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六经辨证理论的针灸辨治思路初探

    张若飞谭颖颖李小会陈丽名...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经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黄帝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丰富六经内涵发展出六经辨证理论,其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本研究以《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为基础结合经络学说,根据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经临床疾病特点确定六经病取穴原则,指导腧穴配伍针灸辨治六经病,初探六经病的针灸选穴配伍原则,以求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伤寒论六经辨证经络针灸

    探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多穴配伍特点研究

    田君健李婷赵俊李志刚...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回顾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常用腧穴特性及共性,并尝试归纳腧穴配伍规律.即基于腧穴的主治原则,选取疾病相关特异性腧穴,结合主治相同或相似的共效穴,在针灸双向调节机能的效应下,充分发挥"多穴共效,协同增效"的目的,为临床肠易激综合征腧穴配伍提供依据.

    腧穴配伍针灸腧穴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胃肠病

    眼针心区治疗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理论探析

    王道卿邵妍王兴阳赵曦彤...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后遗症,可导致患者出现失读、失写与发音困难等症状,无法与人正常进行沟通交流,大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与康复治疗效果.眼针疗法作为一种微针疗法,半个世纪的临床应用中发现其对治疗中风后多种后遗症行之有效.彭静山教授以多年临床实践为基础运用中医理论将眼周区域划分为"八区十三穴"作为针刺部位,笔者在临床学习中发现运用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多在"八区"之心区部位针刺,患者功能改善显著.本研究将从"元神-目-识神"角度发掘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阐述心区的来源与定位,浅析眼针心区治疗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的中医理论依据,介绍眼针心区治疗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中风言语功能障碍元神-目-识神眼针疗法心区

    隔蒜灸联合2HRZE/4HR方案对气阴两虚型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及痰菌阴转率的影响

    倪磊磊国美峰李继翰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隔蒜灸联合2HRZE/4HR方案对气阴两虚型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及痰菌阴转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30例气阴两虚型肺结核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5例,采用2HRZE/4HR方案治疗)与研究组(65例,采用隔蒜灸联合2HRZE/4HR方案进行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痰菌阴转率、炎症指标、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增加(P<0.05).治疗前,两组肺结核患者的痰菌阴转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CD8+及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肺结核患者的TIMP-1、CRP、TNF-a及CD8+降低(P<0.05),痰菌阴转率、CD4+及CD4+/CD8+升高(P<0.05),且上述指标研究组改善的更为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隔蒜灸联合2HRZE/4HR方案治疗气阴两虚型肺结核患者的效果确切,可降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及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痰菌阴转率及免疫功能,安全性高.

    隔蒜灸2HRZE/4HR方案肺结核中医症候痰菌阴转率

    四渎穴凤凰展翅手法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临床研究

    杨牧王静静王风云王璐...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四渎穴"凤凰展翅手法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中风后手指拘挛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仅给予醒脑开窍针法进行治疗,而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渎穴"凤凰展翅手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根据改良的Ashworth(MAS)痉挛评分量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指肌张力评价和手指运动功能评价,并应用改良的Ashworth(MAS)痉挛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0%(27/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Fugl-Meye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四渎穴凤凰展翅手法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患者手指肌张力并改善患者手指运动功能.

    四渎穴凤凰展翅手法醒脑开窍针法中风手指拘挛

    手足十二针联合疏经通督推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

    陈文文沈洁杨龙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十二针联合疏经通督推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来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76例,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86例),对照组给予疏经通督推拿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联合手足十二针针法,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NIHS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及血清IL-6、TNF-α和MMP-9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51%(83/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70/90),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FMA-LE和FMA-UE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主症、次症和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和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和MMP-9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手足十二针联合疏经通督推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具有较好的疗效.

    手足十二针疏经通督推拿缺血性脑卒中偏瘫

    风池穴"温通针法"治疗面瘫急性期的疗效及对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虞莉青袁燕洁周媛周晶莹...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风池穴"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其对疗程的影响.方法:将70例风寒型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温通针组(35例)和常规组(35例),温通针组采用风池穴"温通针法"联合电针+西药治疗,常规组采用电针+西药治疗.所有病例观察至治疗6周后,其间若已治愈则停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3个月随访时的H-B量表、Sunnybrook量表和临床疗效,治疗2周及4周时面神经传导速度,比较两组痊愈患者疗程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H-B分级、Sunnybrook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温通针组在治疗4周后H-B分级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随访结束时,温通针组Sunnybrook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温通针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愈显率为71.43%(25/35),明显高于常规组的 65.71%(23/35)和 45.71%(16/35)(P<0.05),温通针组痊愈率 37.14%(13/35)显著高于常规组14.29%(5/35)(P<0.01).温通针组患者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眼轮匝肌潜伏期(ms)、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波幅(mv)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口轮匝肌潜伏期(m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采用电针+西药治疗比较,急性期介入风池穴"温通针法"是治疗风寒型面瘫的有效方法,能提高H-B分级、Sunnybrook评分、提高愈显率、缩短病程、缩短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潜伏期并提高M波波幅.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瘫风池穴温通针法面神经传导速度

    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

    张译尹王东岩李慎微张健...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此外,对照组给予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及太冲电针治疗,试验组给予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腓肠内侧肌及比目鱼肌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电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测量下肢肌力、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评定肌肉实时收缩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治疗后分值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优于对照组的70%(21/30).结论: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能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明确.

    亚急性期脑卒中电针核心肌肉运动点下肢运动功能重建

    注射针刀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程度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刘建梁王苗景福权赵平...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注射针刀治疗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确诊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例随机分为注射针刀组、注射组与针刀组各30例,注射针刀组运用注射针刀治疗,注射组给予痛点局部注射治疗,针刀组给予常规小针刀治疗.于3组治疗1个月后评价患者临床疗效,通过观察疼痛直观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腰椎疗效评分(JOA)与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对3组治疗后局部疼痛和整体症状的改善状况进行评价,抑郁自评量表(SDS)观察3组抑郁状态,并检测3组治疗前后血清中六酮前列腺素F1α(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注射针刀组临床疗效优于注射组和针刀组(P<0.05);与注射组、针刀组比较,注射针刀组VAS、ODI与SDS评分明显下降,JO A评分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PGF1α、TNF-α、IL-1β及IL-6炎症因子水平较注射组和针刀组均有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VAS、ODI和SDS评分及血清PGF1α、TNF-α、IL-1β及IL-6水平显著低于针刀组,JOA评分较针刀组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针刀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疗效优于局部注射和单纯小针刀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相关.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注射针刀疼痛炎症反应

    基于"燔针取痹"探讨内热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腰椎功能及疼痛症状改善效果

    黄冬娥林木南罗芳芳李威...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基于"燔针取痹"探讨内热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对腰椎功能及疼痛症状改善效果.方法:选定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中医针灸科、骨科2021年7月—2023年1月就诊的90例寒湿痹阻型LDH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每组30例,西药组给予塞来昔布治疗,内热针组给予内热针治疗,温针灸组给予温针灸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腰椎活动度、腰椎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内热针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温针灸组的70.00%(21/30)、西药组的63.33%(19/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热针组治疗后腰椎前屈、后伸最大活动度均高于温针灸组、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热针组治疗后腰椎JOA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温针灸组、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热针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温针灸组、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热针组治疗后血清TNF-α、CRP、IL-6水平均低于温针灸组、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内热针组3.33%(1/30)、西药组6.67%(2/30)和温针灸组13.33%(4/30).结论:基于"燔针取痹"给予内热针治疗,可有效缓解寒湿痹阻型LDH患者腰椎疼痛等症状,改善腰椎活动度及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生活质量且未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内热针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功能疼痛