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临床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临床医学
浙江临床医学

范永升;彭淑牖

月刊

1008-7664

zjlcyx@163.com

0571-85779362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浙江中医药大学内

浙江临床医学/Journal Zhejiang Clinical Medical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概括临床医学各学科的省级综合性期刊,是传播、交流临床医学科学知识先进的实践经验为办刊宗旨,中西医结合、面向临床,服务基层。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陆斌斌李丽娜田俊华郁勤龙...
    1675-1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肺炎克雷伯菌(KPN)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临床分布特点,探讨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至2022年本院临床分离获得的KPN和CRKP数据,采用WHONET5。6和SPSS 25。0软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标本来源、科室分布、药物敏感性结果以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结果 2018至2022年共分离非重复KPN菌株5654株。标本来源为痰液(54%)、脓液(10%)、尿液(9%)。科室分布集中在重症监护室(ICU)(17%)、肝胆外科(13%)、呼吸科(10%)。KPN对头孢唑啉、美洛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1。8%、4。5%和3。5%。自2019至2021年,KPN对临床常见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呈现下降趋势。2018至2022年共分离CRKP菌株339株,检出率呈下降趋势。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54%)、尿液(13%)、血液(9%)。科室主要分布于ICU(40%)、重症康复(9%)、肝胆外科(8%)。CRKP对头孢菌素和其他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表现出高耐药性,对阿米卡星及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表现为中等耐药,对替加环素较为敏感。该两类病原菌的感染患者主要为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且夏季检出率最高。结论 2018至2022年该院临床分离的KPN和CRKP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总体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定期观察细菌耐药性对了解其变化趋势至关重要,并对预防和控制CRKP的产生及传播极具意义。

    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耐药变迁耐药性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瘘诊断中的价值

    孙鹏陈晓荣李志茂谢颖超...
    1678-1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经多层螺旋CT采集的冠状动脉(CTA)影像资料,探讨冠状动脉CTA在冠状动脉瘘(CA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建德市人民医院与金华市中心医院的CAF的CTA图像资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冠状动脉瘘(CAF)的供血动脉起源、数量,CAF的引流终点,CAF瘘管最大直径,有无合并动脉瘤形成,动脉瘤最大径,有无血栓形成。结果 CAF供血动脉大多见于左前降支(66。88%),单一供血动脉多见,有115例。CAF引流终点最常见于肺动脉(79。62%),单一引流终点常见,有153例。多供血动脉CAF的瘘管较单供血动脉瘘管最大直径更大[3。05(2。3,3。98)mm]VS。[2。50(1。70,3。7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引流终点为血管组较心腔组的CAF瘘管最大直径更大[2。80(2。10,3。80)mm]VS。[1。80(1。45,4。1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例CAF合并瘘管动脉瘤样扩张,直径约(13。03±8。14)mm,其中2例伴有动脉瘤内血栓形成。结论 CAF具有典型的CT影像表现,CTA能全面评估CAF起源、终点位置、有无动脉瘤,在临床诊断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计算机体层摄影冠状动脉瘘

    血常规指标在COVID-19和甲流病毒感染鉴别中的价值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陈龙童丹陈世良章浙忠...
    1681-1683,1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压积、淋巴细胞百分比和单核细胞百分比在COVID-19和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 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和甲型流感病毒的患者101例,对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进行统计学方法。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诊断SARS-CoV-2感染和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10个预测模型;随机选择各100例确诊患者的血常规指标代入10个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绘制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及10个预测模型诊断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SARS-CoV-2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红细胞分布宽度-CV、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显示,血小板压积、淋巴细胞百分比和单核细胞百分比联合模型9:Y=10。023×PCT+0。051×LYMPH_p-0。140×MONO_p-1。953鉴别诊断COVID-19的效能最好,测试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37和0。756。据测试集最优模型ROC曲线确定的最佳cut-off值,在验证集中进行测试,仍可达到较好特异度。结论 血小板压积、淋巴细胞百分比和单核细胞百分比模型在SARS-CoV-2感染和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血小板压积淋巴细胞百分数单核细胞百分数

    肾嫌色细胞癌的多排螺旋CT影像表现

    陈旭王思凯祝爽代平...
    1684-1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多排螺旋CT影像表现,提高对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9月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8例患者中男2例,女6例,年龄(46±4。7)岁。左右肾各4例。影像学表现:5例呈类圆形,形态规则,3例形态不规则;6例为外生型,2例为内生型;5例CT平扫密度均匀,其中4例等密度,1例稍低密度,均未见坏死、钙化、出血,3例混杂密度伴坏死、钙化;增强扫描6例不均匀强化,2例均匀强化;1例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2例强化峰值在动脉期,5例在门脉期,1例在静脉期;6例患者病灶内多发血管影,1例可见中央瘢痕延迟强化,1例可见分隔样强化;2例肿瘤可见包膜。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CT平扫多表现为等、稍低密度肿块影,可合并坏死、钙化,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多样,各期强化均低于正常肾皮质,呈相对乏血供肿瘤,瘤内可见血管样强化及中央瘢痕延迟强化。

    肾脏嫌色细胞癌体层摄影术

    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脊柱良恶性骨折的应用价值

    魏文艳莫威行朱晓旦孙继平...
    1687-1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模型在脊柱良、恶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诊断的恶性脊柱椎体骨折患者的MRI检查数据,并与良性脊柱椎体骨折组对照。分别提取T1WI和T2WI影像组学特征,以8:2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采用递归特征消除法和LASSO回归筛选变量,逻辑回归分别构建T1WI、T2WI和两序列联合3个影像组学模型。测试集验证各模型诊断效能。受试者操作曲线评估模型诊断效能。结果 共纳入97例患者111个骨折椎体,良、恶性骨折椎体分别为55个和56个。在训练集中,T1WI模型的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92、88。9%、81。4%;T2WI模型分别为0。924、82。2%、95。3%;两序列联合模型分别为0。934、90。0%、87。5%。在测试集中,T1WI模型的AUC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7,80。0%和92。3%;T2WI模型分别为0。923、90。0%和92。3%;两序列联合模型分别为0。933、100。0%和87。5%。结论 基于T1WI和T2WI两序列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高于单序列模型,多序列联合影像组学特征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纹理信息,有助于提高脊柱恶性骨折的诊断准确性。

    影像组学脊柱椎体骨折鉴别诊断

    超声对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王莹莹林婉玲白杨
    1691-1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图像对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1-2021年间本院接受治疗的36例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前的超声图像、临床及病理结果资料各项指标与神经内分泌特征乳腺癌的相关性。结果 36例患者中,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瘤占13。9%,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占5。5%,伴神经内分泌特征的浸润性乳腺癌占80。6%。超声特征包括形态不规则(91。7%)、平行生长(83。3%)、低回声(94。4%)、边缘不光整(83。3%)、后方回声无变化(69。4%)、无钙化(77。8%)、血流信号Ⅱ-Ⅲ级(61。1%)。BI-RADS分类为4A类41。7%、4B类22。2%、4C类25%和5类11。1%。72。2%的患者已绝经,淋巴转移阳性率为2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ER、PR、HER-2、CgA和Syn的阳性率分别为94。4%、94。4%、11。1%、86。1%和100%,Ki-67增殖指数在2%~90%之间。ROC曲线显示变量的诊断效能较低(AUC:0。365~0。6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能筛选出独立判断因素。结论 超声检查对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乳腺癌有较高的检出率,但超声图像特征不能早期预测不同病理类型。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超声诊断病理诊断免疫学组化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标志物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临床诊断价值

    张昌红叶玲红陈方红
    1694-1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标志物评估子宫内膜癌(EC)肌层浸润深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肌层浸润≥1/2组和肌层浸润<1/2组;通过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分析HE4、CEA、CA125、CA19-9、CA72-4及AFP在子宫内膜癌不同浸润深度患者血清中的阳性表达率,根据血清标志物阳性及阴性对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EC肌层浸润≥1/2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4。3%、88。9%、83。1%、64。3%、88。9%,在肌层浸润≥1/2组中,HE4、CA125和CA19-9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浸润<1/2组,而CEA、CA72-4和AFP阳性表达率在肌层浸润≥1/2组和<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标志物阳性组患者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EC肌层浸润≥1/2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90。0%、86。7%、80。0%、90。0%,其中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血清标志物阴性组。结论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标志物检查可以提高EC肌层浸润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术前评估提供参考。

    子宫内膜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清标志物

    多巴胺对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中循环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郭艳玲王舒婷彭蕾沈永波...
    1697-1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中应用多巴胺对术中循环以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在诱导时予以多巴胺2 mg(1 mg/mL),对照组予以同剂量0。9%氯化钠,比较两组患者麻醉中循环以及术后认知评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无痛胃肠镜术后30 min内认知评分、短期POCD发生率以及诱导后循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胺组与对照组相比更稳定(P<0。05)。结论 在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中采用多巴胺进行静脉麻醉,有效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和降低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改善短期认知功能的变化。

    老年患者麻醉胃肠镜多巴胺术后认知并发症

    不同吸入氧浓度对腹腔镜下腹部手术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虞周王宏伟
    1700-1701,1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30%与80%吸入氧浓度(FiO2)对接受择期腹腔镜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66例老年患者,年龄≥65周岁,ASA分级为Ⅰ、Ⅱ或者Ⅲ级,预期手术或麻醉时间≥2 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FiO2组(A组)和80%FiO2组(B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术前(麻醉诱导前)和术后(2 h、24 h、48 h)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最高值、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MINS)发生率、7 d内术后并发症(PPCs)的发生率(根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胸部CT影像、血液检验、微生物学证据等综合判断)以及术前(麻醉诱导前)和术后(2 h、24 h、48 h)肌酐浓度最高值,同时,记录术后切口感染、恶心呕吐、术后30 d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新发心律失常等。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NT-proBNP浓度最高值、MINS发生率、肾功能保护、术后切口感染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PPCs(肺不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气胸、呼吸衰竭等)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使用30%的FiO2可能对接受择期腹腔镜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PPCs发生率具有潜在益处。

    吸入氧浓度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并发症发生率老年患者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视物模糊的风险因素

    程熠王磊宋金妹冯毅承...
    1702-1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预测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出现视物模糊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以期为临床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23年3月至7月在本院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99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BMI、ASA分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手术时间、手术体位、手术室室温、是否使用戊乙奎醚、术中是否使用阿托品、血压波动是否剧烈、手术补液量、术中失血量以及术中是否使用气腹等,利用这些数据构建人工网络预测模型。并通过模型评估各因素的重要性,计算模型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并绘制ROC曲线,计算AUC值。结果 以可能的危险因素为输入层,全身麻醉后是否出现视力模糊为输出层,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模型结构为27-9-2。模型在训练集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1。7%、65。7%和87。8%;在测试集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2%、74。4%和89。5%,AUC值为0。889。模型预测显示,使用戊乙奎醚(0。193)、手术体位(0。155)、手术时间(0。120)和年龄(0。116)是导致全身麻醉后视力模糊的重要因素(标准化重要性>50%)。结论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全身麻醉术后视力模糊的发生,为临床医师选择安全合理的预防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人工神经网络视物模糊戊乙奎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