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与炎性改变探讨情绪障碍合并肥胖的针灸治疗机制

    杜昱彤余芳倩徐炜叶芷钧...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绪障碍人群肥胖风险增加,反之亦然,二者可能存在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及炎性改变.针灸是治疗情绪障碍合并肥胖独具优势的非药物疗法,这可能与调节HPA轴改变机体应激状态或调控相关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改善外周-中枢炎症反应有关.本研究拟从上述角度探讨针灸治疗情绪障碍合并肥胖的可能,为制定临床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情绪障碍肥胖针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基于"穴位敏化理论"探讨针刺内关穴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的效应机制

    盖香沐李梦琪胡静于洋...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是冠心病(CAD)的主要类型之一,症状以胸闷、胸痛和呼吸困难为主,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聚和冠状动脉循环功能改变的动态过程,久病累积多个系统,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列为推荐进行针刺治疗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心肌缺血时,以内关穴为代表的相关穴位会出现明显的敏化现象.针刺敏化态穴位如内关穴可以更好地调节神经系统,影响相关信号物质和离子通道,增强心脏的自我修复功能,故而内关穴被视为慢性冠脉综合征穴敏现象在临床治疗中的代表性穴位.本研究通过总结针刺治疗慢性冠脉综合征的效应机制,进一步探讨了穴位敏化理论与其机制的相关性,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慢性冠脉综合征穴位敏化内关穴针刺效应机制

    基于fNIRS探讨分期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郑苏穆敬平代轶楠谢谨...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分期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并采用fNIRS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9例采取分期针刺治疗,对照组29例采取传统针刺治疗.治疗5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观察两组患者FMA、MBI、NIHSS及fNIRS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均较前明显提升,NIHSS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分期针刺评分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IRS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在通道ch28、ch32、ch34、ch35、ch36及ch39均被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h28通道显著激活;对照组在通道ch28被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患侧M1区积分值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针刺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激活脑神经功能.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分期针刺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研究

    化瘀通络灸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VEGF水平的影响

    姚婷婷于若凡朱永法苏强...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化瘀通络灸联合认知功能训练与单纯认知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采集2021年6月—2023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两组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予以化瘀通络灸治疗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对照组仅予以认知功能训练,3次/周,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MMSE、MoCA、ADL及血清VEGF水平,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MMSE、MoCA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观察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血清VEGF水平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18/2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15/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通络灸结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PSCI可有效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疗效优于单纯认知功能训练,其发挥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VEGF水平有关.

    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化瘀通络灸认知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张坤洪锋郑琦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CA)后假性球麻痹(PBP)吞咽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2例CA后PBP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行康复训练及靳三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舌喉吞咽能力[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血清神经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周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ASA各维度评分、血清NGF、BDNF及IGF-1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CA后PBP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靳三针、康复训练联合治疗临床疗效可观,患者舌喉吞咽能力、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靳三针康复训练舌喉复合体活动度神经功能

    经颅重复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孙妍周琛孙远征孙颖哲...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经颅重复针刺联合运动疗法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82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头项面部穴取天柱、风池、完骨与廉泉,肢体部穴取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太冲、悬钟、足三里与伏兔,针刺同时嘱患者进行重复吞咽运动,10次/min,共运动5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经颅重复针刺刺激作用于焦氏头针运动区、足运感区,5 min/次,吞咽运动在此期间进行.两组均留针30 min,治疗1次/d,以治疗6 d休息1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及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图(sEMG)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SA、SWAL-QOL评分及sEMG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及sEMG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颅重复针刺联合运动疗法可缓解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麻痹状态,提高吞咽运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

    经颅重复针刺运动疗法吞咽障碍脑卒中

    脑梗死后并发顽固性呃逆的因素分析及揿针结合穴位贴敷治疗体会

    李芳刘培良曹金英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并发顽固性呃逆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揿针结合穴位贴敷治疗体会.方法:将68例脑梗死后并发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揿针结合穴位贴敷治疗;结合临床特点,多因素分析脑梗死后并发顽固性呃逆的独立影响因子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模型的效能进行验证;通过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对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呃逆组患者在病变部位(脑干、大脑皮层)、呼吸道梗阻、脑水肿明显、伴随消化道出血、插入胃管、病情严重程度、低钙血症及低钠血症与非呃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指标均为脑梗死后并发顽固性呃逆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显示呼吸道梗阻、低钙血症、低钠血症、消化道出血及病情严重所占权重均较高,ROC曲线结果显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分度良好;采用广义评估方程评价两种干预方式对患者神经通路指标水平的影响,干预后两组患者神经通路水平指标VCAM-1、PECAM-1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要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并发顽固性呃逆与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低钙血症及低钠血症等指标有关,临床应重点关注,此外,揿针结合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顽固性呃逆症状,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脑梗死顽固性呃逆揿针穴位贴敷

    芒针透刺结合电针及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腔功能的影响

    赵帆王珍珍关蕊苟永贤...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芒针透刺结合电针及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PSUI)患者盆腔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在盆底肌训练基础上,对照组实施电针治疗,观察组实施芒针透刺结合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腰膝酸软、夜尿多与小便失禁)、排尿漏尿情况(1 h漏尿量、日均排尿次数)、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腹压漏尿点压力(ALPP)与膀胱顺应性(BC)]和盆腔功能情况(盆底肌肌力).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腰膝酸软、夜尿多、小便失禁中医症候积分和1 h漏尿量、日均排尿次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UCP、ALPP、BC和盆底肌肌力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透刺结合电针及盆底肌训练治疗PSUI患者可改善尿失禁、漏尿症状和尿流动力学指标,提高盆腔功能.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芒针透刺电针盆底肌训练尿流动力学盆腔功能

    电针背俞穴对运动皮层下肢脑区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影响

    杨国兰周彤黄键澎刘健华...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背俞穴对运动皮层下肢脑区皮质脊髓兴奋性的作用,探讨经脉体表与体表(背腰部与下肢)的特定联系.方法:纳入20名健康受试者,采用交叉设计(每个受试者随机先后进入不同组别),观察电针心俞穴、肾俞穴对下肢胫骨前肌、腓肠肌和股内侧肌皮质脊髓兴奋性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A组(电针心俞穴组)、B组(电针肾俞穴组)、C组(假针心俞穴组)和D组(假针肾俞穴组).运用单脉冲模式的经颅磁刺激,检测电针前后躯干部竖脊肌、TA、GA及VM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运动阈值.结果:电针后,A组和B组TA、GA、VM及ES的MEPs总波幅均较电针前显著增加(P<0.01),假针组(C组和D组)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A组与C组比较、B组与D组比较,TA、GA、VM及ES的MEPs总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比较,电针后TA、GA及VM的MEPs总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前后,A组、B组、C组和D组TA、GA、VM及ES的MEPs潜伏期和运动阈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电针心俞穴、肾俞穴均可增强运动皮层下肢脑区TA、GA及VM的皮质脊髓兴奋性,提示背腰部与下肢之间可能存在特定联系.

    心俞穴肾俞穴皮质脊髓兴奋性经颅磁刺激经络体表与体表联系

    迷走神经节埋线结合脐针十二地支进针法治疗单纯性失眠症的疗效及对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黄思敏赵炬禹兰蕾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迷走神经节埋线结合脐针十二地支进针法治疗单纯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3年9月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治疗的单纯性失眠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与对照组以脐针十二地支进针法治疗,治疗组以迷走神经节埋线结合脐针十二地支进针法治疗,脐针治疗5次/周,共治疗4周,埋线1次/10d,共埋3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嗜睡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爱普沃斯嗜睡量表(ESS)]、神经递质水平[多巴胺(DA)、谷氨酸(Glu)、去甲肾上腺素(NE)、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和乙酰胆碱(Ach)]及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及E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Glu、GABA及5-HT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治疗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中的Ach、NE及DA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治疗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0%(2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好.结论: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有效缓解单纯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证候,通过提高血清中的Glu、GABA及5-HT水平,降低血清中的Ach、NE及DA水平,提高其睡眠质量,其中以迷走神经节埋线结合脐针十二地支进针法组疗效更为突出,且具有良好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单纯性失眠症迷走神经节埋线脐针十二地支进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