.62%、83.96%.结论 血清IGF-1 在NSCLC患者中呈高表达,血清IGFBP-3 在NSCLC患者中呈低表达,两项指标水平与NSCLC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且对NSCLC有一定诊断价值.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非小细胞肺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表达水平

    血清PSA、睾酮、碱性磷酸酶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潘瑜李想
    1610-1612,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睾酮(T)、碱性磷酸酶(ALP)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PCa)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 月至 2023 年 3 月本院收治的 120 例PCa患者,纳入PCa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收治的 88 例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纳入良性组,比较两组血清PSA、T和ALP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血清指标对PCa的诊断价值.对PCa患者行为期 1 年的随访,根据预后情况将其亚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血清PSA、T和ALP水平,并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指标对PCa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PCa组PSA和ALP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T水平明显低于良性组(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PSA、T和ALP水平对PCa诊断的AUC分别为 0.843、0.817 和 0.819,且三者联合诊断的AUC为 0.947,明显高于单个指标(P<0.05);复发组PSA和ALP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T水平明显低于未复发组(P<0.05);ROC 曲线显示,血清PSA、T 和ALP 水平对PCa 复发预测的AUC 分别为 0.748、0.765 和0.680,且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 0.869,明显高于单个指标(P<0.05).结论 PCa患者体内的血清PSA、T和ALP水平处于异常状态,三者对PCa诊断及其预后预测均具有价值,且联合检测价值更高.

    前列腺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睾酮碱性磷酸酶诊断预后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癌组织中CK20、P53、MSH6、Ki67的表达及其病理意义

    陈泓臻张澄
    1613-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癌组织中细胞角蛋白 20(CK20)、p53 肿瘤蛋白(P53)、错配修复酶 6(MSH6)及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Ki67)表达及病理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1 月至 2024 年 5 月到本院就诊并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的 93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K20、P53、MSH6 及Ki67 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基线资料,对各指标表达状况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癌组织中CK20、P53 及Ki67 阳性占比高于癌旁组织,MSH6 阴性占比高于癌旁组织(P<0.05).性别、年龄、病灶位置、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与CK20 表达状况之间关系不显著(P>0.05).CK20 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P<0.05).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及肿瘤直径与P53 表达状况之间关系不显著(P>0.05).P53 阳性表达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性别、病灶位置、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与MSH6 表达状况之间关系不显著(P>0.05).MSH6 阴性表达与年龄相关(P<0.05).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及分化程度与Ki67 表达状况之间关系不显著(P>0.05).Ki67 阳性表达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 CK20、P53、MSH6 及Ki67 表达状况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对结直肠癌进行评估,并对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结直肠癌CK20P53MSH6Ki67

    联合入路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吴志勇林格生
    1618-1620,1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联合入路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疗效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8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72 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划分为观察组(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和对照组(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入路)各 36 例,分析对比其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96.57±12.36)min较对照组(79.31±9.62)min长,骨折愈合时间(3.68±0.52)m及住院时间(12.72±1.63)d均较对照组[(4.73±0.61)m、(15.28±1.83)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67.54±45.58)mL低于对照组(320.17±60.8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106.49±11.37)°优于对照组(98.27±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HSS评分(76.81±8.34)优于对照组(70.22±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和后倾角(PA)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8%)显著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在处理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中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解剖重建、减少并发症以及加快恢复过程方面.

    胫骨平台骨折联合入路关节僵直并发症

    成人创伤后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结局影响因素研究

    张晶晶刘建阳叶安
    1621-1623,1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创伤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结局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相关临床预测效能,旨在为早期准确识别死亡高危人群及制定更为积极有效干预方案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于本院治成人创伤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共 87例,根据复苏结局分为死亡组(70 例)和存活组(17 例);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临床特征资料,将上述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指标纳入Logistics回归模型,采用多因素法评估成人创伤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结局独立影响因素;描绘ROC曲线分析上述独立影响因素预测成人创伤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结局的临床效能.结果 本研究纳入成人创伤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共 87 例复苏后死亡 70 例,存活 17 例,死亡率为80.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为心源性病因及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均与成人创伤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结局有关(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指标纳入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为心源性病因及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均是成人创伤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结局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为心源性病因及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均可用于成人创伤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结局预测,且三种指标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显著优于上述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 成人创伤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结局可能与年龄、是否为心源性病因及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有关;而上述指标联合在预测复苏结局方面显示出更佳临床价值.

    成人创伤心脏骤停复苏结局预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标志物对结肠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郑钧元占乐维
    1624-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标志物对结肠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 2021 年 10 月至 2023 年 10 月接受结肠癌根治术的 48 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 16 例、未复发组 32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VEGF、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199(CA199)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VEGF、CEA、CA199及联合检测对结肠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复发组血清VEGF、CEA、CA199 均高于未复发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CEA、CA199 单独预测结肠癌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898、0.954、0.943,敏感度分别为 87.50%、93.80%、93.80%,特异度分别为90.60%、87.50%、90.60%,联合检测的AUC为 0.996%,敏感度为 96.90%,特异度为 98.90%,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VEGF、CEA、CA199 联合检测在预测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临床上应予以密切关注.

    结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预测价值

    脑出血术后肺炎克雷伯杆菌颅内感染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包红霞王黎云陈满涛
    1627-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脑出血术后肺炎克雷伯杆菌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15 年 3 月至2022 年 9 月脑出血术后肺炎克雷伯杆菌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 27 例患者(其中 15 例创伤性和 12 例自发性),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脑积水、感染性休克以及气管切开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生存分析提示气管切开与患者临床生存时间呈正相关(P=0.0397);早期进行气管切开更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P=0.0094).结论 合并有脑积水、感染性休克的脑出血术后肺炎克雷伯杆菌颅内感染导致患者预后不良,气管切开尤其是早期气管切开可以延长生存时间.

    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危险因素

    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分析

    张旭何利民
    1630-1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临床预测效能,旨在为临床防治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共 100 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器官腔隙感染分组,比较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临床特征资料,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对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同时描绘ROC曲线评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用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本研究纳入行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共 100 例,其中术后出现器官腔隙感染 8 例,发生率为 8.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均可能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手术时间>3 h、术中失血量≥100 mL、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 级均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均可用于消化道肿瘤术后器官腔隙感染风险预测,且上述指标联合预测临床效能显著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 男性、手术时间>3 h、术中失血量≥100mL、联合脏器切除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3 级的患者在消化道肿瘤术后更易发生器官腔隙感染;同时上述指标相结合能够更为准确指导临床医生识别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发生高危人群.

    消化道肿瘤手术器官腔隙感染危险因素

    CK20和Ki-67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朱从伦方立武彭鲁璐贺海珍...
    1633-1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 20(CK20)和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阳性与临床病例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于本院收治且经术后病理诊断符合NMIBC的 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同一患者的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CK20 和Ki-67 的表达阳性情况.比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CK20 和Ki-67 的表达阳性情况,分析癌组织中CK20 和Ki-67 的表达阳性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NMIBC患者癌组织中的CK20 和Ki-67 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同一患者匹配的癌旁正常组织(P<0.05).NMIBC患者癌组织中的CK20 和Ki-67 的表达与病理分级、肿瘤分级和浸润深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均P<0.05).术后复发的NMIBC患者CK20 和Ki-67 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62%(22/26)和 80.77%(21/26)显著高于未复发的 63.15%(24/38)和 52.27%(23/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MIBC患者癌组织中CK20 和Ki-67 的表达阳性与病理分级、肿瘤分级、浸润深度和预后之间均呈现正相关性(P<0.05).结论 CK20 和Ki-67 在NMIBC患者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病理分级、肿瘤分级、浸润深度和预后之间均呈现正相关性,CK20 和Ki-67 表达能够作为NMIBC病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CK20Ki-67复发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