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朱世强

双月刊

2096-4730

huangpq@zjou.net.cn

0580-2550077

316004

浙江省舟山市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浙江海洋学院主办的海洋、水产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宗旨为: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为地方海洋、水产经济发展服务。本刊前身《浙江水产学院学报》为水产类核心期刊,联合国水产科学与渔业情报系统(ASFIS)收录刊物。1998年因浙江水产学院与舟山师范专科学校联合成立浙江海洋学院,改为现刊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鲫的全基因组survey分析与微卫星分布特征

    郑思旭陈诗逸梁旭东王云鹏...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黄鲫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了 survey分析和微卫星特征研究,旨在评估其基因组基本信息并为进一步研究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提供重要信息。研究表明,黄鲫基因组大小约为815 Mb,重复序列比例为39。69%,杂合率为1。77%;通过初步组装,得到的Contig N50为35 836 bp,Scaffold N50为107 605 bp。此外,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出了14 562 379个微卫星位点,相对丰度约1 713个·Mb-1;其中,二碱基重复最常见(90。64%),其次为单碱基重复(5。52%),6碱基重复较少(0。24%)。微卫星重复拷贝数主要分布在6~15次之间,AC/GT和AG/CT是最常见的2碱基重复类型。这些研究结果为黄鲫的遗传学及进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并且为黄鲫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用的分子标记。

    黄鲫高通量测序全基因组survey微卫星标记

    基于多元数据分析2种鱚属鱼类的鱼体和矢耳石形态差异

    肖佩怡张倩雅江文静蒋小姿...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补充我国鱚属鱼类渔业生物学基础资料,为今后该类群物种鉴定和群体判别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以中国鱚和多鳞鱚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鱼体形态性状及耳石形态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形态学可数性状结果显示,中国鱚和多鳞鱚在臀鳍数(25,24)和侧线鳞数(80,73)的平均值上存在一定差别;可量性状的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27个形态参数中有24个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散点图显示2种鱼类重叠区域较小,可完全分开;基于贡献率较大的8个参数开展判别分析,得到综合准确率高达100%。矢耳石形态指标多元分析结果显示,非参数检验的9个形态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91。209%;逐步判别结果显示,仅3尾中国鱚个体错判为多鳞鱚,其判别准确率为90。9%,多鳞鱚判别结果准确率高达100%。上述研究表明,使用鱼体和耳石形态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对2种鱚属鱼类进行有效的区分。

    中国鱚多鳞鱚形态特征耳石形态物种判别

    大黄鱼PPAR基因家族特征及其在饥饿和温度胁迫中的功能分析

    赵晴江丽华严小军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大黄鱼PPAR基因家族的序列结构及其在饥饿和温度胁迫下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除PPARg同时具有PPARg_N和PPARg_N_superfamily这2种结构域外,大黄鱼PPAR基因家族在结构上基本一致。此外,PPAR基因家族基因存在组织特异性表达,在饥饿胁迫下,随着饥饿胁迫时间推移,PPAR基因家族的表达量皆呈增长趋势,其中,PPARg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推测PPAR基因家族在大黄鱼脂质代谢中发挥了作用。在温度胁迫下,PPAR基因家族在肝脏中的表达都呈波动变化趋势,而PPARg的表达量则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该研究为了解PPAR基因家族在调节大黄鱼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大黄鱼PPAR基因家族饥饿胁迫温度胁迫

    银鲳低温冻藏期间品质劣化及水分迁移规律的研究

    朱剑许丹马新悦郑斌...
    119-126,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18、-25和-45℃低温冻藏温度对银鲳品质及水分的影响,以挥发性盐基氮、巯基、质构、内源性蛋白酶活性、水分含量和冰晶大小等为指标,分析银鲳低温冻藏过程中的品质劣化和水分迁移规律变化。结果表明:采用-18、-25、-45℃冻结的银鲳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时间分别为225、85和65 min,与-45℃相比,-18℃和-25 ℃下的银鲳在整个冻藏期内对冻藏时间的敏感性更高,且随着冻藏时间的增加,冰晶呈现出较大且不规则的形状。此外,冻藏至250 d时,3组冻结鱼肉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分别为17。77、16。68和15。04 mg·100-1·g-1;总巯基含量变化以第75和100天最为显著(P<0。05);银鲳鱼肉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在低温冻藏期间逐渐劣化,冻藏温度越低,其劣变速度越缓慢,劣化程度越低;组织蛋白酶B、L和H的活力均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且组织蛋白酶B的活性要高于组织蛋白酶L和H,在银鲳鱼肉品质劣化中具有更大的作用;低场核磁共振结果显示,结合水在低温冻藏期间变化不大,而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易受冻藏温度影响,冻藏前期(0~60 d),不易流动水含量下降,自由水含量上升;冻藏后期(60~120 d),结果刚好相反。低温有助于减缓银鲳鱼肉的水分迁移变化,减缓不易流动水流失和鱼肉品质劣化。综合以上结果,低温能够更好地保持冻藏过程中银鲳的品质,且温度越低,冻结速率越高,形成冰晶越小,品质劣化越缓慢,水分迁移越慢,越有利于鱼肉品质的保持。

    低温冻藏银鲳品质劣化水分迁移

    增殖放流背景下东海北部近海大黄鱼种群资源状况

    张秋宏孙浩奇周永东蒋日进...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黄鱼是东海北部近海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为探究规模增殖放流背景下大黄鱼资源状况,根据2021年东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1 821尾大黄鱼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测定。利用ELEFAN Ⅰ估算生长、死亡参数,采用体长结构的实际种群分析法估算大黄鱼资源量并通过不完全β函数渔获量方程动态综合模型评估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在 ELEFAN Ⅰ 技术拟合下的 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各参数为K=0。50、L∞=481 mm、t0=-0。25;M=0。42、Z=2。32、F=1。90、E=0。82;大黄鱼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计算得出东海北部近海大黄鱼年平均资源量重量为4 804。24 t,年平均资源尾数约为8。85×107尾。根据Beverton-Holt模型绘制的等渔获量曲线图中渔业现行点(Ft=1。90,tc=0。34 a)位于最适产量区域之下,处于捕捞压力过大或捕捞过早状态。针对目前低龄化、小型化为主的大黄鱼群体,建议增大开捕规格,旨在为大黄鱼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管理提供资料,为大黄鱼资源修复及增殖放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大黄鱼增殖放流资源状况东海北部近海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舟山鱼山岛周边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析与评价

    陈页刘琴孙秀梅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10月在舟山鱼山岛周边海域布设16个沉积物站位点,并在不同站点对该海域沉积物取样并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来阐明该海域的污染状况和生态危害水平。结果表明:鱼山岛周边海域所有站位沉积物中所检测的重金属含量均在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其中,铜平均污染程度最高,镉、铅、铜、锌处于中度污染水平,是主要的污染因子。重金属镉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相对较高,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各站位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小于150,表明鱼山岛周边海域总体处于低生态危害水平。

    鱼山岛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2014-2020年芝罘湾海水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王敏马睿吴佳曹小萌...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芝罘湾2014-2020年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海水中的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含量逐年变化情况。依据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具体分析了各年份芝罘湾水质情况。评价结果表明,溶解氧和化学耗氧量年波动较大,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逐年下降。2016年以前,芝罘湾的水质改善情况较差,2014年的水质为Ⅳ类水,2018-2020年期间保持为Ⅰ类水,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整体水质等级逐年上升,表明水质在逐渐变好。

    芝罘湾模糊综合评价水质评价

    水下成像系统中的硒化锑异质结光电探测器的性能优化

    李明昊陈振波路云坤刘娇娇...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下光成像是一种利用光在水下环境中实现数据传输的技术,对于了解海洋和水下环境的承担重要的角色。然而,光电探测器作为水下光通信系统的核心,受困于弱光探测能力差、耐水性差和检测率低。采用近距离升华(Sb2Se3)和旋涂法(ZnO)制备的Sb2Se3/ZnO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在零偏压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光探测性能,光暗电流比达4。42E+04,带宽带响应谱范围为360~850 nm,响应度高达13。7 mA·W-1,比探测率超过4。3E+11 Jones,在5E-4 mW·cm-2的微弱光强实现光响应。这项工作为水下成像系统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高质量光电探测器,这将促进海洋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弱光强自供电宽光谱光电探测器耐水性

    1株中肋骨条藻溶藻菌的培养优化及其溶藻物质特性分析

    潘知顺张凯洋蒋贤龙乔冰清...
    159-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肋骨条藻是舟山近岸海域的赤潮优势种之一,前期研究筛得1株溶藻菌,为芽孢杆菌属,对中肋骨条藻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溶藻物质成分尚不明确。采用单因子试验获得该菌最优培养条件;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溶藻物质稳定性;最后通过酶解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初步探索溶藻物质的可能成分。在实验条件范围内,pH 8。0,温度25 ℃,盐度34是溶藻菌的最优培养条件。溶藻物质具有耐酸碱,耐高温、耐高盐、抗紫外的特点,受pH影响最大,其次是盐度和温度,最后是紫外光。推测溶藻物质可能是一种耐高温的非蛋白质物质,在碱性条件下的裂解活性较高,溶藻活性可能与RNA相关。通过改善培养条件可以扩增溶藻菌生物量,溶藻物质对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且成分与核糖核酸相关,为溶藻物质成分提供了新的可能。

    溶藻菌优化培养溶藻物质成分鉴定

    国际近海蓝碳政策技术现状及展望

    何耀东郭浩宇田阔田晓飞...
    168-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在政策、规划及技术上做了诸多努力。其中,海洋蓝碳治理是应对气候变化重要内容。海洋储存了全球约93%的碳,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库。以《巴黎协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为基础,不少国际组织和国家已着手推动蓝碳国际规则的制定。西方发达国家在蓝碳碳汇政策及技术等方面,具有先行优势,已出台了多项碳汇治理政策,同时大量新技术也被应用于蓝碳封存。我国拥有丰富且多样化的蓝碳资源,又面临严峻的CO2减排压力,因此蓝碳是我国减排增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目前国际蓝碳政策及技术研发现状的介绍,可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及技术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海洋蓝碳国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