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鲁林岳

双月刊

2095-2074

jk2236@zisu.net.cn

0571-88213080

310012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浙江教育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类理论刊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坚持改革开放。贯彻双百方针,弘扬时代主旋律,立足学院,加强国内外交流,鼓励创新。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交流理论前沿发展研究,总结并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研究、教师教育、住处民技术及应用等各项成果,直接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动词复制结构的特征和构造

    杨永忠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句法角度对动词复制结构的句法特征、生成过程和生成限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对动词复制结构进行多种理论的分析尝试之后,本文提出了VP1 作主语、V2 作谓语的分析模式,即动宾词组作主语.如果VP1 含有逻辑主语,则可视为主谓词组作主语.由于VP1 是一个词组,而不是一个小句,因此其作主语时,其中的V1 自然不可携带时体标记、补语标记和副词修饰语,以及被否定词否定.这一分析模式不仅合理解释了动词复制结构的时体标记、副词修饰语、否定词和补语的句法分布问题,而且合理解释了宾语不能复制的深层原因,尤其是动词复制结构的推导机制及其必须遵守的句法限制等诸多理论问题和经验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该模式同样适用于瓦塔语、希伯来语等语言的动词复制结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语言普遍性意义.

    动词复制结构V2作谓语焦点化时体标记补语标记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文学语用学研究综述:现状与展望

    赵恺航毛延生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 1989―2023 年间文学语用学研究论文数据,借助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功能,考察了中国学者在文学语用学研究领域的年度发文量趋势、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并对该领域的前沿状况进行展望.研究发现,就发文量而言,国内文化语用学经历了滥觞期、上升期、冷却期和回暖期;就研究人员而言,国内先后涌现出了涂靖和刘风光等领军型文学语用学者;就研究机构而言,大连外国语大学和兰州大学等高校是国内研究的中坚力量;就研究热点而言,国内学者一方面关注语用功能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关注语用预设和文学语篇,并且语篇评价、语用等效和语用显化等是当前文学语用学研究的最新趋势;就前沿状况而言,参考国外前沿动态,国内研究在研究稳定性、系统性及创新性方面仍有待提高.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学科领域研究的发展提供方向性参考.

    文学语用学CiteSpace现状展望

    网络谣言中的煽情话语构建策略研究

    冯德兵王岚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谣言常通过各种策略和手段来煽动受众情绪,以此来达到扩散谣言的目的.本研究采用Fairclough的三维批评话语分析模型,以来自微信辟谣助手平台上的 200 条食品健康类网络谣言为例,考察了网络谣言的话语实践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研究发现,这些策略主要包括:1)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符号资源制造轰动效应,引起人们对谣言的关注;2)通过情感渲染、标点活用等情感动员手段,诱发受众情感共鸣;3)通过场景描述、人物刻画、情感体验等情景化叙事方式,博取受众的同情与信任.此外,谣言中煽情话语的形成与谣言的营销策略、公众的焦虑、虚假信息的泛滥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以上发现对我们进一步探讨网络谣言话语的生成和传播机制具有启示意义.

    情景化叙事煽情情感共鸣网络谣言轰动效应

    评价理论视域下城市形象的受众接受与重构研究

    张存刘桂玲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评价理论,辅以立场三角模型,构拟了基于城市形象的受众评价互动模型,并用以量化分析社交媒体上城市宣传片的受众评论.研究发现,受众的正面态度显著多于负面态度,且主要通过级差中的强化增强语力,以定位和联盟其他交际者接受或重塑城市形象.在受众态度资源中,鉴赏最多,其次为情感和判断.其中,反应性鉴赏、意愿性情感和能力性判断的褒义评价占比最大,表达了受众对城市景观及其形塑方式的认可、对区域发展的期待,以及对企业能力和民众风貌的肯定.受众评价不仅能够唤起地方感,也积极塑造了国家形象,提升了公众的国家认同.最后,本研究对城市乃至国家形象的有效传播提出了建议.

    评价理论立场三角模型城市形象受众评论社交媒体

    大学英语的出路:转向专门用途英语,形成四年不断线

    蔡基刚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比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发现大学英语基本上重复高中英语模式.大学英语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一种理念,即大学生必须把语言基础打扎实,必须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要求和必须接受人文教育等.本文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已失去了开设的依据,大学英语学分被不断压缩乃至最终取消是不可避免的,而出路就是改大学英语为专门用途英语.为此,我们设计了三类课程,让专门用途英语保持四年不断线.

    大学英语高中英语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

    永乐时期国家翻译实践研究

    任东升尹梦雯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翻译实践是中国古代皇帝建立和巩固朝贡体系下多方交流的重要方式.明代永乐时期朝贡体系背景下国家主体发起、赞助并管理翻译实践服务明廷出使、接待来贡事务.本研究梳理永乐时期朝贡体系下的国家翻译实践内容,探讨其实施路径与治理之用.永乐时期国家层面的翻译实践作为维系朝贡体系、助力明廷对内治理与对外交往的关键措施,其实践内容、实施路径与治理效应可为当代国家翻译实践提供事实参考与经验总结.

    国家翻译实践朝贡体系永乐时期治理

    清前期国家翻译实践概略

    周忠良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翻译实践是使命型的翻译活动,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治理目的.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权无不通过国家翻译构建政治文化认同,融入中华文明.明清鼎革之后,清廷面临着统治中国的政治合法性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朝统治者发起大规模的国家翻译实践,以构建统治中国的合法性.本研究考察清前期四朝的国内语际型国家翻译实践活动,发现其对于清廷维护政治稳定,推动民族融合,确立政权合法性,构建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国"认同,具有积极作用.

    清前期国家翻译实践"中国"认同

    国家翻译实践工程《大中华文库》解析

    韩淑芹林心怡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中华文库》是为实现国家文化战略的国家翻译实践工程,翻译规划、译者及原文本选择、译本生成、出版传播的各个层面均带有国家主体烙印和国家战略考量.从汉英对照到多语种汉外对照,再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对照的三期阶段性渐进式翻译过程,反映了国家主体的动态规划;从原文选择到出版社、译者及译本选择,折射出蔚为国译的系统性主客体统筹;从宏观性项目流程的整体规制到微观审校与翻译标准,突显了保障翻译质量、提升中国语言文化地位的国家把关取向;从精印出版到国家层面的宣介与推广,体现出国家在"走出去"道路上的持续性后续保障和助力.作为国家翻译实践工程的《大中华文库》,提供了动态化、多语种、多文类、多视角的中国文化诠释,为全面认知和解读中国文化提供了张力.

    国家翻译实践工程《大中华文库》动态规划

    晚清国家翻译的海外实践——以"法政丛编"编译为例

    周俊博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留日学生组织湖北法政编辑社编译出版了中国近代第一套大型法政丛书——"法政丛编".本文基于国家翻译理论,对"法政丛编"的编译动因、文本特点和实践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法政丛编"编译受晚清改良法律、营办新学、奖励游学等因素的驱动,呈现出翻译环境优越、译者资源集聚、语言文化邻近等特征,但同时也存在翻译组织具有临时性、管理体系较为松散、资源配备有限等局限性."法政丛编"丰富了我国国家翻译实践的类型,对之加以深入探究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国家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法政丛编"晚清国家翻译海外实践动因特征

    《"水仙号"上的黑水手》中的跨民族共同体思想

    言声远石云龙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仙号"上的黑水手》蕴含着约瑟夫·康拉德的道德观,体现了其对构建跨民族共同体的追求."水仙号"商船的海上之旅是一场绝境中的自我发现之旅,是一次关于构建跨民族共同体的演练,也是一番对逐渐衰落的"日不落"帝国的劝诫.在康拉德的心目中,恪尽职守和团结友爱既是人们战胜内外双重考验的力量,也是消解傲慢和偏见,进而建立和谐共生的跨民族共同体所必备的道德条件.然而,康拉德建立在"英国性"基础上的愿景夹杂着其对英国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这终究使其无法完全融入英国民族共同体.自家国破碎之后,康拉德始终未能真正找到灵魂的安放之处.

    约瑟夫·康拉德《"水仙号"上的黑水手》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